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凯

研究领域

计算机科学

普林斯顿大学

李凯教授现任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科学系Paul M. Wythes '55, P'86 and Marcia R. Wythes P'86讲席教授。自1986年起,除2001-2003年离校创业两年外,一直在该校任教。他1977年获得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1981年获得中科院中国科技大学的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1986年获得耶鲁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李凯教授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中做出重大贡献,包括1980年代中期提出计算机分布式共享内存(DSM)技术,同时提出了用于解决松耦合多处理器上的共享虚拟存储器中的基于目录的一致性算法,开创了计算机系统结构新的研究方向。

查看详情

李圭白

研究领域

环境科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李圭白(1931.9.25- )市政工程专家。河南省偃师县人。生于沈阳,1955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顾问,建设部科技委员会顾问,中国水工业学会副理事长等。长期从事水处理技术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在地下水除铁除锰领域,开发出了一种高效的接触催化除铁除锰新工艺,使我国地下水除铁除锰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在高浊度水处理工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是我国高浊度水处理技术的奠基人之一;他研究成功的高浊度水透光脉动单因子絮凝自动控制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他还参与水上一体化水厂的研究工作,使水厂建造工厂化取得了很大经济效益;研究开发成功的高锰酸盐饮用水除污染技术、流动电流混凝控制技术等,都是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近年来,提出第三代城市饮用水净化工艺的概念,倡导将超滤膜用于城市水厂等,推动了我国给水处理技术的发展。科研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级发明奖二等2项、三等1项,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二等1项、三等1项,以及省、部级奖十余项。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

李兰娟

研究领域

医学

浙江大学

李兰娟(女)(1947.09.13- )感染病(传染病)学家。浙江绍兴人。1973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获学士学位。现任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曾任浙江省科协主席。 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40余年,擅长各类肝炎、感染性疾病、新发突发传染病诊治,尤其是肝衰竭、病毒性肝炎、肝病微生态研究。作为我国人工肝开拓者,创建独特有效的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获重大突破。首次提出感染微生态学理论,从微生态角度来审视感染的发生、发展和结局,为感染防治提供了崭新的思路,还从基因的角度首次揭示肠道菌群与肝硬化的秘密。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2010年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14年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央电视台年度科技创新人物和“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

刘志红

研究领域

医学

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志红(女)(1958.12.26- )肾脏病学家。新疆乌鲁木齐库尔勒人。1989年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获硕士研究生学位。现任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院长、南京大学医学院院长、国际肾脏病学会(ISN)理事,曾任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刘志红院士在IgA肾病、狼疮性肾炎、糖尿病肾病等肾脏病的发病机制及其防治的研究、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免疫学机制及个体化治疗研究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国家“973”课题。先后承担完成国家“863”课题、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全军医学科技“十二五”重大项目、全军“十五”、“十一五”科技攻关课题、军队杰出人才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高水平的科研课题。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获中国科协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工程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奖和军队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等奖励。2001年中央军委记一等功。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第十一届和第十二届全国委员。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

罗安

研究领域

工程

湖南大学

罗安(1957.07.21- )电力电子变换与控制专家。湖南长沙人。1982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199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湖南大学教授,国家电能变换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长期从事电能变换与控制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他围绕制约我国大功率电力电子特种电源与电能质量控制的关键工程技术难题,发明了多种大功率电能变换系统及控制方法,研制出大功率电磁搅拌、大电流电解、混合有源滤波等电能变换与节能装备,并推广应用于冶金、化工、电力等200多家企业,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发表著作2部、论文2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7项。培养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其中1人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他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专利金奖和优秀奖各1项、省部级一等奖6项。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达学者”、“湖南光召科技奖”等荣誉。     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

李正名

研究领域

化学

南开大学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31年1月2日出生于上海市,有机化学及农药化学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开大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农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有机合成,农药化学、生物活性分子设计及构效规律研究。先后承担国家973、863及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和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及多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

李阳

研究领域

油气田井开发工程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有限公司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第八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产业创新奖),孙越崎能源大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

李阳,1958年10月26日出生于山东东平,油气田开发地质、开发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1982年李阳从华东石油学院勘探系石油地质专业毕业后前往胜利油田会战指挥部孤岛采油厂工作;198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7年至2000年担任胜利石油管理局开发部主任;1998年获得青岛海洋大学地质系硕士学位;2000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质学博士学位;2000年至2005年先后担任胜利石油管理局(胜利油田有限公司)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经理、主任;2006年至2010年担任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油田勘探开发事业部主任;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阳长期从事油气藏开发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工作。

