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明

研究领域

工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王华明(1962.05.06- )。金属增材制造专家,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人。1983年毕业于四川工业学院(现西华大学),1986年获西安交通大学硕士学位,1989年获中国矿业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大型金属构件增材制造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国防科技工业激光增材制造技术研究应用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增材制造分会副主任委员。长期从事大型金属构件增材制造和表面工程技术研究。突破钛合金、超高强度钢等高性能难加工金属大型复杂关键构件激光增材制造工艺、成套装备和工程应用关键技术,开拓机械装备严酷环境关键摩擦副零部件激光熔覆多元金属硅化物高温耐蚀耐磨特种涂层新领域,成果在飞机、导弹、卫星、航空发动机等装备研制和生产中工程应用。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

王琪

研究领域

材料科学

四川大学

王琪(女)(1949.07.22-),轻工装备(塑料加工装备)专家。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毕业于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获工学学士(1982年1月)、硕士(1984年6月)、博士(1989年6月)学位。1989年12月—1992年3月加拿大Laval大学高分子科学工程中心博士后。四川大学教授,长江学者,现任国际聚合物加工学会中国代表,《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主编,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等,曾任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98-2009)。从事塑料加工新装备新技术新原理的研究和工程化应用,如固相力化学加工,塑料管旋转挤出加工,聚乙烯醇热塑加工和熔融纺丝,高值高效回收利用废弃塑料橡胶,制备无卤阻燃塑料和泡沫塑料,聚合物基微纳米功能复合材料微型加工和3D打印加工等。

查看详情

王浩

研究领域

环境科学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长

王浩,1953年8月生,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名誉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兼任全球水伙伴(中国)副主席、创新方法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长期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曾主持完成国家项目以及其他部门和地方项目数十项,世行、亚行以及其他国际合作项目多项,担任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基金项目学术带头人。在流域水循环的基础认知模式与模拟技术、水资源评价与配置理论与方法、水资源工程系统规划方法、水资源调度与管理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性突破,积极推动了水资源学科的新发展。其创建“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环理论与技术体系,并在国家和地方水资源规划、南水北调工程规划与调度运行、三峡上游特大及梯级水电群等重大规划和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 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6项,省部级奖励19项。出版专著20余部,获中国图书奖1次。并获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 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

朱蓓薇

研究领域

农业与生物科学

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朱蓓薇(女)(1957.3.23- )食品工程领域专家。陕西省咸阳市人,原籍江苏省宜兴市。1982年毕业于大连工业大学(原大连轻工业学院)食品工程系。2004年获日本冈山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大连工业大学食品学院院长,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主题专家等。     长期致力于水产品及农产品精深加工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在海洋食品的深加工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作为第一完成人,获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009年大连市科学技术功勋奖。出版《海珍品加工理论与技术的研究》等学术著作8部。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获国际、国内授权发明专利40多项。     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

王思敬

研究领域

地球与行星科学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思敬(1934.12.27- )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岩体力学专家。原籍安徽巢湖市人,出生于上海市。1963年毕业于前苏联莫斯科地质学院,获副博士学位。历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工程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长期致力于地质与工程、地质与力学相结合的研究,为开拓工程地质力学和环境工程地质新领域,发展工程地质学理论做出了贡献。他长期从事水电、矿山、国防和环境工程等方面的科研生产工作,为若干国家重大工程的建设解决关键的地质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三峡建设及黄河、金沙江、澜沧江若干水利水电工程及若干大型国防地下工程稳定性做了研究和咨询。在地下核爆炸及工程防护的地质论证方面取得成就。他曾出任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主任、主席团成员,担任过国际工程地质学会理事长、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曾任《工程地质学报》、《岩土工程界》、Scientia Geologica Sinica等学术刊物主编。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等多项奖励,获得国际工程地质学会最高学术奖Hans Cloos Medal, 在国内外工程地质学术界有重要影响。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

闻玉梅

研究领域

医学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中国工程院院士

闻玉梅(女)(1934.01.16- )医学微生物学家。上海市人。1956年毕业于原上海医学院,获学士学位。现任治疗型疫苗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教育部、卫生部医学分子病毒学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教育部卫生部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主任。2006年获亚太病毒学会突出贡献奖,2009年德国Duisburg and Essen大学授予名誉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乙型肝炎病毒学与免疫学,治疗性疫苗基础理论与应用。代表性成果:乙肝病毒基因组结构与功能研究,抗原-抗体复合物型治疗型疫苗。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

王广基

研究领域

药理学,毒理学和制药学

中国药科大学

王广基(1953.04.26- )药物代谢动力学专家。江苏省扬州市人。1977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1995年获新西兰奥塔哥大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药科大学副校长。现任中国药科大学学术委员会主席,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药科大学药物代谢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药学会应用药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药理学会制药工业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为“863”重大专项“临床前药代动力学关键技术及平台研究”的全国牵头人和教育部药物代谢动力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学科带头人。建立了国际先进的临床前药代动力学技术平台,成为我国创新药物研发的重要支撑体系,促进了我国创新药的研发及产业化;创建了“靶细胞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结合研究”新理论及新模型,为靶点在细胞内药物及纳米制剂的评价与筛选提供了新方法;开拓了中药多成分药代动力学研究理论方法,解决多个关键技术难题,推动了中药新药研发与中药大品种升级改造与国际化研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获2012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

