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卫华

研究领域

控制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应用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16年:桂卫华,男,1951年生,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为智能控制、自动化;
2015年:桂卫华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复杂工业过程建模与优化控制,工业大系统控制理论与应用.E-mail:gwh@mail.csu.edu.cn
2014年:桂卫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复杂工业过程建模与优化控制,工业大系统控制理论与应用. E-mail: gwh@mail.csu.edu.cn (GUI Wei-Hua Academician of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profes-sor at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His re-search interest covers modeling and op-timal control of complex industrial process,and industrial large system control theory and application.)
2013年:桂卫华,(1950?),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复杂工业过程建模与优化、大系统理论与应用等研究
2012年:桂卫华(1950-),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复杂生产过程建模与优化控制,泡沫浮选过程监控与图像处理
2011年:桂卫华(1950),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大系统理论、优化控制及传动控制;
2010年:桂卫华(1950-),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复杂工业过程建模与优化控制等研究.
2009年:桂卫华(1950-),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复杂工业过程建模与优化控制等研究.
2008年:桂卫华,教授,博士;电话:0731-8876677;E-mail:gwh@csu.edu.cn.通讯作者
2007年:桂卫华,男,1950年生.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2006年:桂卫华(1950-),男,湖北襄樊人,中南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工业大系统递阶和分散控制理论及应用;
2005年:桂卫华(1950-),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工业大系统递阶和分散控制理论及应用,鲁棒控制,复杂生产过程建模与控制.
2004年:桂卫华 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复杂过程优化、建模和故障诊断等研究.
2000年:桂卫华,1950年生.1981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南工业大学自动控制工程系,获工学硕士学位.1986年至1988年作为访问学者地前联邦德国杜伊斯堡大学进修.现为中南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工业大系统控制理论及应用、鲁棒控制的H∞方法、生产过程控制、复杂系统建模与优化控制.
1999年:桂卫华 1950年生.1981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南工业大学自动控制工程系,并获得工学硕士学位.1986年至1988年在联邦德国留学.现为中南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工业大系统递阶和分散控制理论及应用,关联系统分散鲁棒控制的H∞方法,生产过程控制,复杂系统建模与优化控制.

查看详情

顾健人

研究领域

生物化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

仁济医院

中国工程院院士

顾健人(1932.01.13- )肿瘤分子生物学家。江苏省苏州市人。1954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获学士学位。现任上海市肿瘤研究所名誉所长,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7年-2000年曾任国家“863”生物技术医药卫生专题专家组组长、专家委员会委员,主持了全国医药生物技术计划的执行。2001年-2004年任国家“973”专家顾问组成员。1985年创建“癌基因及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期从事肝癌发生的分子机理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肝癌的活化癌基因谱,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创建了以细胞生长为基础的高通量功能基因筛选系统,发现了372个具有抑制或促进细胞生长的新基因全长cDNA,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

顾晓松

研究领域

生物化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

南通大学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顾晓松(1953.12.2- )医学组织工程学与神经再生专家。江苏省南通市人。1980年毕业于南通医学院,1998年获复旦大学(原上海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现任南通大学江苏省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解剖学会名誉理事长。曾任南通医学院院长,南通大学校长、党委书记。     长期从事组织工程神经与神经再生研究,获首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提出“构建生物可降解组织工程神经”的学术观点,被载入英国剑桥大学教科书;发明构建组织工程神经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发明生物可降解人工神经移植物,在国际上率先将壳聚糖人工神经移植物应用于临床,为我国组织工程神经研究与转化走在国际前沿作出了突出贡献。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获2014年度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

顾玉东

研究领域

医学

华山医院

中国工程院院士

顾玉东(1937.10.19- )手外科、显微外科专家。山东省章邱人。1961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上海市手外科研究所所长、教授。长期从事手外科、显微外科临床研究和理论工作。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

高洁

研究领域

凝聚态物理学

四川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物理学系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名誉院长

高洁,1937年6月1日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中国工程院院士,量子物理计量专家,四川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名誉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物理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名誉院长 [1] 。 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95年在巴黎国际计量大会上当选为国际计量委员会委员,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2年当选为四川省物理学会理事长。 [1] 高洁长期从事量子物理计量与凝聚态物理研究1962年9月,高洁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 1978年,高洁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1985年12月,高洁负责完成国家重点项目“利用超导约瑟夫森效应监督并保持国家伏特基准”并通过国家鉴定,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987年,高洁晋升为研究员。1987年10月—1990年10月在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进行合作研究,任客座研究员,获美国商务部NIST奖状。 1993年12月,高洁负责完成了“国家电压基准”并在北京通过国家鉴定,日后获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993年6月,高洁在巴黎米制公约大会上当选为国际计量委员会委员。 1995年,高洁在巴黎国际计量大会上当选为国际计量委员会委员。 1999年1月,当选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名誉院长。 [3] 1999年12月,高洁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 2002年,高洁当选为四川省物理学会理事长。 2004年,高洁在四川大学负责建立了“低维与介观物理实验室”。

