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云六

研究领域

生物化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院士

范云六(1930.5.16- )农业生物工程专家。出生于湖南长沙市。195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1960年获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副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国家973计划专家顾问组成员;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重大科学工程学术委员会主任;国际HarvestPlus项目中国负责人。长期从事分子遗传学和农业分子生物技术科研工作,是我国基因工程研究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80年代初在农业领域建立了第一个分子生物学研究机构,率先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在农作物遗传改良;在国内最早获得转抗虫基因的水稻和棉花,创建了高抗二化螟、三化螟、卷叶螟的水稻新种质资源;在我国首先注意了植物转抗虫基因失效的问题,采取多基因的复合杀虫路线获得成功,为作物持久抗虫基因工程育种提供了科学依据;利用种子生物反应器研究开发植酸酶,获得了完全能够满足饲料需要的高植酸酶活性玉米,可节省工业生产植酸酶添加剂的能源消耗,促进畜禽生长发育,减少粪便磷对环境的污染。为解决我国广大人群中患有乳糖不耐症(牛奶消化不良)的困惑,利用生物技术开发了一种新型乳糖酶,解决了乳糖酶产量低、胞内酶提取困难等问题,开辟了一种高效和安全生产乳糖酶的新途径。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

范滇元

研究领域

物理学和天文学

南京邮电大学

范滇元(1939.2.18- )光电子与激光技术专家。江苏省常熟县人。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66年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研究生毕业。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研究员,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光学学会激光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光电子行业协会理事长。从事“神光”系列高功率激光装置的研制及应用三十多年,先后研制成功“星光一号”、“神光-Ⅰ”、“神光-Ⅱ”等大型激光装置。近年又投身巨型“神光-Ⅲ”装置的设计与研制,任总体技术专家组总工程师。在激光系统总体设计光束传输理论与应用、强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先进成果。先后获得陈嘉庚奖、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一等奖、上海市一等奖和光华工程科技奖等。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

范维唐

研究领域

能源学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中国工程院院士

范维唐(1935.7.18- )矿山压力及开采机械化专家。原籍湖北省鄂城县,出生于北京市。1956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1963年毕业于原苏联莫斯科矿业学院获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曾任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总工程师、院长,煤炭工业部总工程师、副部长等职。现任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世界采矿大会组委会副主席。2002年当选为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主要从事研究及主持综合机械化技术攻关,做出了重大贡献,建立了采煤机械化现代化的试验室,大量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生产,形成了符合国情,适用于不同生产地质条件的综采工艺、经济型综采及高档普采成套技术装备,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在能源、煤炭和公共安全方面,主持完成了多项战略性研究课题。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

方家熊

研究领域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中国工程院院士

方家熊(1939.10.22- )光传感技术专家。安徽黄山市人。196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1966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毕业。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从事光传感器研究,为我国空间遥感系统提供了多种红外传感器。他提出了变能隙半导体红外传感器的工程优值参数概念和测试方法;解决了空间用红外传感器的技术基础及工程问题,满足了我国首次从卫星对地球的长波红外遥感的要求;为新型空间遥感系统的需要实现了碲镉汞红外器件对1~15微米探测的全波段覆盖;提出了我国第一个多光谱红外焦平面组件方案并研制成功;为风云一号卫星、风云二号卫星以及"神舟3号"飞船提供了各种多波段红外传感器组件,并推广应用于航空遥感系统和工业、交通、环境和医学等领域。著有卫星用长波HgCdTe探测器的研究等论文报告100多篇,参加撰写专著2部,获得六个国家科技奖。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

傅志寰

研究领域

铁路运输管理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

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8年:傅志寰(1938-),男.黑龙江哈尔滨市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方向为铁路运输管理、铁路机车车辆工程

查看详情
共1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