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逸泰

研究领域

材料科学

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无机化学家 1941年1月3日生于江苏无锡。196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教授,山东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2005年起任山东大学胶体与界面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199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82-1985年及1989-1990年,在美国布朗大学访问期间,先后从事铁系催化剂的费-托过程研究和薄膜制备。1992-1993年在美国普渡大学从事热分析研究。在国内主要从事纳米材料化学制备和超导材料制备。编著了教材《结晶化学导论》。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奖。

查看详情

俞汝勤

研究领域

化学

湖南大学

分析化学家,1935年11月21日生于上海,籍贯湖南长沙。1959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化学系。湖南大学教授,曾任该校校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化学计量学及化学生物传感器。研制成功多种新型电化学及光化学传感器,并实现产业化生产。合成多种新的分析及增敏试剂与离子载体,建立铌等稀有金属分析方法。创立多种新型稳健化学计量学多元校正及化学模式识别分类方法,倡导作为化学量测基础理论与方法学的独特的化学计量学教学体系。

查看详情

陈新滋

研究领域

化学

中山大学

男,1950出生,广东台山市人。1975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国际基督教大学,1979年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系获得博士学位。1979-1992年在美国孟山都(Monsanto)公司中心研究室担任高级研究专家,1992-1993年任台湾大学访问专家,1993任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教授,1994-2005 年任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主任及讲座教授,2004-2007任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及纺织学院院长,2007后担任香港理工大学副校长(主管科研),2011年后担任香港浸会大学校长。200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1999年担任美国化学会香港分会会长,1997-2001年担任香港化学会会长。

查看详情

黄春辉

研究领域

化学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中国科学院院士

无机化学家 1933年5月4日生于河北邢台,籍贯江西吉安。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及复旦大学先进材料实验室教授。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研究领域是稀土配位化学和分子基功能膜材料。前者内容涉及到稀土元素的萃取分离、稀土配合物的分子设计、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特别是稀土配合物的光致发光及电致发光性质的研究。在分子基功能材料的研究中,将二阶非线性光学材料分子设计的原理引入到光电转化材料的设计中,发现了两者在构效关系上的相关性,开发了一类新的光电转化材料。

查看详情

洪茂椿

研究领域

化学

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院士

无机化学家 1953年9月17日生于福建莆田。1978年毕业于福州大学化学系。1981年获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硕士学位。日本名古屋大学博士。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所长。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无机化学研究,用化学自组装法设计合成金属-有机纳米笼、管及线宏量制备了多种新型原子团簇系统地合成了金属石墨状聚合物、具有纳米孔洞的金属-有机聚合物和新型稀土与过渡金属混合聚合物,并研究它们的结构与其性能关系。在纳米功能分子和新型无机-有机聚合物的前沿领域作出了贡献。在新型无机聚合物的设计合成、结构规律与性能研究方面的工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

查看详情

沈家骢

研究领域

材料科学

吉林大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

高分子化学家 1931年9月3日生于浙江绍兴。195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吉林大学教授,浙江大学教授,兼任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院长。曾任吉林大学副校长等职。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主要从事高分子化学与聚合反应动力学,超分子化学与层状膜组装的研究,运用模型与概率函数建立了聚合反应机理与分子量分布的定量关系共聚物的链段结构与反应机理的关系等反应统计理论用顺磁共振研究本体聚合中自由基活性的变化,提出了扩散模型。20世纪80年代末,从事超分子化学的研究,应用分子间的弱作用力,如静电作用力、氢键、配位键等构建有明确界面的层状功能膜,表面图案化与纳米微粒开展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的研究研究有机、高分子与细胞的界面结构用于生物医用材料研究基于识别的抗氧化硒酶及其模拟物等。

查看详情

David Gross

研究领域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诺贝尔奖

美国国籍,物理学家。1941年2月出生于美国华盛顿。1966年获得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学位。1985年当选为美国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1986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2004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戴维•格罗斯在理论物理,尤其是规范场理论、粒子物理和超弦理论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他是量子色动力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查看详情

张希

研究领域

化学

吉林大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希,1965年12月出生于辽宁本溪,籍贯湖南长沙,198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2年12月参加工作,理学博士,高分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希主要从事超分子组装、有序分子薄膜及单分子力谱等方面的研究,致力于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同超分子化学相结合, 赋予超分子以新内涵,并开拓高分子研究新方向。

