朱蓓薇

研究领域

农业与生物科学

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朱蓓薇(女)(1957.3.23- )食品工程领域专家。陕西省咸阳市人,原籍江苏省宜兴市。1982年毕业于大连工业大学(原大连轻工业学院)食品工程系。2004年获日本冈山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大连工业大学食品学院院长,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主题专家等。     长期致力于水产品及农产品精深加工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在海洋食品的深加工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作为第一完成人,获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009年大连市科学技术功勋奖。出版《海珍品加工理论与技术的研究》等学术著作8部。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获国际、国内授权发明专利40多项。     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

张伯礼

研究领域

医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

张伯礼(1948.02.26- )中医内科专家。出生于天津,祖籍河北省宁晋县。1982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获医学硕士学位。现任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专项技术副总师,国务院医改咨询专家委员会成员,曾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名誉会长。从事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和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开展血管性痴呆(VD)系统研究,制定了VD证类分型标准和按平台、波动及下滑三期证治方案;明确了中风病证候和先兆症动态演变规律,建立了综合治疗方案;创立了脑脊液药理学方法,揭示中药对神经细胞保护作用机制;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研究连续三次得到“973”计划支持,开创了以组分配伍研制现代中药的新途径;完成了首个中药对冠心病二级预防大规模临床研究,建立了中医药循证评价系列方法和关键技术;开拓中成药二次开发研究领域,推动了中药产业技术升级。获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国家奖7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0项。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

王思敬

研究领域

地球与行星科学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思敬(1934.12.27- )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岩体力学专家。原籍安徽巢湖市人,出生于上海市。1963年毕业于前苏联莫斯科地质学院,获副博士学位。历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工程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长期致力于地质与工程、地质与力学相结合的研究,为开拓工程地质力学和环境工程地质新领域,发展工程地质学理论做出了贡献。他长期从事水电、矿山、国防和环境工程等方面的科研生产工作,为若干国家重大工程的建设解决关键的地质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三峡建设及黄河、金沙江、澜沧江若干水利水电工程及若干大型国防地下工程稳定性做了研究和咨询。在地下核爆炸及工程防护的地质论证方面取得成就。他曾出任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主任、主席团成员,担任过国际工程地质学会理事长、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曾任《工程地质学报》、《岩土工程界》、Scientia Geologica Sinica等学术刊物主编。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等多项奖励,获得国际工程地质学会最高学术奖Hans Cloos Medal, 在国内外工程地质学术界有重要影响。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

陈毓川

研究领域

地球与行星科学

中国地质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毓川(1934.12.7- )矿床地质专家。浙江省平湖市人(原籍宁波)。1959年毕业于乌克兰顿涅茨工业大学。国土资源部研究员,历任原地矿部总工程师、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中国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国际矿床成因协会副主席。长期从事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区域成矿规律、成矿预测研究及矿产勘查工作。系统、深入研究广西大厂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床、矿带地质,为指导找矿及总结成矿规律作出了贡献;深入研究宁芜、庐枞、南岭、阿勒泰及全国区域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提出宁芜玢岩铁矿成矿模式,开拓区域矿床成矿模式研究领域;系统总结华南花岗岩有色、稀有矿床及陆相火山铁矿成矿规律,促进了全国火山岩区及花岗岩区的地质找矿工作;与程裕淇等研究提出矿床的成矿系列概念,发展区域成矿理论,广泛应用于指导找矿;1984-1997年间负责地矿部门固体矿产勘查工作,“七五”期间负责全国金矿找矿工作,取得突出成绩。先后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14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一项、二等奖五项、三等奖一项、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一项。1986年获人事部授予的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7年获李四光地质科技工作者奖、2004年获光华工程科技奖、2009年获科技部授予“全国野外科技工作者突出贡献者”称号。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

赵宪庚

研究领域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中国工程院

中国工程院院士

赵宪庚(1953.11.7- )凝聚态和核物理学家。山西省忻州市人,1982年毕业于山西大学物理系,1991年获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部理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长。组织、领导并主持完成我国多项大型科学实验和国防重大任务,负责理论方案制定、可靠性论证、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决策,对推动我国核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     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

孙颖浩

研究领域

医学

长海医院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孙颖浩(1961.05.17- )泌尿外科学专家。山东省乳山市人。1983年大学本科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2000年于第二军医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现任第二军医大学校长,亚洲泌尿外科学会主席。在国内率先开展解剖性前列腺癌根治术,结合中国人特点,创新多项关键技术。首次提出中国人与欧美人群不同的前列腺癌诊断策略。首创经皮肾镜大功率钬激光治疗复杂性肾结石,发明了自有知识产权的“孙氏输尿管肾镜”,获国家医疗器械注册认证并上市销售。主持“973”、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创新团队”等科研项目24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科普奖各1项。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

