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作伟

研究领域

化学

香港中文大学

谢作伟教授1983年毕业于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化学系,1986年获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硕士学位,1990年于该所获博士学位(与德国柏林工业大学联合培养)。其后,他受聘为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并前赴南加州大学担任博士后研究员。谢教授于1995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由2006年起为化学讲座教授,并于2013年起至今担任卓敏化学讲座教授。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谢作伟教授研究领域为d- 和 f- 族过度金属有机化学、硼笼、碳硼烷和金属碳硼烷化学、均相催化、小分子活化和聚合物合成化学。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化学会黄耀曾金属有机化学奖、香港裘槎基金会优秀学者奖等。

查看详情

徐宗本

研究领域

计算机科学

西安交通大学

徐宗本,中国科学院院士、应用数学家、信号与信息处理专家。西安交通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智能信息处理、机器学习、数据建模基础理论研究。提出了稀疏信息处理的L(1/2)正则化理论, 为稀疏微波成像新体制提供了重要基础。发现并证明机器学习的“徐-罗奇”定理, 解决了神经网络与模拟演化计算中的一些困难问题, 为非欧氏框架下机器学习与非线性分析提供了普遍的数量推演准则; 提出了基于视觉认知的数据建模新原理与新方法,形成了聚类分析、判别分析、隐变量分析等系列数据挖掘核心算法, 并广泛应用于科学与工程领域。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CSIM苏步青应用数学奖, 并在世界数学家大会(2010, 印度)上作45分钟特邀报告。

查看详情

宣益民

研究领域

工程

南京理工大学

宣益民,男,1956年9月生,安徽省无为县人,汉族,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1月毕业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获学士学位。1984年9月毕业于南京工学院,获硕士学位。1991年10月毕业于德国汉堡国防大学,获博士学位,并在该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3年2月回国工作。1995年至2005年间,曾多次以客座教授的身份赴德国汉堡国防大学、美国普渡大学、日本九州大学讲学及开展合作研究。1998年9月任南京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分管过科学研究、军民品技术开发和产学研合作、安全生产、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2010年9月2日起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工程热物理学会副理事长、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Exchangers杂志编委、教育部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工程热物理与能源利用学科评审组专家,第三届国防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专家。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能量高效传递、转换利用与控制和储能等研究,在纳米流体、热辐射传输与太阳能利用、系统热分析与热控制和储能技术等领域取得了系统的研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2019年度江苏省基础研究重大贡献奖。

查看详情

邢定钰

研究领域

物理学和天文学

南京大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

物理学家。南京大学教授。1945年2月生于上海,籍贯江苏南京。196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1981年在该校获硕士学位。现任南京大学微结构国家实验室(筹)主任。长期从事凝聚态理论研究,在电子输运理论、低维受限的量子系统和超导理论等方面做出一系列有创新意义的工作。发展了非平衡统计算子理论,正确处理半导体热电子的输运问题,修正了国际上长期沿用理论方案的缺陷发展了具有多谷能带结构半导体的热电子输运理论在掺杂锰钙钛矿氧化物的庞磁电阻机理研究中合作提出双交换机制和非磁无序相结合的理论模型,运用单参数标度理论计算扩散态和局域态迁移率边,解释实验结果发展了磁多层结构和磁颗粒系统的解析输运理论,正确计算了巨磁电阻的角度依赖性和随颗粒尺度的变化。

