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敬

研究领域

地球与行星科学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思敬(1934.12.27- )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岩体力学专家。原籍安徽巢湖市人,出生于上海市。1963年毕业于前苏联莫斯科地质学院,获副博士学位。历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工程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长期致力于地质与工程、地质与力学相结合的研究,为开拓工程地质力学和环境工程地质新领域,发展工程地质学理论做出了贡献。他长期从事水电、矿山、国防和环境工程等方面的科研生产工作,为若干国家重大工程的建设解决关键的地质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三峡建设及黄河、金沙江、澜沧江若干水利水电工程及若干大型国防地下工程稳定性做了研究和咨询。在地下核爆炸及工程防护的地质论证方面取得成就。他曾出任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主任、主席团成员,担任过国际工程地质学会理事长、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曾任《工程地质学报》、《岩土工程界》、Scientia Geologica Sinica等学术刊物主编。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等多项奖励,获得国际工程地质学会最高学术奖Hans Cloos Medal, 在国内外工程地质学术界有重要影响。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

陈毓川

研究领域

地球与行星科学

中国地质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毓川(1934.12.7- )矿床地质专家。浙江省平湖市人(原籍宁波)。1959年毕业于乌克兰顿涅茨工业大学。国土资源部研究员,历任原地矿部总工程师、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中国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国际矿床成因协会副主席。长期从事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区域成矿规律、成矿预测研究及矿产勘查工作。系统、深入研究广西大厂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床、矿带地质,为指导找矿及总结成矿规律作出了贡献;深入研究宁芜、庐枞、南岭、阿勒泰及全国区域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提出宁芜玢岩铁矿成矿模式,开拓区域矿床成矿模式研究领域;系统总结华南花岗岩有色、稀有矿床及陆相火山铁矿成矿规律,促进了全国火山岩区及花岗岩区的地质找矿工作;与程裕淇等研究提出矿床的成矿系列概念,发展区域成矿理论,广泛应用于指导找矿;1984-1997年间负责地矿部门固体矿产勘查工作,“七五”期间负责全国金矿找矿工作,取得突出成绩。先后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14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一项、二等奖五项、三等奖一项、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一项。1986年获人事部授予的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7年获李四光地质科技工作者奖、2004年获光华工程科技奖、2009年获科技部授予“全国野外科技工作者突出贡献者”称号。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

郑绵平

研究领域

地球与行星科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中国工程院院士

郑绵平(1934.11.17- )盐湖学和地质矿床学学家。生于福建省漳州市。1956 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盐湖与热水资源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国土资源部盐湖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矿产资源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任国际盐湖协会副主席、主席。从事矿床地质和盐湖综合资源及热水矿床的研究领域60年,为我国盐湖科学及其矿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曾先后主持完成国家重点科技项目10余个。1986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1989年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获奖人)。1991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研究奖。1992年担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盐湖与热水资源研究发展中心主任。1994年当选为国际盐湖学会副主席。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7年任地质矿产部盐湖资源与环境开放研究实验室主任。1997年和2003年2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均为第一获奖人)。2000年获中国工程科技光华奖。2002年当选全国50名“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006年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4年被推举为国际盐湖协会主席。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

王国法

研究领域

地球与行星科学

中央煤炭开采研究所

王国法,1960年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煤炭科工集团首席科学家,现任开采设计事业部装备所所长,同时兼任中国煤炭工业煤矿专用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支护设备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支护专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等职。 王国法同志1985年硕士毕业于东北大学,同年分配到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开采研究所工作,30多年来一直在科研一线从事煤炭开采技术与装备研究以及工程实践工作,系煤炭资源开发领域的开采技术与装备专家。王国法同志以顽强拚搏、敬业奉献的工作精神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我国综合机械化采煤技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查看详情

孙龙德

研究领域

地球与行星科学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石油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孙龙德(1962.3.15- )天然气田开发工程与石油地质专家。山东省寿光市人,1983年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石油地质勘探专业,2000年获中国科学院地质学博士学位。曾先后在山东胜利油田、新疆塔里木油田工作。现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中国石油学会副理事长,任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实施工作组副组长。     主要致力于油气田开发研究与工程实践,在复杂断块油田滚动勘探开发、深层海相砂岩油田高效开发、复杂天然气田高效开发及油气田系统配套工程等领域取得重要的科技成果。组织和主持了以克拉2、牙哈、英买力等气田为主的国家“西气东输”塔里木气源开发研究及工程建设,为凝析气田和异常高压气田开发理论技术的发展进步做出了贡献。是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光华工程科技(青年)奖获得者。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83年至1994年,在胜利油田胜采指挥部、现河采油厂工作,先后担任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勘探室副主任、副所长、副总地质师等职。 [4] 1994年01月,任胜利石油管理局现河采油厂副总地质师、东辛采油厂副厂长; 1997年04月,任胜利石油管理局勘探事业部第一副主任; 1997年09月,任胜利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公司经理; 1997年11月,任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总地质师; 1999年09月,任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副总经理; 2002年07月,任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总经理; 2007年06月,任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期间:2011年12月,当选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 [1] ); [5] 2016年04月,任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大庆油田总经理、石油管理局局长(兼)。 [6] 2018年10月,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兼任大庆油田党委书记。 [3] 中国共产党黑龙江省第十二届委员会委员 [7] ,党的十九大代表。