查看详情

李乐民

研究领域

通信技术

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李乐民,男,汉族,1932年5月28日出生,原籍浙江省吴兴县,中国工程院院士,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电子科技大学宽带光纤传输与通信系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1] 1952年7月,李乐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并留校任教;1956年6月,经国家院系调整到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任教;1956年9月至1990年1月,先后任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无线技术系教研室副主任,主任,信息系统研究所所长;1990年1月至1994年1月,任电子科技大学宽带光纤传输与通信系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3] 李乐民长期从事通信技术领域科研与教学工作。

查看详情

李兆申

研究领域

医学

长海医院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兆申,男,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重点学科-消化内科学主任、全军消化内科专科中心主任、全军消化病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第二军医大学胰腺疾病研究所所长、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内科教研室主任、消化内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

龙驭球

研究领域

工程

祁东县育贤中学

龙球民,男,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1983年7月参加工作,中学高级教师,现任教于祁东县育贤中学,从教多年来,他直坚守在教学第一线,担任数学教学级班主任工作。地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师德高尚,模范履行教师责,热爱学生,团结同志,忘我江作,无私奉献,以校为家,教育教学成待显著,是一位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

查看详情

李立浧

研究领域

工程

华南理工大学

李立浧(1941.7.8- )电网工程专家、直流输电专家。江苏省盐城市人。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现任中国南方电网公司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长期从事电网建设,在电网工程、直流输电和交直流并联电网运行技术领域作出了成绩和贡献。参加和组织建设了我国第一条330千伏交流输电工程、第一条500千伏交流输电工程、第一条±5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参加和组织我国第一条也是世界上第一条±800"李立浧,1941年生,江苏盐城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内外著名的电力专家、直流输电专家,投身能源电力事业已经超过50 年,至今坚持在科技工作第一线。在电力科技前沿领域做了开创性的工作,取得一系列重大理论突破和技术创新,丰富了电力系统尤其是直流输电领域的学科内涵。主持我国重大电力工程建设,为我国和世界电网的突破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发展和研究±800kV 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构建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体系;研发西电东送关键技术,攻克交直流相互影响等世界级难题;创造性地提出并研发了基于电压源换流器的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技术;首创中国高压直流输电的系统集成和设计自主化技术。这些成果极大地丰富了电力系统尤其是直流输电领域的学科内涵,实现了我国电网技术从跟跑到引领世界的巨大跨越。 李立浧是现代电网工程建设大家,大力推动先进能源电力技术工程应用,创造了我国和世界电力建设的多个第一:主持建成世界上第一个±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带动我国特高压直流输电大规模发展;参加和组织建设了我国第一条330kV交流输电工程、第一条500kV交流输电工程、第一条±500kV直流输电工程,获得国家工程大奖;主持研发建设世界首个南澳多端柔性直流工程、世界首个特高压柔性直流工程。 李立浧院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得省部级奖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授权专利20余项。 工作经历 2008.6_至今 华南理工大学, 教授、博士生导师、 电力学院名誉院长 2002.12-至今 ,中国南方电网公司,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92.01-2002.12 ,中国南方电力联营公司,处长、副总工程师、专家组长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84.10-1992.01 ,电力部超高压输变电建设公司,工程处长、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1968.09-1984.10 ,甘肃送变电公司,工人、工程师、副总经理、总工程师 教育经历 1955.09-1961.09 ,江苏省盐城中学,初中生、高中生 1961.09-1968.09 ,清华大学电机系,本科生 获奖、荣誉称号 国家级科技奖励 1.特高压±800kV直流输电工程,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排名第1,2017年 2.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成套设计自主化技术开发与工程实践,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2,2011年 3.恶劣环境中电气外绝缘放电特性及其在电网中的工程应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5,2009年 省部级科技奖励 1.交直流并联大电网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实践,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特等奖,排名第1,2014年 2.高压大容量多端柔性直流输电关键技术开发、装备研制及工程应用,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第2,2015年 3.大型多功能人工气候室研制及其在电气外绝缘研究中的应用,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排名第2,2007年 4.同区域多回路直流落点相关技术的研究,中国电力科学技术二等奖,排名第2,2008年 5.±800kV直流外绝缘技术开发及设备研制,中国电力科学技术二等奖,排名第2,2007年 荣誉称号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8年 中国光华工程科技奖,2016年 社会、学会及学术兼职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直流输电与电力电子专委会主任委员"

查看详情

李伯虎

研究领域

计算机科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伯虎(1938.11.27- )计算机仿真与计算机集成制造专家。上海市人。1961年清华大学毕业。航天科工集团二院科技委副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院长。曾任北京计算机应用与仿真技术研究所所长,国家863计划CIMS主题专家组长。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计算机仿真系统和集成制造系统的总体、支撑平台及算法等研究工作。参与主持国内首台航天用大型模拟机及首台大型混合模拟机寻优机研制;主持国内首套大型仿真语言研制及国内第一个大型多平台分布仿真系统和仿真网格等研究。合作提出“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理念及技术体系;参与领导国内首批CIMS应用示范工程实施;主持提出并实现了航天复杂产品集成制造系统及多学科虚拟样机支撑平台等。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1个;部级科技进步奖10个。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