查看详情

徐国良

研究领域

生物化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分子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1965年2月生于浙江诸暨市,籍贯浙江诸暨。198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原杭州大学)生物系,1988年获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硕士学位,1993年获德国马普分子遗传研究所与柏林技术大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表观遗传学研究。发现动物基因组中的5-甲基胞嘧啶通过Tet加氧酶的氧化作用转变成一种新的碱基修饰形式,即5-羧基胞嘧啶,提出了TET双加氧酶和TDG糖苷酶介导的氧化碱基切除修复的DNA去甲基化通路。揭示了TET双加氧酶在哺乳动物表观遗传调控中的重要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入选201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曾获得第五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创新奖、第三世界科学院2013年生物学奖、2014年度陈嘉庚生命科学奖。 教育背景1989-09--1993-03德国马普分子遗传学研究所博士 1985-09--1988-08中科院北京遗传所硕士 1981-09--1985-06浙江大学(原杭州大学)学士 学历 学位 工作经历 工作简历2001-08~2016-07,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课题组长 2000-04~2001-07,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系,Associate Research Scientist 1995-10~2000-03,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遗传发育系,博士后 1994-08~1995-09,新加坡国立大学生命科学中心,实验室主任 1993-03~1994-07,德国马普分子遗传学研究所,博士后 1989-09~1993-03,德国马普分子遗传学研究所,博士 1985-09~1988-08,中科院北京遗传所,硕士 1981-09~1985-06,浙江大学(原杭州大学),学士 社会兼职2014-05-01-今,Development期刊的Editorial Advisor, 2014-01-01-今,National Science Review期刊的Editorial Board Member, 2013-07-01-今,J. Biol. Chem.期刊的Editorial Board Member, 2012-12-01-今,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院, 2011-03-01-今,国家实验动物专家委员会委员, 教授课程 专利与奖励 奖励信息(1) 上海市自然科学奖, 一等奖, 省级, 2016 (2) 第十四届上海市科技精英, 省级, 2015 (3) 陈嘉庚生命科学奖, 其他, 2014 (4) TWAS生物学奖, 其他, 2013

查看详情

熊有伦

研究领域

工程

华中科技大学

机械工程专家。1939年4月20日生于湖北枣阳。1962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66年西安交通大学制造自动化专业研究生毕业。华中理工大学教授。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精密测量、机器人操作、计算机几何和先进制造技术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建立了精密测量的极差极小化理论,提出了形状误差、轮廓误差和位置误差评定的“最小区域”统一判别准则和计算机智能仲裁方法在机器人动力学和轨迹规划方面,建立了基于J-函数的碰撞、干涉检验方法,为机器人分析和运动规划提供了统一的准则和方法开发了机器人离线编程系统HOLPS,较好解决了机器人应用工程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建立了点接触约束的机器人操作定性分析理论,为机器人操作规划提供了有效的分析工具。

查看详情

薛永祺

研究领域

工程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院士

红外和遥感技术专家。1937年1月11日生于江苏张家港。1959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从事多光谱和成像光谱技术研究,为我国建立机载实用遥感系统提供了多种先进的遥感手段,并推动了我国遥感技术的应用。先后研制成功多光谱扫描仪、成像光谱仪、超光谱成像仪。在航空遥感器应用于水文、地质、考古、环境污染监测等方面取得显著效果。开拓三维成像遥感新技术,提出将扫描光谱成像和激光扫描测距一体化,实现无地面控制点快速生成数字地面高程模型和地学编码图像,特别适用于滩涂、沙漠、草原、岛屿等交通困难地域。

查看详情

夏建白

研究领域

物理学和天文学

西北工业大学

半导体物理专家。1939年生于上海,原籍江苏苏州。1965年北京大学物理系研究生毕业。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低维半导体微结构电子态的量子理论及其应用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量子球空穴态的张量模型,获得重轻空穴混合的本征态,并给出正确的光跃迁选择定则。提出介观系统的一维量子波导理论,对任意复杂的一维介观系统给出了直观、简单的物理图象和解析结果。提出(11N)取向衬底上生长超晶格的有效质量理论,解决了一大类非(001)取向衬底生长超晶格的空穴子带的理论问题。提出计算超晶格电子态的有限平面波展开方法,用赝势理论研究了长周期超晶格,解决了用平面波方法计算大元胞晶体电子态的困难。提出半导体双势垒结构的空穴隧穿理论,发展了多通道的传输矩阵方法。