查看详情

王鼎盛

研究领域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鼎盛,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生于重庆市南川县。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66年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主要从事计算物理研究。与他人合作,从密度泛函理论出发,用表面能带方法,计算在非磁材料上的超薄铁磁膜的物理性质,研究了磁性和原子层数的关系,说明并不存在磁性“死层”,并预言在超薄铁磁薄膜中原子的磁矩可以显著大于在体材料中的磁矩,后为实验所证实发展了磁晶各向异性的理论计算方法,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较好,提出的有效配位作用分析方法被同行广泛使用,还发展了高阶交换作用磁体的计算发展了从第一原理出发对表面吸附层的电子结构的计算,比较严格地处理了电荷转移问题和基底影响问题开辟了从第一原理出发计算晶体的非线性光学性质的理论,对我国计算材料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查看详情

邹广田

研究领域

物理学和天文学

吉林大学

物理学家 1938年7月18日生于吉林长春,籍贯吉林怀德。196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系,1965年该校研究生毕业。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吉林大学教授,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曾任国际高压科学与技术协会副主席。长期从事高压物理研究,发现了100余个新的高压相和新的压力效应,揭示了一些相变的本质和规律。例如,掺杂钙钛矿纳米晶体中的压致弥散型铁电相变及其相变机制赝钙钛矿天然超晶格物质的软模和非晶化相变在高温高压下富勒碳转变成金刚石的物理机制等。是我国地幔物质高压的早期研究者之一,取得了重要结果。组织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可以进行高压原位研究的超高压实验室和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了百万大气压下静水压的产生、标定和激光加热中的一些关键实验技术。领导创建了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和确定了200余个高压新相、多种新的压致相变类型和新奇的压力效应。国际上最早开展地球及行星内部物质高压研究。超硬多功能薄膜材料和多功能高压相材料主要开拓者。研制出国内第一片金刚石薄膜,世界上首片按设计图案选择性生长的金刚石薄膜,第一片异质外延单晶金刚石膜,在国际上首次将CVD金刚石膜用做半导体激光器热沉,该技术已成为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散热主要方法之一,为CVD金刚石应用打下良好基础。 获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2013年吉林省科学技术特殊贡献奖以及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主持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新一代大型超高压产生装置”。合作发表论文500余篇、专著4本,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0余项。

查看详情

邵明安

研究领域

农业与生物科学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土壤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1956年11月出生于湖南常德。1982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物理系,1985年在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现合并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硕士学位,1996年在IOWA州立大学获博士学位。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土壤水动力学、溶质迁移、土壤水植被定量关系等研究。建立了土壤水运动的广义相似理论和溶质迁移的边界层理论,求解了土壤水分运动的Richards方程解析解和溶质迁移方程的边界层解。提出了土壤水力参数积分法和相似法。完善了植物根系吸水机理模型,提出土壤水分有效性动力学模式,建立了小流域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模型,为农业节水和黄土高原植被建造提供了科学依据。

查看详情

谢作伟

研究领域

化学

香港中文大学

谢作伟教授1983年毕业于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化学系,1986年获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硕士学位,1990年于该所获博士学位(与德国柏林工业大学联合培养)。其后,他受聘为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并前赴南加州大学担任博士后研究员。谢教授于1995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由2006年起为化学讲座教授,并于2013年起至今担任卓敏化学讲座教授。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谢作伟教授研究领域为d- 和 f- 族过度金属有机化学、硼笼、碳硼烷和金属碳硼烷化学、均相催化、小分子活化和聚合物合成化学。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化学会黄耀曾金属有机化学奖、香港裘槎基金会优秀学者奖等。

查看详情

姚熹

研究领域

材料科学

哈尔滨医科大学

材料科学家。1935年9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1957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电机系。1982年获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固态科学博士学位。西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教授。2001年当选为美国陶瓷学会会士。1991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从事电子陶瓷材料与器件的研究工作,在双晶和多晶界面的研究中发现了陶瓷晶粒的压电共振现象,并采用计算机电路模拟方法,计算出了晶粒大小和取向都随机分布的多晶聚集体的介电频谱,其结果与实验十分吻合。对铁电体中的极化弛豫现象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了微畴-宏畴转变、电场诱导纳米结构调整以及超顺电状态等一系列新现象,对发展机敏材料有重要意义。

