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滋

研究领域

化学

中山大学

男,1950出生,广东台山市人。1975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国际基督教大学,1979年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系获得博士学位。1979-1992年在美国孟山都(Monsanto)公司中心研究室担任高级研究专家,1992-1993年任台湾大学访问专家,1993任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教授,1994-2005 年任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主任及讲座教授,2004-2007任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及纺织学院院长,2007后担任香港理工大学副校长(主管科研),2011年后担任香港浸会大学校长。200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1999年担任美国化学会香港分会会长,1997-2001年担任香港化学会会长。

查看详情

褚君浩

研究领域

电子技术,半导体物理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科技委

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褚君浩(1945年3月20日—),男,出生于江苏宜兴,红外物理学家、半导体物理和器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东华大学理学院院长。1966年,褚君浩毕业于上海师范学院(现上海师范大学)物理系。1981年和1984年先后获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硕士、博士学位;1986年至1988年,获得德国洪堡基金,赴德国慕尼黑技术大学物理系从事半导体二维电子气研究。1985年加入九三学社;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长期从事红外光电子材料和器件的研究,开展了用于红外探测器的窄禁带半导体碲镉汞(HgCdTe)和铁电薄膜的材料物理和器件研究。

查看详情

陈式刚

研究领域

物理学和天文学

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院士

理论物理学家。 1935年11月28日生于浙江温州。195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研究员。     从事过基础理论研究和核武器理论研究与设计。在非平衡统计物理研究中首次阐明如何从久保输运系数形式公式获得具体的、正确的输运系数,并获得了强磁场下横向输运系数。在映射、混沌、符号动力学、混沌控制与同步等方面获得多项成果,特别是对耗散系统,在参数轴上、周期轨道形成区间、混沌轨道为离散的点集情况下,论证了单峰映象混沌区测度达90%。对非微扰多光子阈上电离的研究,改进和拓宽了Keldysh理论。用半经典理论计算发现了电离电子与离子多次散射对能谱和角分布的重要影响。研究了多光子区、隧穿区与稳定化区双色光电离与双色光初始相对相位的关系,发现稳定区的电离率随相位变化幅度可达2~3个量级。

查看详情

贾承造

研究领域

地球与行星科学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院士

石油地质与构造地质学家 1948年3月10日生于甘肃兰州,籍贯河北蔚县。1975年毕业于新疆工学院地质系,1987年获南京大学构造地质与地球物理专业博士学位。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曾任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总地质师兼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长期从事塔里木盆地的地质科研与石油勘探工作,总结和发展了前陆冲断带煤成烃超高压大气田形成的地质理论和叠合复合盆地石油地质理论,为克拉2大气田的发现和西气东输工程作出了突出贡献,总结和发展了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推动了我国陆上油气勘探开发事业。

查看详情

崔鹏

研究领域

地球与行星科学

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院士,"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自然地理学与水土保持学家。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1957年8月7日出生于陕西西安,籍贯陕西西安。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1985年在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90年在北京林业大学获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泥石流等山地灾害研究。在泥石流形成、运动和成灾机理研究中,初步建立土力类泥石流起动理论,深化泥石流运动阻力认识,阐明流量放大、输沙及其灾害链规律,揭示成灾机理。在减灾原理与方法研究中,建立基于起动机理的泥石流预测预报原理和方法;提出泥石流过程调控的灾害防治原理和方法;发展了山区道路和风景区泥石流治理模式与技术。揭示了汶川地震区泥石流、滑坡、堰塞湖等次生山地灾害的分布规律,提出不同空间尺度的泥石流风险分析方法和特大泥石流防治原理。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奖项。

查看详情

褚君浩

研究领域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东华大学理学院

半导体物理和器件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1945年生于江苏宜兴。1966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学院物理系,1981年和1984年先后获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硕士、博士学位。曾任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红外光电子材料和器件的研究,开展了用于红外探测器的窄禁带半导体碲镉汞(HgCdTe)和铁电薄膜的材料物理和器件研究。提出了HgCdTe的禁带宽度等关系式,被国际上称为CXT公式,广泛引用并认为与实验结果最符合建立了研究窄禁带半导体MIS器件结构二维电子气子能带结构的理论模型发现HgCdTe的基本光电跃迁特性,确定了材料器件的光电判别依据开展铁电薄膜材料物理和非制冷红外探测器研究,研制成功PZT和BST铁电薄膜非制冷红外探测器并实现了热成像。

