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nisseril Somasundaran

研究领域

化学

哥伦比亚大学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世界级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外籍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是当今世界在表面化学研究及其应用领域诸如矿物加工等方面声誉最高,影响最广泛,成果最突出的权威。萨马桑达兰教授从美国加利福尼亚-伯克利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是哥伦比亚大学朗缪尔胶体与界面研究中心的创始人和主任,也是美国科学基金委在该校设立的工业与大学联合新奇表面活性剂研究中心的创始人和主任,并先后担任哥伦比亚大学化工、材料和矿物工程系主任和工程学院院长。他所获得的荣誉和奖赏不胜枚举,如印度科学院院士和苏联科学院院士;Antoine M. Gaudin 奖; Robert H. Richards 奖;Arthur F. Taggart 优秀论文奖;最卓越工程成果奖;与五位美国前总统获得一样的"Ellis Island"荣誉勋章;北京矿冶研究总院荣誉研究顾问等等。

查看详情

潘云鹤

研究领域

计算机科学

浙江大学

潘云鹤(1946.11.4- )计算机应用专家。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1970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学系。1981年浙江大学计算机系毕业获硕士学位,并留校历任计算机系讲师、副教授、教授。1995年5月-2006年8月担任浙江大学校长。2006年6月至今担任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2013年3月任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外事委员会主任。现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顾问、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名誉理事长等职。潘云鹤是中国智能CAD和计算机美术领域的开拓者之一。长期从事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辅助设计、人工智能和工业设计的研究,在计算机美术、智能CAD、计算机辅助产品创新、虚拟现实、数字文物保护和数字图书馆等领域,承担过多个重要科研课题,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曾多次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

彭苏萍

研究领域

矿山地质学

中国矿业大学能源与工程研究所

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孙越崎能源大奖,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煤炭工业部学术带头人,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国家技术发明奖获得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光华工程科技青年奖,煤炭工业部科技拔尖人材,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

彭苏萍,1959年6月出生于江西省萍乡市,矿山工程地质与工程物探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 ,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78年彭苏萍考入淮南矿业学院地质系煤田地质专业,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学位;1988年获得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96年晋升为教授;1997年入选煤炭工业部学术带头人;2000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1年受聘为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名誉校长。彭苏萍长期从事矿井地质和矿井工程物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注重矿井地质中物探技术研究,以及煤矿精细地质构造、灾害源探测技术与装备研究和工程应用。

查看详情

裴荣富

研究领域

地球与行星科学

中国地质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院士

裴荣富(1924.8.24- )矿床地质与矿产勘查学专家.出生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山东省聊城市人。1948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获理学士学位.历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地质学会矿床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矿床成因协会主席,中日、中美科技合作和世界大-超大型矿床成因图及全球成矿项目首席科学家。他致力矿业工程勘查和科学研究55年,在国内外主持五项重大矿产勘查工程和30余矿床地质勘探与矿山开采工程验证对比研究,创新地提出“双控论”和“合理域”固体矿产勘查模型,为指导地质工作做出充分科学论证,并被国际引证。近15年,他专攻特大型矿床成矿背景研究,提出“成矿偏在性”和“异常成矿”等新概念,为在全国开展找矿提供理论基础。其成就,除获国家级、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多项和李四光地质科学最高奖外,并以他为首,与多国矿床学家合作执行了国家地质对比计划IGCP-354项目,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因贡献突出,国际矿床成因协会特授他终身荣誉称号。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

潘自强

研究领域

环境科学

中国核工业集团

潘自强(1936.6.1- )辐射防护和环境保护专家。湖南省益阳市人。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委研究员。在我国辐射防护学科发展初期,1963年提出了我国的实用保健物理学框架,在保证核武器研制和核能发展中,完成了多项监测技术和方法,对我国辐射防护学科体系和基础结构的建立、开拓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自上世纪70年代,率先开展、参与并指导完成了“全国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主持完成了 “中国核工业30年辐射环境质量评价”等工作。80年代初发表了“制订核电站辐射防护的原则和主要数值限”等文章,在秦山核电站选址的环境影响审查中起了重要作用,从那时起步并延续至今的“能源与环境”的系统研究,为我国核电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了技术基础。积极推动“辐射事故和应急体系”的建立,在辐射防护法规和标准体系的建立方面作了开拓性工作,多次主持编制“国家辐射防护标准”。提出了“放射性废物管理应以地质处置为中心的观点”,奠定了我国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的基础,为培养辐射防护人才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

彭金辉

研究领域

工程

昆明理工大学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

彭金辉,男,彝族,1964年12月生,云南景东人,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学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1988年6月参加工作,198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现任海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党组成员。

查看详情

潘君骅

研究领域

物理学和天文学

苏州大学

中国工程院院士

潘君骅(1930.10.14- )应用光学专家。江苏省常州市人。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60年在获原苏联科学院普尔科沃天文台学习天文光学,获副博士学位。1993年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天仪器研制中心退休,研究员。从事光学仪器领域的科研工作40余年,早在50年代后期留学苏联期间,提出了大望远镜二次凸面副镜新的检验方法,并实际应用于原苏联6米望远镜和我国60厘米望远镜及2.16米望远镜的副镜检验;60年代至70年代,在长春光机所,为我国研制大型靶场光学设备建立了一套光学加工和检测技术,保证了我国大型靶场光学仪器获得优良光学质量,并对各种光学非球面的设计、精密加工及检验方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解决了光学加工的关键技术难题。到南京后,他任组长主持完成的我国和远东最大的“2.16米光学天文望远镜” 获1997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折轴阶梯光栅分光仪” 获1998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近几年还研制了多种特殊非球面光学仪器和设备,取得显著社会和经济效益。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

潘健生

研究领域

材料科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工程院院士

潘健生(1935.01.25- )热处理工艺与设备专家。195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将传热学、数值分析、弹塑性力学、流体力学、软件工程等与材料学知识加以集成,建立反映热处理过程复杂现象的数学模型,在国内外率先实现复杂形状零件和复杂热处理工艺的计算机模拟,用热处理虚拟制造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难题,已有二十余家工厂应用,推动热处理从经验型向基于科学计算的精密型技术的方向跨越,对机械制造业现代化有深远影响。主持完成“热处理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的研究与应用”获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开发“分段可控渗氮与动态可控渗氮”获国家发明三等奖。还获部委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二等奖二项,其中一项被列入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
共1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