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玉沛

研究领域

医学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

外科医学家。1954年7月出生于吉林长春。1982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1987年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硕士学位。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院长。中共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在胰腺癌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方面进行了系统性和开创性工作。牵头制定中国胰腺癌诊治流程和国家行业标准。提出胰腺癌高危人群概念,通过建立多学科协作会诊中心、快速诊治绿色通道、术前可切除性评估体系、规范手术切除范围、创立经空肠胃造瘘术等,缩短确诊时间,为更多病人赢得手术机会,改善生活质量,并使北京协和医院胰腺癌手术切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人生存时间等综合指标明显优于国际同期水平;报道了国际最大一组单中心胰岛素瘤的外科治疗,施行了国内首例腹腔镜胰岛素瘤切除术。其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个奖项。

查看详情

王福生

研究领域

医学

解放军302医院

中国科学院院士

传染病学、肝病学专家。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感染病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全军传染病研究所所长。1962年8月生于安徽省枞阳县,籍贯安徽枞阳。1984年毕业于蚌埠医学院临床医学系,1992年获军事医学科学院博士学位。1996年在美国纽约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从事重大传染病(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和疑难危重肝病的临床诊治工作,并结合临床难题开展研究。首次揭示了乙型肝炎临床免疫学特征及肝脏损伤机制;提出了优化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与免疫应答恢复的“爬坡假说”;阐明了艾滋病免疫重建失败的关键机制;开拓了疑难肝病和艾滋病细胞治疗与研究的新方向,提高了临床疗效。

查看详情

赵继宗

研究领域

医学

首都医科大学

神经外科医学家。国家神经性疾病临床医学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教授。1945年10月10日出生于北京市,籍贯北京。1969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    主持了国家“九五”至“十一五”脑血管病外科治疗课题。首次发现切除巨大动静脉畸形(AVM)发生正常灌注压突破时间窗,并成功切除巨大AVM。攻克复杂动脉瘤手术关键技术,采用动脉瘤标本研究其形成与破裂机制。在国内推广规范化的脑出血外科技术,降低死亡率,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首次经脑出血手术标本证实淀粉样变发生率,为脑出血早期鉴别诊断治疗提供依据。国内率先建立微创神经外科技术平台,完成了神经外科手术从脑解剖保护向脑功能保护重大转接。

查看详情

侯凡凡

研究领域

医学

南方医科大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内科学家,1950年10月生于上海。1993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哈佛医学院任访问科学家3年余。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当选TWAS院士。现任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肾脏科主任、国家肾脏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器官衰竭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慢性肾脏病防治研究。通过系统的临床随机对照、前瞻性队列等循证医学研究,揭示了我国人群慢性肾脏病及其主要并发症的发病规律和危险因素,创建了防止或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和防治其致死、致残并发症的临床新策略。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先后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中国医师奖”等科技奖励。获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

查看详情

强伯勤

研究领域

医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院士

分子生物学家。1939年9月11日出生,上海人。1962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医疗系。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主任、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曾任医科院副院长、协和医大副校长。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八核苷酸限制酶SfiⅠ,合作鉴定出第二种八核苷酸限制酶NotⅠ的识别特异性还发现了新酶NalⅢ,NlaⅣ和MslⅠ构成了基因工程高产菌株,提高限制酶或甲基化酶产量10—100倍以上开展过创新霉素产生菌质粒的基因克隆1993年起从事人类基因组研究,主要领域是脑发育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相关基因的结构与功能。

查看详情

吴祖泽

研究领域

医学

北京工业大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造血干细胞之父

实验血液学家。1935年10月19日出生,浙江镇海人。1957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阐明了急性与低剂量率g线连续照射下造血干细胞的辐射损伤程度与累积照射剂量之间存在的双相特征的机理。对这些动物的观察结果在以后发生的几起放射性事故病例的病程中得到了证实。应用染色体和性别决定基因作为遗传学标志,揭示了造血干细胞群的不均一性。对人胚胎发育中肝脏造血干细胞性能和动力学作了系统的基础研究,为临床进行胎肝造血干细胞移植提供了理论依据。证实了在胎儿肝脏中存在造血刺激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以及低分子抑瘤物等三类因子。首次获得了分子量为1.3万道尔顿的人肝来源的肝细胞生长因子。近年来,开展了腺病毒载体介导的P53、B7-1、GM-CSF等多基因肿瘤实验治疗,显示了良好的前景。