查看详情

裴荣富

研究领域

地球与行星科学

中国地质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院士

裴荣富(1924.8.24- )矿床地质与矿产勘查学专家.出生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山东省聊城市人。1948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获理学士学位.历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地质学会矿床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矿床成因协会主席,中日、中美科技合作和世界大-超大型矿床成因图及全球成矿项目首席科学家。他致力矿业工程勘查和科学研究55年,在国内外主持五项重大矿产勘查工程和30余矿床地质勘探与矿山开采工程验证对比研究,创新地提出“双控论”和“合理域”固体矿产勘查模型,为指导地质工作做出充分科学论证,并被国际引证。近15年,他专攻特大型矿床成矿背景研究,提出“成矿偏在性”和“异常成矿”等新概念,为在全国开展找矿提供理论基础。其成就,除获国家级、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多项和李四光地质科学最高奖外,并以他为首,与多国矿床学家合作执行了国家地质对比计划IGCP-354项目,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因贡献突出,国际矿床成因协会特授他终身荣誉称号。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

童晓光

研究领域

地球与行星科学

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总公司

中国工程院院士

童晓光(1935.4.8- )石油地质和勘探专家。1964年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曾任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地质师,现为高级顾问,教授级高工。参加过大庆、辽河、塔里木等盆地的石油勘探,渤海湾盆地、中国东部和其它地区的石油地质研究。1978年辽河断陷石油地质特征及油气分布规律研究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为第一完成人;1980年获石油部辽河曙光古潜山油田发现奖,为第一完成人;1983年中国东部陆相盆地地层岩性油藏分布规律及远景预测研究,获石油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为第三完成人;1985年渤海湾盆地复式油气聚集区(带)勘探理论与实践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为主要参加者;1991年塔里木盆地油气分布规律与勘探方向研究,获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部级),为第一完成人。1993年开始从事海外油气勘探开发,是中国跨国油气勘探的开拓者之一,对世界各地数百个项目进行研究和评价,指导国外二十多个项目的勘探,取得了重大成果。2003年在他领导下完成的苏丹Muglad盆地1/2/4区高效勘探的技术和实践,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第一完成人;2005年苏丹迈卢特盆地快速发现大油田的配套技术和实践,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第一完成者。此外,1986年国家人事部授予“国家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1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授予“石油工业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称号,2003年获孙越崎能源大奖,2005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和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

廖振鹏

研究领域

地球与行星科学

中国地震局

中国工程院院士

廖振鹏(1937.2.8- )从事地震工程与波动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四川成都人,196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在地震工程领域内致力于结构动力学和工程地震学研究, 著有“地震小区划--理论与实践(1990)”。在波动理论领域内致力于波动数值模拟研究及其在正、反问题中的应用,特别是在土木工程和海洋工程等领域中的应用,著有“工程波动理论导论(2003)”。目前主要从事相关基础研究和教学工作。研究成果曾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

周世宁

研究领域

地球与行星科学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工程院院士

周世宁(1934.1.12- )矿山瓦斯防治专家。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 1953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学院。现任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常务委员。长期从事矿井瓦斯防治的科学研究工作,在瓦斯流动理论、煤层瓦斯压力和透气系数等参数测定技术、实验研究和生产应用等方面都有许多发明和创造。发明的“胶圈-压力粘液封孔测定煤层瓦斯压力技术及装置”获1986年国家发明奖三等奖。他创建了以Darcy定律为基础的对煤层有强吸附作用的瓦斯流动微分方程。在实验室进行瓦斯流动的物理模拟试验,并应用相似理论将实验结果以相似准数的形式导出通用的单向、径向和球向不稳定流动瓦斯涌出量计算公式,获1993年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煤层透气系数测定方法”和“予抽煤层瓦斯防止突出”两项技术,均获1983年原煤炭工业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开创性地建立了我国煤层瓦斯地质、流动理论、瓦斯预测和抽放以及煤和瓦斯突出防治的学术体系,他是该理论体系的奠基人。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

