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d Gross

研究领域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诺贝尔奖

美国国籍,物理学家。1941年2月出生于美国华盛顿。1966年获得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学位。1985年当选为美国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1986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2004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戴维•格罗斯在理论物理,尤其是规范场理论、粒子物理和超弦理论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他是量子色动力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查看详情

丁汉

研究领域

工程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丁汉(Ding Han,Professor),1963年生,男,教授,博导,中国科学院院士。1989获华中科技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93年受德国洪堡基金会资助赴德国斯图加特大学进行客座研究,199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1年受聘为上海交通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5年和2011年两任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华中科技大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共融机器人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指导专家组组长。 长期从事机器人与数字制造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将机器人学和制造技术相结合: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建立了机器人运动和操作规划理论和方法,突破了机器人离线编程与作业系统关键技术,在汽车制造行业得到持续应用;建立了复杂曲面宽行加工理论,揭示了刀具“空间运动-包络成形-加工误差”间的微分传递规律,提出了高速加工稳定性分析的全离散法,突破了叶轮叶片数字化智能化加工技术瓶颈,研制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软件TurboWorks,形成了叶盘叶片高效高精加工成套工艺解决方案,在中国航发多家企业得到成功应用;研制了大叶片机器人“测量-操作-加工”一体化(3M)磨抛系统,在中国中车、中航工业得到重要应用,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查看详情

戴金星

研究领域

地球与行星科学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戴金星,男(1935.3.19-),天然气地质与地球化学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被誉为“中国天然气之父”。中国煤成气理论的先驱和奠基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天然气地质学科的带头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第八、第九届常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科协常委,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气体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有机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查看详情

窦贤康

研究领域

地球与行星科学

中国科技大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

窦贤康,男,汉族,1966年1月生,安徽泗县人,1987年7月参加工作,198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学位、法国巴黎第七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并在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2017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副主任兼党总支副书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兼党总支书记、执行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助理、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等职,第十届安徽省委委员。现任武汉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第九届湖北省科协副主席、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主要从事中高层大气理论、观测与实验综合研究。开拓性地研制成功量子激光雷达,开创了激光雷达探测新途径,在大气污染检测、临近空间环境保障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利用自主研发设备设计观测试验,揭示了中性大气与电离成分作用机制,解决了金属层成因等长期争论的科学难题;发现了大气波动影响中高层大气变化性的新机理,为中高层大气建模和精确预报奠定了基础。曾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安徽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查看详情

丁林

研究领域

地球与行星科学

西北工业大学

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1965年7月生于安徽省萧县。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1991年于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99年于该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青藏高原地质学研究,在青藏高原大陆碰撞-大陆俯冲-高原隆升及其对资源环境影响等研究领域做出了系统的创新成果。

查看详情

董韫美

研究领域

计算机软件

计算机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

董韫美,1936年3月4日出生于云南昆明,计算机软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教授。1956年董韫美从吉林大学数学系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78年赴斯坦福大学进修;1985年到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工作,历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计算机科学开放实验室首届主任;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受聘为吉林大学教授;2013年获得中国计算机学会终身成就奖。董韫美主要从事软件理论、技术、工具和汉字信息处理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工作,还从事软件规约与软件设计方法研究。

查看详情

董韫美

研究领域

计算机科学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院士

计算机软件专家。1936年3月4日生于云南昆明。1956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数学系。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从50年代后期起从事计算机软件的研究开发。60年代初、中期,主持和作为主力研制出我国最早的实用高级程序语言BCY和有关计算机上的编译器,其后的工作包括形式语言理论、编译技术。1979年提出用计算机设计高质量汉字字形的参量图形学方法,解决了有关的实现技术。80年代中期以来,研究软件复用技术。90年代以来,研究形式规约的获取与复用,提出基于复用的文法推断方法,和提出一种新的递归函数理论:上下文无关语言上的递归函数CFRF。

查看详情

丁仲礼

研究领域

地球与行星科学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丁仲礼,男,汉族,1957年1月生,浙江嵊州人,民盟成员,1988年8月参加工作,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古生物学及地层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理学博士学位,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现任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查看详情
共1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