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天佑

研究领域

控制科学与技术

东北大学

中国工程院院士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家,IEEE Fellow, IFAC Fellow。曾任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技术局成员及IFAC制造与仪表技术协调委员会主席(1996-199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主任(2010-2018)。现任东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2011~),《自动化学报》主编,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冶金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长期从事复杂工业过程控制、优化和综合自动化与智能化的基础研究与工程技术研究。提出了多变量自适应解耦控制理论与方法,建立了生产全流程多目标动态优化决策与控制一体化理论与方法;主持研发了智能解耦控制技术及系统、重大耗能设备智能运行反馈控制技术及系统、生产全流程智能优化控制技术及系统和综合自动化系统,并成功应用于流程工业,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发表IFAC会刊和IEEE汇刊论文共计150余篇,其中1篇论文获国际控制技术顶级期刊IFAC杂志Control Engineering Practice 2011-2013 最佳论文奖。已培养博士百余名,硕士240余名。应邀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国举行的IFAC、IEEE国际会议上作大会特邀报告30余次。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共五项,省部级特等奖、一等奖十二项;两次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2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3年获辽宁省科技功勋奖,2005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10年获第一届杨嘉墀科技奖一等奖。2007年在IEEE系统与控制联合会议上被授予控制研究杰出工业成就奖,2017年获亚洲控制协会Wook Hyun Kwon 教育奖。

查看详情

陈杰

研究领域

工程

北京理工大学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长江学者

陈杰,男,1965年生,工学博士,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复杂系统智能控制与决策”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973项目首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IEEE Senior Member。现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控制科学与工程组成员,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常务理事。

查看详情

陈毓川

研究领域

地球与行星科学

中国地质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毓川(1934.12.7- )矿床地质专家。浙江省平湖市人(原籍宁波)。1959年毕业于乌克兰顿涅茨工业大学。国土资源部研究员,历任原地矿部总工程师、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中国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国际矿床成因协会副主席。长期从事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区域成矿规律、成矿预测研究及矿产勘查工作。系统、深入研究广西大厂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床、矿带地质,为指导找矿及总结成矿规律作出了贡献;深入研究宁芜、庐枞、南岭、阿勒泰及全国区域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提出宁芜玢岩铁矿成矿模式,开拓区域矿床成矿模式研究领域;系统总结华南花岗岩有色、稀有矿床及陆相火山铁矿成矿规律,促进了全国火山岩区及花岗岩区的地质找矿工作;与程裕淇等研究提出矿床的成矿系列概念,发展区域成矿理论,广泛应用于指导找矿;1984-1997年间负责地矿部门固体矿产勘查工作,“七五”期间负责全国金矿找矿工作,取得突出成绩。先后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14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一项、二等奖五项、三等奖一项、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一项。1986年获人事部授予的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7年获李四光地质科技工作者奖、2004年获光华工程科技奖、2009年获科技部授予“全国野外科技工作者突出贡献者”称号。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

陈俊亮

研究领域

计算机科学

北京邮电大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俊亮(1933.10.10- )通信与电子系统专家。浙江宁波人。1955年上海交通大学电讯系毕业。1961年在苏联莫斯科电讯工程学院获副博士学位。北京邮电大学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60年代是有线600/1200波特及无线600波特数据传输设备的主要研制者之一。80年代参加“DS-2000程控数字电话交换机”研制,建立了程控交换机诊断的基本理论。承担“DS-30程控数字电话交换机”及“程控交换软件单元测试系统”等数项“七.五”攻关项目,提出了程控软件测试与维护新的方法。90年代率先从事智能网得研究,其成果已形成产业化并在国家电信网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智能网的软件结构、业务生成、过程控制等方面提出了新方法。于1988年2004年及1999年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一次。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

蔡美峰

研究领域

矿山设计

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

岩石力学与采矿工程专家。先后负责和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部级科技攻关项目和横向科研课题等5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20篇,EI收录70篇。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矿业工程”一级国家重点学科首席学科带头人