王越

研究领域

工程

北京理工大学

中国工程院院士

雷达与通迅系统专家。1932年4月1日生于江苏丹阳。1950年入大连大学工学院电讯系学习,1952年院系调整至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学院雷达工程系,1956年毕业。1994年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校长、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长期从事电子学与通信领域的科研工作。提出并建立了我国电子工程对抗系统的理论体系,主持研制出多部高性能的火控雷达。

查看详情

王汉中

研究领域

农业与生物科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

王汉中,油菜遗传育种学家。湖南涟源人。1980-1990年就读于华中农大,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农业部油料指导专家组组长、中国农科院油料所油菜遗传育种团队首席专家。先后主持国家973项目等重点项目(课题)20多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共2项和省部级成果奖4项,以主要完成人获省部级成果奖3项;以第一完成人育成油菜新品种17个,先后实现了多抗、高油和高产三次跨越,累计推广1亿亩以上,其中2个还被同行专家作为优异亲本培育22个新品种并推广2300多万亩。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

王正国

研究领域

医学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

王正国(1935.12.12- )野战外科专家。出生于福建漳州,祖籍安徽合肥。1956年毕业于沈阳中国医科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研究员。1970年开始冲击伤研究,在国际上首次较系统阐明冲击波致伤机制和防治措施,达国际先进水平,获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70年代末,开展创伤弹道学研究,提出高速投射物致伤机制及防治原则,具有重大军事效益。80年代率先开展交通事故伤研究,主持建立了国际先进的大型撞击伤实验室,为推动我国交通医学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先后获全军首届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何梁何利基金医学科学技术奖;美国迪贝克国际军医奖;陈嘉庚医学科学奖;国际交通医学重大成就奖;光华工程科技奖。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查看详情

王永炎

研究领域

中医内科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全国先进工作者

王永炎,男,汉族,1938年生,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中医内科学、中医资源学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历任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副校长、校长,中国中医研究院院长.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委员会主任委员;曾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专家顾问组成员:全国科技名词委五届常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科协第六届、第七届常委,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常务委员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王院士从事中医内科医疗、教学、科学研究近50年,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中风病与脑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先后主持包括WH0国际合作项目、国家"973"、"863"和国家"七五"至"十五"攻关课题20余项.通过对缺血性中风系统临床观察,总结了证候演变、辨证治疗、调摄护理的规律.针对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证、痰热腑实证而设计、研究的化痰通腑汤与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滴注疗法,提高了显效率,减轻了病残程度.在中医药标准化研究方面,主持了《中医药基本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中医病案书写规范》和《中医内科常见病证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等标准化建设工作,对推动中医药学术进步有重要作用.1999年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了"973方剂项目"的中医药基础研究,提出了以方剂组分配伍研制现代复方中药的新模式,搭建了3种公共技术平台,项目验收时发表论文512篇,SCI收录120余篇,并研制了10余种现代中成药,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的学术影响.

查看详情

吴丰昌

研究领域

环境科学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丰昌,男,浙江衢州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 ,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现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总工[4] ,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

查看详情

王国法

研究领域

地球与行星科学

中央煤炭开采研究所

王国法,1960年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煤炭科工集团首席科学家,现任开采设计事业部装备所所长,同时兼任中国煤炭工业煤矿专用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支护设备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支护专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等职。 王国法同志1985年硕士毕业于东北大学,同年分配到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开采研究所工作,30多年来一直在科研一线从事煤炭开采技术与装备研究以及工程实践工作,系煤炭资源开发领域的开采技术与装备专家。王国法同志以顽强拚搏、敬业奉献的工作精神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我国综合机械化采煤技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查看详情

翁史烈

研究领域

工程

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工程院院士

翁史烈(1932.5.21- )热力涡轮机专家。浙江省宁波市人。195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62年原苏联列宁格勒造船学院研究生毕业获科学技术副博士学位。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主持承担了我国航空涡轮风扇发动机的多用途改型研制。开拓我国新一代热力发动机,提高现代化水平。研制成我国第一台陶瓷绝热涡轮复合柴油机原理样机,完成了我国第一批增压器陶瓷涡轮转子的设计和试验台建设。在他的主持和组织下,从80年代初起,先后在上海交通大学创建了振动、冲击、噪声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动力机械重点实验室。他组织、主持的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省部级奖多次。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32年5月21日,翁史烈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 1949年1月,考入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 1952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助教。 1953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8年12月,被学校派往苏联列宁格勒造船学院研究生班深造。 1962年6月,获得前苏联列宁格勒造船学院科学技术副博士学位。毕业后回到中国,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动力机械工程系任职,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1981年1月,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至1984年1月)。 1984年7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任命上海交通大学校长(至1997年1月)。 1985年1月,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 1989年5月,被授予日本横滨国立大学名誉博士。 1992年5月,被授予日本昭和女子大学名誉博士。 1995年10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6年4月,被授予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海洋技术大学名誉博士。同年5月,被授予日本拓殖大学名誉博士。 2000年,动力机械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立,翁史烈担任实验室研究人员