查看详情

陈维江

研究领域

工程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专家。国家电网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副总工程师。1958年12月生于山东淄博市,籍贯山东淄博。1982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电机系,1985年在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获硕士学位。 长期从事电力系统电磁瞬态分析方法与防护技术研究。主持了交直流特高压输电系统电磁与绝缘特性基础问题研究,获得了多时间尺度瞬态过电压特性,提出过电压深度抑制方法和绝缘配合方案,支撑我国研发成功特高压输电技术。系统研究了电网雷击上行先导放电机理与绝缘线路雷击断线机理,提出了基于雷击概率分布实施疏、堵措施的差异化防护方法,研发出系列防护装置在电力系统和高铁牵引供电系统获广泛应用。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查看详情

陈运泰

研究领域

地球与行星科学

中国地震局

地球物理学家 。1940年8月10日生于福建厦门,籍贯广东潮阳。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1966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9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院院长、教授。曾任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地震学会理事长。     从事地震波和震源理论研究。提出测定中、小地震震源参数和介质品质因数的实用方法应用与发展了静力学地震位错理论提出大地震震源过程中“质量迁移”、“震前蠕动”等观点。论证了滑动弱化在地震不稳定性中所起的作用,震源区介质的流变性对地震自身的重复性及地震序列类型的控制作用,介质与应力的不均匀性对地震断层的不稳定扩展与地震辐射的控制作用。揭示了中、小地震破裂过程的复杂性等。

查看详情

陈志明

研究领域

数学

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院士

计算数学家。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1965年7月生于江苏省苏州市,籍贯浙江湖州。198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数学系,1989年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92年于德国奥格斯堡大学获博士学位。 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数值分析和科学计算的研究。深入研究了无界区域完美匹配层方法的数学理论和应用,与合作者提出了亥姆霍兹方程的波源转移区域分裂算法,获得区域分裂方法的理想计算复杂性。系统研究了偏微分方程的有限元后验误差估计理论及自适应有限元方法,与人合作取得椭圆障碍问题、非线性对流扩散方程有限元后验误差估计的创新性成果。与合作者提出了非均匀多孔介质中流动问题的多尺度混合有限元方法,在工程界得到重视和应用。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冯康科学计算奖、中国数学会陈省身数学奖等。

查看详情

陈宜张

研究领域

生物化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

神经生理学家,1927年9月28日出生,浙江慈溪(原余姚)人。195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二军医大学生理学教授。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世纪60年代发现单个电刺激可使幼兔大脑皮层树突电位长时间易化。70-80年代以来,提出了下丘脑及边缘系统参与针刺镇痛的设想并阐明了下丘脑—中脑连接的意义阐明了下丘脑室旁核在损伤性应激反应中的作用以及脑内氨基酸和下丘脑神经肽与心理应激的关系。80年代迄今,首先在国际上提出了糖皮质激素作用于神经元的非基因组机制或膜受体假说,提供了甾体激素以非基因组机制方式分别抑制、促进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分泌和重摄取氨基酸的一系列实验资料并阐明其部分细胞内信号转导过程,有关工作已被国际著名内分泌学教科书所引用。

查看详情

陈祖煜

研究领域

工程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研究所

水利水电、土木工程专家。1943年2月生于重庆。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生于重庆。196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91年在清华大学获博士学位。兼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副理事长。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边坡稳定理论和数值分析的研究工作。发展完善了以极限平衡为基础的边坡稳定分析理论得出了边坡稳定分析上限解的微分方程以及相应的解析解将有关理论和方法推广到三维问题的求解,使边坡三维稳定分析成为现实可行先后提出并解决了小湾、天生桥、漫湾、二滩、天荒坪等大型工程滑坡险情的工程措施并成功实施编制的边坡稳定分析软件STAB已形成一个具有141个应用单位的用户网。

查看详情

曹春晓

研究领域

材料科学

南昌航空大学

None

中国科学院院士。材料科学家、钛合金专家,中国航空工业钛合金研究和应用的创始人之一,航空报国金奖得主。 科研成果 长期从事航空材料研究,是我国航空工业钛合金研究和应用的创始人之一。 他不断开创新型钛合金和钛-铝系金属间化合物,并先后应用到飞机上,大幅度减轻了发动机结构重量,提高了飞机及发动机的关键性能,为我国空军装备的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4合金叶片等重要零件的研制和试用成功为我国钛工业发展和在航空工业中应用奠定了基础,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显著减轻飞机及其发动机的结构重量;首先利用特定的相变模式优化钛合金的转变组织形态和性能,创立热处理技术;利用形变--相变联合机制,创立钛合金急冷式热变形强韧化技术;研究了钛合金的强化机制、阻燃机理、疲劳裂纹扩展特征及其它基础问题,并相应地取得了创造性成果。