查看详情

才鸿年

研究领域

材料科学

北京理工大学

教育经历 1957.9-1962.7,北京钢铁学院钢铁冶金(本科) 1962.9-1966.1,北京钢铁学院钢铁冶金(研究生) 工作经历 1966.3-1993.1,兵器工业52研究所 1993.1-1999.7,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 1999.7-现在,北京理工大学 研究领域 毁伤与防护材料

查看详情

曹福亮

研究领域

农业与生物科学

南京林业大学

曹福亮(1957.11.17- )森林培育学家。江苏省泰州市人。1982年毕业于南京林产工业学院(现名南京林业大学),2004年获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森林生态学博士学位。现任南京林业大学校长,兼任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重点开展银杏、落羽杉、杨树、毛竹等树种的良种选育、培育和加工利用等方面的研究,特别是银杏研究在国内外同行中有较大影响。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各1项。研究成果在全国28个省区得到大力推广,为我国银杏产业发展和现代林业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

陈宗懋

研究领域

农业与生物科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陈宗懋(1933.10.1- )茶学专家。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省海盐县人。1954年毕业于沈阳农学院植保系。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博导、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和国际茶叶协会副主席。60年代开创茶叶农残研究,提出各类农药在茶树上降解规律和预测模型、18项国标和5项部标。首次探明空气漂移是茶叶农残徘徊不降的原因,研究居国际前沿水平。其实验室被欧盟确认为中国茶出口唯一认可检验机构。近年对降低我国茶叶农残有突出贡献,三年全国超标率由80%降至20%。90年代开拓昆虫化学生态学新领域,从茶树-害虫-天敌化学通讯机制着手,明确害虫和天敌定位的化学生态机制,具创新性。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

蔡鹤皋

研究领域

工程

哈尔滨工业大学

蔡鹤皋(1934.6.5- )机器人及机电一体化技术专家。原籍北京,出生长春。1958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控制及自动化系教授。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弧焊机器人和点焊机器人,解决了机器人轨迹控制精度及路径预测控制等关键技术。十多年来共研制成功6种型号17台工业机器人。在智能机器人和空间机器人方面,取得了7项研究成果。在精密主轴回转运动精度理论及动态测试技术方面取得两项研究成果。开发出的机器人包装码垛生产线已用于大庆、大港、齐鲁、吉林等地石化工厂,用国产设备替代进口,实现了高技术成果产业化。为发展我国机器人技术作出了重要贡献。获航天工业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两项,及部委级其它科技奖励多项。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

陈景

研究领域

化学

云南大学

中国工程院院士,政府特殊津贴

陈景(1935.03.09- )贵金属冶金专家。云南省大理市人。1958年至2005年在昆明贵金属研究所工作,现为云南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我国铂族金属冶金的主要开拓者之一,长期从事铂族金属冶金新技术开发应用及相关物理化学研究。完成过国家急需的硝酸工业废铂催化网再生工艺和工业试验研究;发明的分离贵金属新工艺成功应用于我国最大的甘肃金川铂族金属资源矿山;研究提出的处理云南金宝山低品位铂钯矿全湿法新工艺使我国第二大铂族金属资源有了可开发利用的创新技术;用沉淀吸附法治理云南阳宗海湖泊砷污染成功地解决了大体量地表水砷污染治理的国际性技术难题。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0年获云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

