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圭白

研究领域

环境科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李圭白(1931.9.25- )市政工程专家。河南省偃师县人。生于沈阳,1955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顾问,建设部科技委员会顾问,中国水工业学会副理事长等。长期从事水处理技术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在地下水除铁除锰领域,开发出了一种高效的接触催化除铁除锰新工艺,使我国地下水除铁除锰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在高浊度水处理工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是我国高浊度水处理技术的奠基人之一;他研究成功的高浊度水透光脉动单因子絮凝自动控制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他还参与水上一体化水厂的研究工作,使水厂建造工厂化取得了很大经济效益;研究开发成功的高锰酸盐饮用水除污染技术、流动电流混凝控制技术等,都是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近年来,提出第三代城市饮用水净化工艺的概念,倡导将超滤膜用于城市水厂等,推动了我国给水处理技术的发展。科研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级发明奖二等2项、三等1项,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二等1项、三等1项,以及省、部级奖十余项。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

王浩

研究领域

环境科学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长

王浩,1953年8月生,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名誉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兼任全球水伙伴(中国)副主席、创新方法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长期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曾主持完成国家项目以及其他部门和地方项目数十项,世行、亚行以及其他国际合作项目多项,担任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基金项目学术带头人。在流域水循环的基础认知模式与模拟技术、水资源评价与配置理论与方法、水资源工程系统规划方法、水资源调度与管理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性突破,积极推动了水资源学科的新发展。其创建“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环理论与技术体系,并在国家和地方水资源规划、南水北调工程规划与调度运行、三峡上游特大及梯级水电群等重大规划和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 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6项,省部级奖励19项。出版专著20余部,获中国图书奖1次。并获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 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

段宁

研究领域

环境科学

同济大学

中国工程院院士

段宁(1949.07.20- )清洁生产专家。四川省成都市人。197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给排水及暖通工程系,1981年获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硕士学位,1988年获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奥斯汀分校土木工程系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重金属清洁生产工程技术中心主任,曾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环境保护部清洁生产中心主任。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副会长。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

吴丰昌

研究领域

环境科学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丰昌,男,浙江衢州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 ,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现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总工[4] ,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

查看详情

蔡道基

研究领域

环境科学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

蔡道基(1935.6.1- )环境毒理学(农药环境毒理学)专家。浙江省温岭市人。1957年毕业于南京农学院,现任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早期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从事农业化学研究工作,后调至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工作。自20世纪70年代起,一直从事农用化学品对生态环境影响研究,重点研究农药的环境行为特征与生态效应。在我国创建了农药环境毒理学学科领域,建立了化学农药生态环境安全评价体系、安全评价试验准则和国家环境保护农药环境安全评价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为我国新农药开发、农药安全使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科学支撑。在20世纪70和80年代间,曾为对我国生态环境和农畜产品造成全国性严重污染的有机氯农药的全面禁用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八五”与“九五”期间曾负责国家科技攻关项目6项,对我国新农药开发中对生态环境安全性预测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通过开展国际合作在防止农药对地下水污染和防止农药对水生生物危害以及制定农药安全使用标准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为保护生态环境安全取得了显著成绩。曾长期负责全国农药登记生态环境安全性评审工作,为防止有害农药的生产和使用起到了把关作用。曾先后荣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1项、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环境保护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

魏复盛

研究领域

环境科学

中国科技大学

魏复盛(1938.11.9- )生于四川简阳县,1964年于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系毕业,留校任教。1983年5月调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先后曾任分析研究室主任、监测总站副站长、研究员、总工程师。研究方向是环境化学;环境污染与健康;环境监测分析技术与方法。他先后承担了国家一系列的重大科技攻关课题。近十年他关注环境污染与健康的研究,开展与美国的多项合作研究,如“空气污染对呼吸健康的影响研究”,“PAH's暴露量及其代谢物与肺癌风险评价研究”,“硼污染对男性生殖健康影响研究”等,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2010年获光华工程科技奖。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

潘自强

研究领域

环境科学

中国核工业集团

潘自强(1936.6.1- )辐射防护和环境保护专家。湖南省益阳市人。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委研究员。在我国辐射防护学科发展初期,1963年提出了我国的实用保健物理学框架,在保证核武器研制和核能发展中,完成了多项监测技术和方法,对我国辐射防护学科体系和基础结构的建立、开拓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自上世纪70年代,率先开展、参与并指导完成了“全国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主持完成了 “中国核工业30年辐射环境质量评价”等工作。80年代初发表了“制订核电站辐射防护的原则和主要数值限”等文章,在秦山核电站选址的环境影响审查中起了重要作用,从那时起步并延续至今的“能源与环境”的系统研究,为我国核电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了技术基础。积极推动“辐射事故和应急体系”的建立,在辐射防护法规和标准体系的建立方面作了开拓性工作,多次主持编制“国家辐射防护标准”。提出了“放射性废物管理应以地质处置为中心的观点”,奠定了我国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的基础,为培养辐射防护人才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

刘鸿亮

研究领域

环境科学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中国工程院院士,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首日第16棒火炬接力手

刘鸿亮(1932.6.20- )环境工程专家。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195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曾任国际湖泊环境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现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在水环境研究领域是我国学术带头人。对我国的湖泊调查、湖泊环境数据库、湖泊富营养化机制、湖泊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近年,在水、垃圾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方面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发表了系统论文和著作。在“六五”、“七五”、“八五”、“九五”期间连续担任国家攻关课题或专题组组长。曾获得国家及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多项成果。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
共1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