李松

研究领域

药理学,毒理学和制药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

李松(1963.07.31- )药物化学家。辽宁省本溪市人。199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军事医学科学院科技委副主任。长期从事药物分子设计和合成研究,率先开展计算机辅助药物大规模筛选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建立了我国自主防控流感大流行药物的国家能力储备生产线,并出色完成了国家抗流感药品战略储备任务,建成了我军第一个军用特需药物中试基地和高效发现平台。主持研发了5个新药,在国家战略性药物和军队特需药物的研究中做出突出贡献。获国家新药证书10项,军队特需新药证书4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以第一发明人获得中国、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发明专利授权110项。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

乐嘉陵

研究领域

空气动力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

中国工程院院士

乐嘉陵(1936.03.21- )空气动力学专家。浙江省镇海县人。1964年北京航空学院研究生毕业。中国空气重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研究员。长期从事超声速气动地面试验设备的研制及战略武器、运载火箭的气动理论和实验研究。主持和领导了“921”工程中的关键技术之一的技改方案的论证和建设;在地面实验设备研制中创造性地为我国建立了水平脉冲地面实验装置,从而为解决卫星、运载火箭等的关键气动问题奠定了基础。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经济奏效地开展了运载火箭气动实验研究和现场测量,解决了一些难度较大的气动设计问题。通过地面试验和高超声速非平衡流的研究,取得了再入突防气动物理的重要进展。领导发展了缩比模型试验技术,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

李文华

研究领域

工程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文华(1932.1.15- )生态学和森林学家。出生于山东省广饶县。 1961年获生物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长期致力于森林生态和资源生态工程的研究:专著《西藏森林》填补了地区空白,为高原森林保护与合理利用起到了奠基作用;建立了高原森林、草地和农田生态系统优化模式,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领导西南资源开发研究,为国家发展战略向西部转移提供了科学依据;倡导生态农业研究,使"千烟洲模式"成为红壤丘陵整治的典范;组织领导《人与生物圈》等多项大型国际科研计划;在自然保护区管理、森林科学经营,区域生态建设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

刘合

研究领域

能源学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合(1961.03.25-),能源与矿业工程管理专家,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1982年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石油矿场机械专业,2002年获哈尔滨工程大学控制理论及控制工程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曾任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我国采油工程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创建了采油工程技术与管理“持续融合”工程管理模式,攻克了精细分层注水、油气储层增产改造等一系列采油工程关键技术,解决了尾矿资源最大化利用和低品位储量规模效益开发的重大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8项。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

刘永坦

研究领域

工程

哈尔滨工业大学

电子工程专家。原籍湖北武汉,1936年12月1日生于江苏南京。先后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1994年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研究生院院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研制新体制对海探测雷达,突破11项关键技术,解决了在强海杂波、电台干扰及大气噪声背景下信号处理和目标检测问题,并建成了中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在逆合成孔径雷达研究中,发展了运动补偿理论,并针对大带宽信号与系统提出了新的补偿理论。在数字式宽带FM/CW雷达信号处理机的研制中,提出了微程序控制模拟滑窗分段FFT谱分析及数字式多门限自动检测的独特的模拟/数字混合信号处理模式,解决了大动态宽频信号高分辨谱分析问题。

查看详情

林尚扬

研究领域

工程

机械科学研究院哈尔滨焊接研究所

中国工程院院士

林尚扬(1932.03.16- )焊接专家。福建省厦门市人。1961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焊接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研)。曾任哈尔滨焊接研究所副总工程师、技术委员会主任;曾兼任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哈尔滨市科协主席,黑龙江省老年科协第一副主席,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秘书长。50多年来针对国家的需要,一直工作在科研第一线。60年代研发的4种强度级钢焊丝,用于大型电站锅炉汽包和化工设备的焊接;70年代发明的水下局部排水气体保护半自动焊技术,用于海上钻井/采油平台等海工设施的水下焊接,焊接的最大水深达43米;80年代发明的双丝窄间隙埋弧焊技术,曾用于世界最重的加氢反应器(2050吨)和世界最大的8万吨水压机主工作缸的焊接,焊接最大厚度达600mm;90年代研发了推土机台车架的首台大型弧焊机器人工作站,并积极推进焊接生产低成本自动化的技术改造;2000年以来在大功率固体激光-电弧复合热源焊接技术方面取得5项发明专利,为企业用激光技术解决诸多部件的焊接难题,促进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焊接的超高强度钢的屈服强度超1000MPa。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技术成就奖、国际焊接学会巴顿奖(终身成就奖)。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
共3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