查看详情

顾真安

研究领域

材料科学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

顾真安(1936.11.16- )无机非金属材料专家。江苏省无锡市人。1958年毕业于华东化工学院。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高级工程师,博导。长期 从事特种玻璃和光导纤维研究。研究稀土族元素在石英玻璃和光导纤维中的光谱和非线性光学特性,获得多种元素的D-F电子宽带跃迁具有紫外强吸收和可见荧光 转换特性,以及上转换荧光、倍频和光放大性质;研究了化学气相掺杂沉积、溶液掺杂和氢氧焰熔制-电熔成型两步法工艺技术,解决了难熔玻璃制备技术难题;研 制成功超低膨胀石英玻璃和稀土石英光纤等一批新材料。8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激光技术用石英玻璃” 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耐辐照石英玻璃” 获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参与我国矿产资源战略咨询研究,负责“ 建材非金属 矿产资源战略研究”,以及”中国绿色建材发展战略研究”等课题。获得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防军工协作配套先进 工作者以及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 院院士。

查看详情

郭孔辉

研究领域

工程

吉林大学

郭孔辉是我国汽车工业自主创新的杰出倡导者和实践者。50年多来他一直不间断地进行着汽车科学技术的系统研究工作,取得了理论上的重大进展和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先后获国家及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400余篇,出版专著3部。主要的成果如下:   一、汽车悬架研究:1959年他提出了“力矩中心”概念和一系列新的悬架设计计算方法,解决了空气弹簧特性计算及悬架系统的稳定性的设计方法。   二、汽车振动与载荷研究:他创造了研究汽车侧向振动的新方法,使汽车侧向振动的仿真精度大大提高,为汽车振动研究开辟一个新的重要领域。   三、汽车操纵动力学研究:为解决“红旗”轿车高速稳定性,他创造的“高速操纵稳定性试验方法与评价理论”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80年代他承担的“汽车操纵稳定性计算机动态模拟研究”、“汽车转弯制动稳定性的仿真研究”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   四、驾驶员模型研究:提出了包括驾驶员能动控制在内的汽车优化设计方法,提出的“预瞄跟随理论”和“预瞄最优曲率模型”,1993年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五、轮胎力学研究及其应用:他创建我国汽车行业的第一个轮胎实验室,主持开发设计的“轮胎侧偏特性试验台”1985年获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全国首届发明展览会银奖。1990年负责的“汽车轮胎力学特性试验研究”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他建立的“UniTire”轮胎稳态模型和非稳态六分力模型得到国际汽车学界人士的广泛认同。2012年“全工况高精度轮胎动力学理论、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代表性论文   (1) UniTire: unified tire model for vehicle dynamic simulation Guo.K, Lu.D VEHICLE SYSTEM DYNAMICS,45:79-99Suppl.S2007 EI、SCI检索   (2) A study on speed-dependent tyre-road friction and its effect on the force and the moment Konghui Guo,Ye Zhuang,Dang Lu, Shih-Ken Chen and William Lin 《Tyre Model for Vehicle Dynamics Analysis》,Vol.43, 329-340Suppl.S 2005 EI、SCI检索   (3) The UniTire model: a nonlinear and non-steady –state tyre model for vehicle dynamics simulation Konghui Guo Dang Lu Shih-Ken Chen William Lin And Xiao-Pei Lu VEHICLE SYSTEM DYNAMICS,43:341-358 Suppl.S 2005 SCI、EI、ISTP检索   (4) Development of a longitudinal and lateral driver midel for autonomous vehicle control Konghui Guo,Haitao Ding,Jianwei Zhang,Jiming Lu,Ruhui Wang Interational Journal of Vehicle Design   Vol.36,No1,2004,P50-65 SCI、EI检索   (5) Analytical method for modeling driver in vehicle directional control| Konghui Guo, Ying Cheng, Haitao| Ding Vehicle System Dynamics EI、ISTP检索   (6) Objective evaluation correlated with human judgment–An approach to the optimization of vehicle handling control system K.H.Guo, C.F.Zong F.S.Kong, M.L.Che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ehicle Design   Vol29,Nos.1/2,2002 ISSN 0143~3369,P96~111 SCI、EI检索  

查看详情

龚知本

研究领域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中国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院士

龚知本(1935.11.28- )大气光学专家。1935年11月28日出生,江苏省太仓市人。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曾任中科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现任中科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国家863计划大气光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三十多年来一直从事大气光学及其工程应用研究,是我国应用大气光学主要开拓者。在激光大气传输及其校正、激光大气探测和高分辨率大气吸收光谱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并推进了大气光学学科的发展。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四项,省、市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四项。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