闻玉梅

研究领域

医学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中国工程院院士

闻玉梅(女)(1934.01.16- )医学微生物学家。上海市人。1956年毕业于原上海医学院,获学士学位。现任治疗型疫苗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教育部、卫生部医学分子病毒学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教育部卫生部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主任。2006年获亚太病毒学会突出贡献奖,2009年德国Duisburg and Essen大学授予名誉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乙型肝炎病毒学与免疫学,治疗性疫苗基础理论与应用。代表性成果:乙肝病毒基因组结构与功能研究,抗原-抗体复合物型治疗型疫苗。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

马永生

研究领域

石油化学工程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油田勘探开发事业部

马永生,1961年10月18日出生于内蒙古土默特左旗,男,汉族,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左旗人,沉积学家、石油地质学家,石油与天然气勘探专家,中共党员。1987年毕业于武汉地质学院地质系获理学学士、硕士学位,1990年获中国地质科学院沉积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石化南方勘探开发分公司总地质师等职。现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党组副书记,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石化股份公司总裁、总地质师。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他长期从事我国油气资源勘探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在我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理论和技术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揭示了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优质储层的发育机理并提出了“三元控储”预测模式;建立了适合于复杂构造区的“叠合—复合控藏”油气成藏模式;建立了礁滩相复杂碳酸盐岩储层的地质模型和预测模式;摸索形成了适用于复杂地区深层、超深层勘探的系列技术。上述理论和技术成果成功地指导了中国南方海相深层、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和生产实践,发现了普光、元坝等多个大型和特大型天然气气田,为国家重大工程“川气东送”提供了扎实资源基础。他先后荣获2006和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和李四光地质科学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3年被评为国家首批“万人计划”杰出人才。由于他在石油工业界的杰出成果,2017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将国际编号为210292号小行星命名为“马永生星”。

查看详情

陈俊亮

研究领域

计算机科学

北京邮电大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俊亮(1933.10.10- )通信与电子系统专家。浙江宁波人。1955年上海交通大学电讯系毕业。1961年在苏联莫斯科电讯工程学院获副博士学位。北京邮电大学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60年代是有线600/1200波特及无线600波特数据传输设备的主要研制者之一。80年代参加“DS-2000程控数字电话交换机”研制,建立了程控交换机诊断的基本理论。承担“DS-30程控数字电话交换机”及“程控交换软件单元测试系统”等数项“七.五”攻关项目,提出了程控软件测试与维护新的方法。90年代率先从事智能网得研究,其成果已形成产业化并在国家电信网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智能网的软件结构、业务生成、过程控制等方面提出了新方法。于1988年2004年及1999年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一次。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

甄永苏

研究领域

医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院士

甄永苏(1931.11.10- )微生物与生物技术药学、肿瘤药理学专家。广东省开平市人。195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医学院。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肿瘤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国家新药研究与开发专家委员会委员,卫生部生物技术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抗癌药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药理学会肿瘤药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单克隆抗体(抗体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百科全书》(药学类)主编。从事微生物来源的药物研究,主持研制平阳霉素、争光霉素、光辉霉素、博安霉素等抗肿瘤抗生素,其中平阳霉素被收录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并被列为国家基本药物。主编《抗体工程药物》、《抗肿瘤药物研究与开发》等专著4部。曾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2001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

潘云鹤

研究领域

计算机科学

浙江大学

潘云鹤(1946.11.4- )计算机应用专家。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1970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学系。1981年浙江大学计算机系毕业获硕士学位,并留校历任计算机系讲师、副教授、教授。1995年5月-2006年8月担任浙江大学校长。2006年6月至今担任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2013年3月任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外事委员会主任。现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顾问、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名誉理事长等职。潘云鹤是中国智能CAD和计算机美术领域的开拓者之一。长期从事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辅助设计、人工智能和工业设计的研究,在计算机美术、智能CAD、计算机辅助产品创新、虚拟现实、数字文物保护和数字图书馆等领域,承担过多个重要科研课题,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曾多次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

顾晓松

研究领域

生物化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

南通大学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顾晓松(1953.12.2- )医学组织工程学与神经再生专家。江苏省南通市人。1980年毕业于南通医学院,1998年获复旦大学(原上海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现任南通大学江苏省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解剖学会名誉理事长。曾任南通医学院院长,南通大学校长、党委书记。     长期从事组织工程神经与神经再生研究,获首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提出“构建生物可降解组织工程神经”的学术观点,被载入英国剑桥大学教科书;发明构建组织工程神经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发明生物可降解人工神经移植物,在国际上率先将壳聚糖人工神经移植物应用于临床,为我国组织工程神经研究与转化走在国际前沿作出了突出贡献。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获2014年度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