卢耀如

研究领域

地球与行星科学

同济大学

卢耀如(1931.5.1-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学家。福建省福州市人。1953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同济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岩溶地质的科研和工程实践,建立了岩溶发育与工程环境效应系统理论,参与实践及指导水利水电、铁道、矿山及城镇工程勘测研究,如:负责查明官厅水库渗漏塌陷;南津关坝区勘测研究,为三峡工程选坝提供论据;指导长江、黄河和珠江等流域上水利水电枢纽,如乌江渡水电站及铁道长隧洞等许多大型工程勘测、研究与基础处理工作,取得一系列经济与社会效益。提出地质生态环境新认识,为西南地区脱贫与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积极研究地质灾害,为防灾兴利提供决策依据。曾为援外大型工程高级专家,并在欧美及港台地区讲学。由于在岩溶(喀斯特)研究上贡献,被国内外学者誉称“喀斯特卢”),曾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荣誉奖。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

常印佛

研究领域

地球与行星科学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

常印佛(1931.7.6- )矿床地质学家。江苏省泰兴人。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安徽地质矿产局高级工程师。对目前世界上不同成矿环境中的几个主要铜矿类型有深入了解和研究。在区域成矿学领域:发现了铜陵近东西向隐蔽基底断裂带,提出了一个有关陆内成矿带的构造背景、地质环境、成矿特征和富集规律的系统的理论认识,丰富了陆内成矿理论,指导了找矿预测。在矿床学领域:提出的“层控(式)矽卡岩型”矿床的建议和分类,以及所建立的相应成矿模式,发展了矽卡岩成矿理论,指导了找寻矽卡岩型铜矿的找矿实践。在找矿勘探学领域:将我国固体矿产普查划分为三个历史演变阶段,提出了第二轮普查、深部探测和立体填图的建议,并获一批成果。在找矿实践中,为铜陵有色冶炼基地的发展提供了矿产资源。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奖一等奖。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奖一等奖。 常印佛在铜官山外围勘查工作中,根据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分析,于1963年提出近东西向的铜陵一戴汇基底断裂带是区域主要控矿构造的认识,这在当时国内有关基底断裂(及深断裂)控矿的研究中,是较早的成果之一,并且已为后续的勘查和科研工作所认可,在找矿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

查看详情

李泽椿

研究领域

地球与行星科学

中国气象局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泽椿(1935.6.1- )天气动力和数值预报专家。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65年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正研级高级工程师。曾任国家气象中心主任,北京气象学会理事长。现任国务院应急办专家组成员、国家环保部两委委员、国家民政部减灾委专家组成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及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硕、博生导师。长期从事大气科学工程化的天气预报和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工程建设和科研工作。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建立汉中军分区陕西略阳气象站并从事天气预报与观测一线工作。1978年开始与北大、中科院大气所合作,研究建立了我国短期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1981年投入使用。“七五”期间研制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中期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1993年投入使用。1992年到1994年相继组织安装了我国最大的巨型计算机银河-II、Cray C90,并设计构成二个互为备份的计算机体系,保证了预报业务的发展与稳定运行。“八五”期间研制了我国的台风与暴雨数值预报系统,并在1996年投入业务应用。“九五”期间主持了“并行计算在数值天气预报(NWP)中应用”科研项目,完成后极大的提升了我国气象业务预报水平。其主持项目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三次;2001年获何梁何利奖,2004年获中国气象局科学技术贡献奖。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

谢先启

研究领域

地球与行星科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工程院院士

谢先启,我国著名工程爆破专家,武汉科技大学2003级采矿工程硕士研究生, 现任武汉航空港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武汉爆破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先启,我国著名工程爆破专家,武汉科技大学2003级采矿工程硕士研究生, [1] 现任江汉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江汉大学湖北(武汉)爆炸与工程爆破技术研究院院长、中国爆破行业协会会长(轮值) [2]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第十届湖北省政协委员、武汉市十一届、十二届人大代表,全国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有色金属行业及武汉市劳动模范,武汉市首届“杰出人才”获得者 [3] ,2013年度武汉科技重大贡献奖 [4] 获得者。他首次提出了精细爆破理念并构建了技术体系,系统发展了建(构)筑物拆除爆破设计理论与方法,研发了建(构)筑物拆除爆破系列新技术。 [2] 2017年6月16日,入选中国工程院2017年院士增选第二轮候选人名单,属于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5] 。2017年11月27日,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
共1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