顾大钊

研究领域

煤矿开采,水资源保护

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科技发展部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创新能力建设先进工作者,第二十四届孙越崎能源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第十七届中国专利奖金奖

顾大钊,1958年5月1日出生于江苏滨海,矿山工程与水文地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科技委常务副主任,煤炭开采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顾大钊于1982年从山东矿业学院矿井建设专业本科毕业,并考取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88年博士毕业后留在中国矿业大学建筑工程系工作;1990年至1991年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1993年在中国矿业大学被破格升为教授;1995年作为科技带头人调入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工作;2002年至2006年担任神华集团科技与信息部主任;2006年至2010年担任神华集团科技发展部主任;2010年担任神华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科技发展部主任;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大钊一直从事西部煤炭开采水资源保护利用技术研发和工程实践

查看详情

关兴亚

研究领域

石油化学工程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国家科委科技研究成果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关兴亚,1932年2月7日出生于辽宁沈阳,石油化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技术咨询、教授高级工程师 。关兴亚于1955年从复旦大学化学系毕业后进入化工部沈阳化工研究院乙炔化学研究室工作;1957年至1960年在化工部上海化工研究院石油化学工艺室工作;1960年至1981年担任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研究二室主任;1981年至1988年担任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副总工程师;1988年至1995年担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关兴亚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长期从事丙烯腈生产工艺及催化剂的研究开发。

查看详情

顾金才

研究领域

工程地质学

总参工程兵科研三所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电力部科技成果奖,河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梯奖

顾金才,1939年2月12日出生于河北卢龙,岩土工程与防护工程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研究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总参工程兵科研三所研究员,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顾金才于1965年从西安工程兵工程学院毕业后被安排到了总参工程兵科研三所进行科研工作;1976年加入成为中国共产党;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1年受聘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院长。顾金才长期从事防护工程与岩土工程加固技术及理论研究工作,对喷锚支护坑道抗爆性能和静力性能进行了深入系统的试验研究。

查看详情

顾心怿

研究领域

油气田井开发工程

中国石化集团胜利油田钻井工艺研究院

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上海市先进工作者 ,山东省劳动模范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工业特等劳动模范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

顾心怿,1937年1月23日出生于上海,石油矿业机械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胜利石油管理局资深首席高级专家,胜利油田钻井工艺研究院总工程师。1953年顾心怿从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石油机械科中专毕业,同年进入北京中央燃料工业部干部学校俄语大专班学习,于1956年毕业;1961年开始一直在胜利油田从事科技工作,先后担任机械技术员、机械工程师、科技攻关队长、研究室主任、研究所副所长、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等职;1985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9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6年被选为石油工业特等劳动模范;1998年至2008年担任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2005年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顾心怿长期工作在工程技术、研究设计第一线,发明了能进入到极浅海、潮间带去钻探石油的步行坐底式钻井平台,发明了适合开采深部油层和稠油的链条抽油机;发明了因能蓄存能量而节能显著的蓄能石油修井机;研制出中国第一艘坐底式石油钻井船;早年还曾创制出为胜利油田的发现井取出油砂岩心的大直径取心工具

查看详情

关杰

研究领域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

关杰(1939.11.13- )连铸设备专家。生于印度尼西亚,福建莆田市人。1963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现任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原西安重型机械研究所)副总工程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连续铸钢设备的设计、研究和开发工作。先后主持和参加过各类连铸机(方、板坯连铸机)单机设备和成套设备的设计和研制,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国家重大技术装备项目等40余项。获实用新型专利3项。曾获全国科技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各一项,省部级奖多项。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

关桥

研究领域

工程

北京航空制造技术研究所

关桥(1935.07.02- )航空制造工程焊接专家。生于山西省太原市。1959年毕业于莫斯科鲍曼高等工学院,1963年获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所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高能束流加工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航空焊接/连接技术”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焊接学会理事长、国际焊接学会(IIW )副主席。航空航天工程板壳结构“低应力无变形焊接”新技术的发明人。揭示了主动控制焊接瞬态应力与变形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突破了板壳焊接变形“不可避免”的传统认识,解决了影响飞行器板壳结构安全与可靠性的焊接变形难题。长期从事航空制造工程中特种焊接科学研究工作,是我国航空焊接专业学科发展的带头人。主持并指导了一系列开拓性航空特种焊接技术项目的预先研究与工程应用开发;研制了相应的装备,对航空宇航制造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取得显著的技术经济效益。领导组建了国防科技发展急需的专业重点实验室和专业研究方向:“高能束流(电子束、激光束、等离子体)加工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航空焊接/连接技术”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超塑性成形/扩散连接技术”专业研究方向和实验室,“中国搅拌摩擦焊接中心”等。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一项,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专利多项。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
共1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