王广基

研究领域

药理学,毒理学和制药学

中国药科大学

王广基(1953.04.26- )药物代谢动力学专家。江苏省扬州市人。1977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1995年获新西兰奥塔哥大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药科大学副校长。现任中国药科大学学术委员会主席,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药科大学药物代谢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药学会应用药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药理学会制药工业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为“863”重大专项“临床前药代动力学关键技术及平台研究”的全国牵头人和教育部药物代谢动力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学科带头人。建立了国际先进的临床前药代动力学技术平台,成为我国创新药物研发的重要支撑体系,促进了我国创新药的研发及产业化;创建了“靶细胞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结合研究”新理论及新模型,为靶点在细胞内药物及纳米制剂的评价与筛选提供了新方法;开拓了中药多成分药代动力学研究理论方法,解决多个关键技术难题,推动了中药新药研发与中药大品种升级改造与国际化研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获2012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

彭苏萍

研究领域

矿山地质学

中国矿业大学能源与工程研究所

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孙越崎能源大奖,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煤炭工业部学术带头人,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国家技术发明奖获得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光华工程科技青年奖,煤炭工业部科技拔尖人材,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

彭苏萍,1959年6月出生于江西省萍乡市,矿山工程地质与工程物探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 ,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78年彭苏萍考入淮南矿业学院地质系煤田地质专业,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学位;1988年获得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96年晋升为教授;1997年入选煤炭工业部学术带头人;2000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1年受聘为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名誉校长。彭苏萍长期从事矿井地质和矿井工程物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注重矿井地质中物探技术研究,以及煤矿精细地质构造、灾害源探测技术与装备研究和工程应用。

查看详情

周邦新

研究领域

核材料与工艺技术

上海大学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5年:周邦新(1935-),男,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核反应堆结构材料.E-mail:zhoubx@shu.edu.cn 2014年:周邦新(1935-),男,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从事核材料研究和开发,联系地址:上海市闸北区延长路149号上海大学材料研究所(200072),E-mail:zhoubx@shu.edu.cn 2011年:周邦新,男,1935年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10年:周邦新(1935-),男,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E-mail: zhoubx@shu.edu.cn 2009年:周邦新,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zhoubx@shu.edu.cn 联系人 2008年:周邦新,中国工程院院士,联系电话:021-56337032.E-mail:yaomeiyi@shu.edu.cn 2007年:周邦新,男,1935年生,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员,上海大学,材料研究所,上海 200072,电话:021-56337032,E-mail: zhoubx@cae.cn 2006年:周邦新,男,1935年生,院士,研究员,上海大学材料所,上海 200072,E-mail:zhoubx@cae.cn 2005年:周邦新(1935-),男,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1956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现主要从事核材料研究工作.

查看详情

谢友柏

研究领域

工程

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工程院院士

谢友柏(1933.09.23- )机械学设计及理论、摩擦学专家。江苏省高邮市人。1955年毕业于交通大学(上海)。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在国际上首先与他的同事们提出转子轴承系统广义能量守恒原理,从理论和实验证明可倾瓦轴承不是天然稳定的。首次在国内完成油膜刚度阻尼测量。发展国外建立在简单系统上的摩擦学系统方法,提出摩擦学系统工程思想,构造理论和方法的框架,并在大型汽轮发电机组和高速透平机械转子轴承系统等的摩擦学设计和安全运行上,得到丰硕的理论及应用成果。在现代设计理论方面,科学地论证了创新设计过程的核心实际上是一个知识获取的过程,探讨了建立在分布资源环境基础上的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并发表了大量论著。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

孔宪京

研究领域

工程

大连理工大学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孔宪京,1952年1月4日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男,汉族,山东省济宁市人,水工结构专家。中共党员。1980、1983和1990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先后获水工结构工程硕士、博士学位。现为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副书记/常务副书记,教育部科技委能源与土木建筑水利学部副主任等。30多年来致力于土石坝抗震领域的研究与工程实践,在土石坝地震破坏机理与抗震对策、筑坝材料静-动力特性与本构模型、土石坝三维弹塑性数值分析方法、核电厂海域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方法、标准与应用以及大型试验设备研制和计算软件研发等方面做出了创新性贡献,研究成果应用于近50项水利水电、核电、水运等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均排名第一)、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4项排名第一);参编国家及行业规范6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12项;出版土石坝抗震专著3部,1996年入选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997年被人事部、国家教委授予“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荣誉称号,1998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

沈世钊

研究领域

工程

哈尔滨工业大学

沈世钊,结构工程专家。1933年12月18日出生于浙江嘉兴。1953年同济大学结构工程系本科毕业,1956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班毕业,此后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建筑大学等高校任教。曾任哈尔滨建筑大学校长,现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学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监督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专家组成员、2008奥运会场馆建设高级顾问。长期致力于大跨空间结构新兴学科的开拓,在“悬索结构解析理论”、“网壳结构非线性稳定”、“大跨屋盖风荷载及风效应”、“网壳结构动力稳定性及在强震下的失效机理”等前沿领域取得重要成果;并创造性地设计了多项具有典型意义的新型空间结构,为我国该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12年获国际空间结构协会(IASS)“Honorary Membership”称号。1999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个人简介   姓名:沈世钊   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背景   1933年12月18日出生于浙江嘉兴,   1953年同济大学结构工程系毕业,   1956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班毕业,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
共17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