查看详情

谢华安

研究领域

农业与生物科学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谢华安,男,植物遗传育种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曾任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院长。主要从事三系杂交稻和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在“恢复系亲本的选择技术”、“测交配组技术”、“抗瘟性筛选育种程序”和“杂交水稻中稻制种技术”等方面有重要研究成果,育成我国杂交水稻亲本遗传贡献最大的恢复系“明恢63”。培育出中国稻作史上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稻良种“汕优63”,被称为“杂交水稻之母”;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5项。

查看详情

谢联辉

研究领域

植物病理学

福建省植物病毒学重点实验室

福建省首批海西产业人才高地领军人才,植物保护一级学科带头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福建省先进教育工作者,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

谢联辉,福建龙岩人,1958年毕业于福建农学院农学系,植物病理学家,植 谢联辉 谢联辉 物病毒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60-1961年进修于北京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系。历任福建农学院讲师、植物病毒研究室主任、副教授、教授、植物保护系主任。1978年首次发现水稻簇矮病,提出采用抗病品种,辅以育秧、返青分蘖两阶段治虫的防病措施。1979年、1982年先后发现水稻锯齿叶矮缩病毒和东格鲁病毒。共同编写有《水稻病毒病测报办法》,合著有《植物免疫学》。 从事农业教育38年,教书育人,自成特色。对中国水稻病毒病的毒源种类、分布、传播、测报和治理做出了突出贡献。对甘蔗、烟草、番茄、水仙和香蕉等植物病毒病的研究颇有建树。1935年3月9日 出生于福建省龙岩市。 1958年 毕业于福建农学院农学系,下放农村。 谢联辉 谢联辉 1958年——1960年 福建农学院植病教研组助教。 1960年——1961年 在北京农业大学植病教研组进修。 1961年 福建农学院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1964年——1966年 下放农村。 1969年——1972年 下放农村。 1979年——1994年 福建农学院(农大)植物病毒研究室主任。 1984年——1996年 福建农学院(农大)植保系主任。 1991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3年 福建农学院(农大)学术委员会主任。 1994年至今 福建农林大学植物病毒研究所所长。

查看详情

熊大闰

研究领域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None

天文学家 。1938年9月16日生于江西吉安,籍贯江西南昌。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国家“攀登计划”项目“天体剧烈活动的多波段观测和研究”首席科学家。 在恒星对流理论以及与之有关的恒星结构、演化和脉动稳定性问题的研究中,摒弃传统的混合长的对流理论,发展了一种独立的非定常恒星对流的统计理论和一种非局部对流的统计理论,并成功地将它们用于变星脉动和大质量恒星演化的理论计算,解释了变星脉动不稳定区红端边界,克服了传统理论在大质量恒星演化计算中著名的所谓半对流区的理论困难。较之传统理论,新理论得到与观测更为相符的结果。 199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查看详情

谢晓亮

研究领域

分子生物物理学与结构生物学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以色列Raymond and Beverly Sackler 物理科学奖,长江学者讲座教授,Coblentz协会Coblentz奖,Willis E.Lamb激光科学与量子光学奖,美国能源部劳欧内斯特•奥兰多•伦斯奖,中国化学会荣誉会士,Berthold Leibinger Zukunftspreis激光奖,美国NIH Director’s Pioneer Award

谢晓亮,1962年出生于中国北京,生物物理化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系终身教授、Mallinckrodt讲席教授 ,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 。

查看详情

夏道行

研究领域

数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

数学家 。1930年10月20日生于江苏泰州。1950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数学系。1952年浙江大学数学系研究生毕业。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原复旦大学教授。 在函数论方面证实了戈鲁辛的两个猜测,建立了“拟共形映照的参数表示法”,得到一些有用的不等式和被称为“夏道行函数”的一些性质。在单叶函数论的面积原理与偏差定理等方面作出系统的有较深影响的成果。在泛函分析方面建立了带对合的赋半范环论和局部有界拓扑代数理论首先建立非正常算子的奇异积分算子模型对条件正定广义函数和在无限维系统的实现理论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在现代数学物理方面,对带不定尺度的散射问题等获创见性成果。

查看详情
共1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