查看详情

莫宣学

研究领域

地球与行星科学

中国地质大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

岩石学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1938年12月生于广西融水,籍贯广西融水。1960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地质系。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兼任The Society of Economic Geologists(经济地质学家学会)副主席(主管亚洲地区),Himalaya Geology杂志Editorial Advisory Board成员。在岩浆热力学基础研究领域开展了创新性实验研究,首次提出计算任意压力下岩浆氧逸度的公式、含Fe2O3硅酸盐熔体密度预测模型及不同类型岩浆的P-T-αsio2-fO2关系图解,为建立岩浆演化综合热力学模型发挥了关键作用。长期研究青藏高原构造-岩浆作用,应用“岩石探针”的思路与方法,在揭示印度-亚洲大陆碰撞时间、青藏高原巨厚陆壳成因与增厚机制、深部壳幔物质运移方面,取得了较系统的新成果。为了国家对矿产的急需,长期致力于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特提斯成矿域岩浆作用与成矿关系的研究,提出“两套成矿系统、三大控矿要素”的理论概括及具体找矿方向,为开拓西南“三江”国家级矿产资源新基地做出了贡献。

查看详情

贺福初

研究领域

生物化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

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家。1962年5月生于湖南安乡,原籍湖南澧县。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1994年在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现为该所研究员、所长。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研究领域为细胞因子的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⑴发现一种能特异刺激肝细胞增殖和肝脏再生的新细胞因子即人肝细胞生成素(HPO),在国际上首次公布其cDNA序列,并率先研制出重组人HPO首次揭示了存在于原代肝细胞或肝癌细胞膜上的HPO高亲和力特异性受体及HPO两条信号转导通路。⑵开展规模化的人胎肝cDNA克隆与测序,建立了大规模、系统的基因表达谱,发现与肝脏发育、分化、癌变以及造血系统发育等相关的基因群。⑶提出生长因子的“发育相关进化”、细胞活性因子与受体的“协同进化”、mRNA编码区与非编码区的“协调进化”、种系发生中的“分子减速进化”等规律性认识,并进行了部分实验验证。

查看详情

金力

研究领域

医学遗传学

复旦大学

2016年:金力,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副校长、生命科学学院教授.1985和1987年分获复旦大学理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94年获美国德克萨斯大学休斯顿健康科学中心生物医学和遗传学博士学位.1994~1996年在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7年被聘为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兼职教授,2005年起全职回国任生命科学学院教授.1998年参与创建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并任副主任,2003~2007年任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2005~2010年参与创建中国科学院-德国马普学会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担任共同所长,2007~2012年担任国际人类基因组组织(HUGO)理事,2007年至今任复旦大学副校长.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科技委委员、德国马普学会外籍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咨询委员等职,2011年入选“千人计划”(追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先后担任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副主编及Genome Research等国际学术杂志的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进化遗传学、人类群体遗传学和基因组学.近年来承担了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项目及上海市科委重大项目等多项研究.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资助.迄今,在包括Nature,Science,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A等国际学术刊物发表了论文400多篇,共被引2万多次.曾获第五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上海市科技精英,以及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
2007年:金力:教授,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 200433.
2006年:通讯作者:金力,Email:Lijin@fudan.edu.cn

查看详情

祝世宁

研究领域

物理学和天文学

南京大学

功能材料学家。南京大学教授。1949年12月生于江苏省南京市,籍贯江苏镇江。1981年毕业于淮阴师范学院,1988年在南京大学获硕士学位,1996年在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教育部科技委材料学部主任,江苏省科协副主席。200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微结构功能材料研究。在铁电畴工程方面,发现了铌酸锂型铁电体电畴反转动力学规律,发展了图案极化技术,研制出不同功能的介电体超晶格材料。在微结构晶体功能研究方面,发展了非共线准相位匹配技术,并应用于光的非线性弹性散射、增强拉曼散射、非线性切仑科夫辐射和纠缠光研究等。在全固态激光器研究方面,将超晶格材料与全固态激光技术结合,研制了光学超晶格多波长激光器和可调谐激光器等。

查看详情

王广厚

研究领域

物理学和天文学

南京大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

物理学家 1939年11月生于安徽省肥西县。196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长期从事物理学交叉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1984年起,在国内率先开展原子团簇物理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创造性成果。在国际上首先提出区分异同位素团簇和相同同位素团簇,发现了溅射离子团簇的同位素效应。

查看详情
共17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