查看详情

王振义

研究领域

医学

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振义(1924.11.30- )内科血液学专家。江苏兴化人。1948年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获博士学位。1992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0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及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自1954年起,从事研究血栓和止血,在国内首先建立血友病A与B以及轻型血友病的诊断方法。1980年起开始研究癌肿的分化疗法。1986年在国际上首先创导应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获得很高的缓解率,为恶性肿瘤在不损伤正常细胞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诱导分化疗法取得效果这一新的理论,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因而获得国际肿瘤研究奖六项,国内国家级奖七项(一项第一作者),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

王仲奇

研究领域

工程

哈尔滨工业大学

王仲奇(1932.6.29- )热力叶轮机械专家。河北省唐县人。1956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1962年毕业于原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获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1960年至1962年在莫斯科动力学院进修时,提出了一种新型叶片-弯扭叶片,使叶栅中的能量损失下降了30~50%。该项科研成果在原苏联发明与发现委员会进行了登记,并获该委员会颁发的“发明优先权证书”。弯扭叶片已成功地应用于蒸汽轮机,航空发动机和弹用涡喷发动机上。出版《透平机械原理》、《透平机械三元流动计算及其数学和气动学基础》等三部著作。199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工作经历 时间 工作经历 1957.09 ~1960.08 哈尔滨工业大学动力系,助教 1960.08~1978.07 哈尔滨工业大学动力系,讲师、教研室副主任、主任 1978.07~1985.05 哈尔滨工业大学动力系,副教授、系副主任兼室主任 1985.05~1996.11 哈尔滨工业大学,室主任、中心主任 1985至今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1986.06 哈尔滨工业大学动力系,博士生导师 1994.02~1997.05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气动热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97 中国工程院院士 教育经历 1949.09~1952.09 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 1952.09~1957.08 哈尔滨工业大学,涡轮机专业 1957.10~1962.10 莫斯科动力学院,蒸汽轮机与燃气轮机,副博士

查看详情

王明庥

研究领域

生物化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

南京林业大学

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明庥(1932.3.12- )林木遗传育种学家。湖北枝江人。1961年获前苏联莫斯科森林工程学院副博士学位。历任南京林业大学校长、教授。1994年被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主编了我国第一部较为系统和实用的《林木遗传育种学》。自七十年代以来,系统开展了南方型杨树遗传资源的收集、保存、评价和利用的研究。针对我国黄淮、江淮及长江中下游流域的自然条件,解决了大规模选育和推广适生优良品种,并相应改变了杨树栽培的方法,创立了新的栽培模式,使工业原料林资源实现了规模化经营,成为了当地新兴的支柱产业。目前他的研究方向是:利用现有遗传资源评价的结果及开展双列杂交,创造新种质,选育新品种,同时通过杨树功能基因组及分子育种的研究,对栽培的南方型杨树在速生性、木材品质、适应性和抗逆性等方面做进一步改良。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

汪应洛

研究领域

工程

西安交通大学

中国工程院院士

汪应洛(1930.5.21- )管理科学与管理工程专家。曾任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管理工程学科评审组召集人,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现任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是我国管理工程、系统工程和工业工程的学科带头人。出版《系统工程》成为高校广泛采用教材。在国内率先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参与完成“山西省能源重化工基地发展战略”的研究,《2000年的中国》和三峡工程综合经济评价及决策支持系统研究等,被认为是80年代我国系统工程应用的重大成果。近年来提出企业柔性战略概念和实现战略一体化管理观点,以及“精简、灵捷、柔性”生产系统概念、“灵捷网络化制造模式”理论和方法并加以实施。他长期致力于我国管理工程、系统工程和工业工程学科的发展及融会贯通。提出我国跨世纪管理学科发展战略目标、优先研究领域等。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1项。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后,继续取得了若干重要研究成果。先后参加十余项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2007年参与主编中国首部《工程哲学》著作,在我国工程界推动学习、研究工程哲学。2008年荣获第七届光华工程科技奖,2012年荣获系统工程终身成就奖。2013年10月主编出版《工程管理概论》——工程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材。1952 年毕业于交通大学, 1955 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毕业。现任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管理学院名誉院长, 陕西工商管理硕士学院副院长。兼任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特邀委员、美国 “Computer and IE Journal ” 杂志国际编委、 International IE Society 常务理事 、 “ 管理工程学报” 编委会主任、 “ 工业工程” 杂志编委会主任。

查看详情
共3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