陈厚群

研究领域

工程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陈厚群(1932.5.3- )水工结构专家。江苏省无锡人。1950~1952年在清华大学学习, 1958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在混凝土坝的抗震理论和分析方法研究及解决重大工程抗震关键问题方面,做出创造性贡献。解决了新丰江、二滩、小浪底、小湾等重大工程的抗震问题;主持编制和修编了我国国家级和水利、水电行业的《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负责建置我国第一座大型3向6自由度模拟地震振动台和开展动力模型试验,多次组织国际合作的大坝现场振动试验和开展强震观测。30次获得国家级及部、省级科技成果奖。获2001年何梁何利基金技术进步奖,2010年光华工程科技奖、2011年获国际大坝委员会终身成就奖。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72年6月至1978年3月,陈厚群担任水利电力部水利调度所水情室副主任。 1974年,陈厚群负责主编《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 1978年3月至1982年4月,陈厚群担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抗震防护研究所副所长。 1981年7月至1982年8月,陈厚群在美莫芝加哥哈扎工程公司工作。 1982年4月至1984年12月,陈厚群担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抗震防护研究所所长。 1992年,陈厚群再次负责《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的修订工作 [3] 。 1995年,陈厚群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隶属于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水工结构工程)。1月,担任中国工程院学部副主任、主任、主席团成员。 1997年1月,陈厚群担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 [1] 。 2016年10月,陈厚群院士工作室在西安理工大学成立

查看详情

陈洪铎

研究领域

医学

中国医科大学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洪铎(1933.02.18- )生于浙江绍兴。中共及致公党员,皮肤性病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医科大学教授,卫生部免疫皮肤病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免疫皮肤病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国际美容皮肤科学会会长、国际生物医学科学协会副会长、国际皮肤科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务。他关于朗格汉斯细胞来源、分布、转换、抗原、功能和病理以及角质形成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结果已获国际公认。他发现维甲酸能促进紫外线所致皮肤损伤的恢复,已被用于皱纹等光老化性皮肤损伤的修复;证实了绿茶提取物在光免疫防护的作用;发现温热能促使朗格汉斯细胞成熟,已用于跖疣等顽症治疗。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吴阶平医学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国际皮肤科学会突出贡献奖,国际皮肤科学会联盟表彰奖,世界卫生科学院终身荣誉会员、美国皮肤病学会荣誉会员、美国皮肤科学会国际荣誉会员、研究皮肤病学会荣誉会员、日本皮肤科学会荣誉会员、亚洲皮肤科协会名誉理事等荣誉。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

陈晓红

研究领域

工程

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

(1963.05.15-),工程管理专家,出生于湖南长沙,籍贯江西永新。1999年毕业于东京工业大学,获经营工学博士学位。现任湖南商学院校长,中南大学商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导,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国家自科基金创新研究群体、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负责人与首席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在决策理论、有色金属高效绿色开发与节能减排工程、绿色标准与绿色改革创新、区域与流域的污染治理、大数据分析与平台建设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

查看详情

程天民

研究领域

医学

第三军医大学

程天民(1927.12.27- )防原医学与病理学家。江苏宜兴市人。1951年毕业于第六军医大学。曾任第三军医大学校长、中华医学会创伤学会主任委员、全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等职。现任第三军医大学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和全军复合伤研究所名誉所长。曾14次参加我国核试验,并进行了大量实验室工作,阐明了核武器的杀伤作用与防护原则,对发展我国防原医学特别是复合伤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创建了“军事预防医学”新学科。主编了我国首部《核武器损伤及其防护》、《防原医学》、《创伤战伤病理学》和《军事预防医学》等专著。发表学术论文490多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三等奖各1项;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教学一等奖7项。并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光华工程科技奖、重庆市首届科技突出贡献奖、全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被选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和建军80周年全军英模。中央军委授予一等功。中华医学会创伤学会、烧伤学会和医学教育学会分别授予“终身成就奖”。1996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工程管理学部成立时成为首批跨学部院士。