查看详情

林其谁

研究领域

医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院士

生物化学家。1937年12月15日生于上海,原籍福建蒲田。1959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研究。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医学学部常务委员、学部主任。1996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1989年与1992分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与二等奖。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细胞研究组织主席,亚洲大洋洲生物化学家与分子生物学家联合会主席。 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大鼠肝线粒体中发现了一种不同于F1的没有ATP酶活力的可溶性偶联因子。建立了从哺乳动物棕色脂肪组织线粒体提纯质子信道解偶联蛋白的方法,并深入研究了它的性质。开展了膜蛋白与脂质体和天然膜的重组合,分二步将提纯的胆碱脱氢酶参入到线粒体内膜从而表现出与呼吸链联系的活力。以脂质体作为模型膜,设计不同序列的合成多肽,研究了它们与膜相互作用的机制。通过研究脂质体与细胞膜的相互作用,发展出将外源DNA有效导入哺乳细胞的新型含硬脂胺的阳离子脂质体。提出了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活化的二步机制。

查看详情

黄荷凤

研究领域

医学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中国科学院院士

生殖医学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1957年9月生于浙江省嵊州市,籍贯浙江临安。198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原浙江医科大学),1989年获得妇产科学硕士学位。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院长,教育部生殖遗传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主任。国际上首次提出“配子源性疾病”理论学说,对精/卵源性疾病的代间及跨代遗传/表观遗传机制进行了开创性研究。针对辅助生殖技术(ART)出生子代近远期健康的关键科学问题,通过ART出生队列和基础研究,创建生殖新技术,提高了试管婴儿安全性,源头阻断遗传性出生缺陷。

查看详情

陈可冀

研究领域

医学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院士

医学家。1930年10月20日生于福建福州。1954年毕业于福建医学院。香港浸会大学荣誉博士。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院士)。2004年被选任为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内科教授、首席研究员北京大学医学部兼职教授、中医药现代研究中心及衰老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顾问,中央保健委员会专家组副组长。曾任中科院生物学部副主任。   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及老年医学研究。确证传统“血瘀症”及活血化瘀理论与血小板超微结构及功能间的联系作为主要参与者研究“冠心2号”及益气活血复方治疗冠心病和心肌梗死首先应用活血药成分川芎嗪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并研究其抗血小板和血栓素代谢的作用首先临床应用温补方药及去甲乌药碱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症,并研究其b受体兴奋作用研究血府逐瘀汤及其组成药活性成分抗冠脉PCI术后再狭窄作用及其分子机理,获显著进展倡议并系统整理清代宫廷医药原始档案3万余件。1989年获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状,1994年获首届立夫中医药学术奖,2003年“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其代表作有《陈可冀医学选集》和Imperial Medicaments等。

查看详情

毛江森

研究领域

医学

浙江省医学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院士

病毒学家。1934年1月15日出生,浙江江山人。1956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学系。浙江医学科学院研究员、院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50年代末从事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和细胞培养技术的研究,为发展脊髓灰质炎活疫苗做出贡献60年代,研究了D20对病毒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提出了D20对病毒作用的可能机制,增加病毒热稳定性和减少干扰素的产生建立和系统研究了乙型脑炎病毒-鸡胚细胞干扰素产生系统70年代末分离出甲型肝炎病毒(HAV),发现红面猴和恒河猴对HAV有感染与免疫反应,证明甲肝有隐性感染,发现HAV在组织培养细胞内质网中增殖,培养出甲肝减毒活疫苗毒种(H2减毒株),制成安全有效的活疫苗,为控制甲肝流行取得重大突破。

查看详情

顾瑛

研究领域

医学

中国光学会医用光学和激光医学专业委员会

顾瑛,女,1959年6月出生于北京市,籍贯上海,激光医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激光医学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1] 。 1982年顾瑛从天津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获得医学学士学位;1988年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硕士学位,毕业后进入解放军总医院、军医进修学院激光医学科工作,先后担任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研究者导师;1993年担任解放军总医院、军医进修学院激光医学科主任;1999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2000年获得解放军医学院博士学位;2001年获得全国“巾帼建功”标兵荣誉称号;2003年当选为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执委;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 。 顾瑛主要从事激光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研究 [1]

查看详情
共1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