查看详情

陈清泉

研究领域

电机学

香港大学

北京市文教系统先进工作者,乌克兰敖德萨大学荣誉科学技术博士

2012年:陈清泉,电机,电力驱动、电动汽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乌克兰 工程科学院院士、香港工程科学研究院院士、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学会院士(IEEE Fellow), 英国工程技术学会资深会员(IET Fellow)、香港工程师学会费深会员(HKIE Fellow)及前 会长。香港大学电机电子工程系荣誉讲座教授及原系主任、世界电动车协会创办人及轮 值主席。任国内外多所著名大学的名誉或客座教授.政府顾问、著名企业科技顾问或独立 董事。曾获英国电机工程师学会国际演讲勋章、香港工程师学会最高荣誉金勋章,并获印 度“电动汽车技术之祖”称号。著有300多篇学术论文、11本专著,并拥有1O余项专利。
2011年:陈清泉(1937-),男(汉),福建,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世界电动车协会创始人及主席;香港大学荣誉教授.E-mail:ccchan@eee.hku.hk
2010年:陈清泉 世界著名电机、电力驱动和电动车专家,被誉为世界电动车三大权威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乌克兰工程科学院院士.现任香港大学电机电子工程系主任、国际电动车研究中心主任、美国电机电子工程师学术技术委员会主席、香港工程师学会会长、世界电动车协会主席、亚太电动车协会主席等职.
2009年:陈清泉(1937-),男,福建漳州人,中国工程院院士(Academician,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Fellow, Roy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U.K.),香港大学荣誉教授,武汉大学校长特别顾问,哈尔滨工业大学电磁电子研究所名誉所长,香港工程师学会前任会长,国内外著名大学客座教授,国内外政府和著名企业高级顾问,国际著名的电动汽车和电气工程专家,世界电动车协会创始人(Founder, World Electric Vehicle Association)和轮值主席,亚太电动车协会主席(President, Electric Vehicle Association of Asia Pacific),被《远见》杂志誉为亚洲电动车之父,在印度获颁授电动车技术之祖称号.
2007年:陈清泉(1937-),男(汉),福建漳州人,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学荣誉教授,E-mail:ccchan@eee.hku.hk
2006年:陈清泉(1937-),男(汉),福建漳州人,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世界电动车协会创始人及轮值主席, 香港大学荣誉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动车研究所名誉主任,武汉大学校长特别顾问,E-mail:ccchan@eee.hku.hk

查看详情

陈懋章

研究领域

工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陈懋章(1936.02.10- )航空发动机专家。四川省成都市人。1957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1979~1981年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访问学者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从事湍流研究。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长期从事航空发动机及叶轮机械研究,主持完成的“低速大尺寸压气机实验台及动态测量技术”,是研制核心压气机的主要设备,在低速模拟高速的理论、旋转流场测量技术等方面有所创新,对提高我国设计研制水平有重要作用,获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提出一种新型装置,保证了发动机在整个飞行包线内稳定可靠工作,排除了空中熄火故障,获1999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提出一种压气机新型气动布局,实验表明,表征压气机性能的主要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较大幅度提高;以此技术为基础研制的发动机其性能也有较大提高,2011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专著《粘性流体动力学基础》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模范教师。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

蔡道基

研究领域

环境科学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

蔡道基(1935.6.1- )环境毒理学(农药环境毒理学)专家。浙江省温岭市人。1957年毕业于南京农学院,现任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早期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从事农业化学研究工作,后调至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工作。自20世纪70年代起,一直从事农用化学品对生态环境影响研究,重点研究农药的环境行为特征与生态效应。在我国创建了农药环境毒理学学科领域,建立了化学农药生态环境安全评价体系、安全评价试验准则和国家环境保护农药环境安全评价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为我国新农药开发、农药安全使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科学支撑。在20世纪70和80年代间,曾为对我国生态环境和农畜产品造成全国性严重污染的有机氯农药的全面禁用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八五”与“九五”期间曾负责国家科技攻关项目6项,对我国新农药开发中对生态环境安全性预测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通过开展国际合作在防止农药对地下水污染和防止农药对水生生物危害以及制定农药安全使用标准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为保护生态环境安全取得了显著成绩。曾长期负责全国农药登记生态环境安全性评审工作,为防止有害农药的生产和使用起到了把关作用。曾先后荣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1项、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环境保护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

陈阳闿

研究领域

工程

美国阿尔卡特-朗讯贝尔实验室硅光电、数位交换及传输研究处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7年9月加入DARPA,担任微系统技术办公室(MTO)的项目经理

查看详情
共2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