查看详情

陈佳洱

研究领域

物理学和天文学

北京大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核物理学家。 1934年10月1日出生,上海人。1954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系。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北京大学教授。曾任北京大学校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主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亚太物理学会联合会主席。长期致力于粒子加速器的研究与教学,是低能加速器物理与技术方面的学科带头人。领导完成了4.5MV静电加速器的设计与建造和2×6MV串列静电加速器的改建与提高,并在此基础上建成我国首台碳-14超灵敏加速器质谱计主持新型重离子RFQ加速结构和射频超导加速腔的试验、设计与研究,取得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结合加速器项目深入研究束流物理,在提高束流输运和利用效率方面作出了贡献。 代表论著《陈佳洱文集》。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八五”先进工作者(一等奖)。

查看详情

白春礼

研究领域

材料科学

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院士,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白春礼,男,满族,1953年9月生,辽宁人。博士,化学家和纳米科技专家。现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长。先后从事过高分子催化剂的结构与物性、有机化合物晶体结构的X-射线衍射、分子力学和导电高聚物的EXAFS等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纳米科技的重要领域——扫描隧道显微学的研究。研制成功扫描探针显微镜(SPM)系列。在纳米结构、分子纳米技术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工作。由德国Springer出版公司和科学出版社等出版多部中、英文著作。

查看详情

陈恕行

研究领域

数学

复旦大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

数学家。复旦大学教授。1941年6月20日出生于上海市,籍贯浙江镇海。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1965年该校研究生毕业。长期从事偏微分方程理论与应用的研究,特别是关于高维非线性守恒律方程组与激波的数学理论研究。给出了三维尖前缘机翼和尖头锥体的超音速绕流问题含附体激波解的局部存在性与稳定性的严格数学论证,在解决这一长期悬而未决的难题中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实验与计算结果提供了严密的数学基础;应用偏微分方程理论证明了在激波反射中频繁出现的马赫结构的局部稳定性,其研究成果发表在有很高知名度的JAMS等国际数学杂志上。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在2010年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ICM2010)上作45分钟邀请报告。

查看详情

程津培

研究领域

有机化学

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化学系

中国致公党天津市委名誉主委

2013年:程津培,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有机化学家.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48年生,江苏灌云人.中国致公党成员.1967届天津南开中学高中毕业.1968年赴山西平陆县农村插队.1975年8月天津师范大学化学系毕业,1978年9月至1981年12月就读于南开大学化学系获硕士学位,1987年2月获美国西北大学博士学位.1987年3月至1988年8月美国杜克大学做博士后研究.1988年8月回国,先后任南开大学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年12月,任南开大学副校长.曾任致公党天津市委主委,现任致公党中央副主席.1998年至2002年任天津市政协副主席,2000年至2008年任国家科技部副部长.2001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8年:程津培,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物理有机化学研究.E-mail:chengjp@most.cn 2007年:程津培,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物理有机化学研究.E-mail:chengjp@most.gov.cn 2006年:联系人简介:程津培(1948年出生), 男, 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物理有机化学研究. E-mail: jpcheng@nankai.edu.cn 2000年:程津培(1948年出生), 男, 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从事物理有机化学研究. 联系人

查看详情

陈俊武

研究领域

石油化学工程

中国石化集团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

全国科学大会奖,全国优秀设计金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图书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设计大师,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最美奋斗者,“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

陈俊武,男,1927年3月17日生于北京,籍贯福建长乐,石油炼制工程专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技术委员会主任、总工程师,石油工业部炼油技术攻关组专业组长。陈俊武194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担任中国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的设计师;1982年担任中国石化总公司催化裂化技术攻关组组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俊武主要从事炼油工程设计和技术开发工作。 陈俊武指导设计了中国第一套年产120万吨的催化裂化装置、第一套同轴式催化裂化工业试验装置,承担完成了国家“六五”攻关重点项目“大庆常压渣油催化裂化”技术开发,指导攻克了煤制烯烃的世界性难题,指导设计了世界首套、全球规模最大的甲醇制烯烃工业装置,促进了中国甲醇制烯烃战略性新产业的快速形成。

查看详情

陈恕行

研究领域

计算数学

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陈恕行,1941年6月20日出生于上海市,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65年陈恕行从复旦大学数学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2010年被邀请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进行现场报告;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4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陈恕行长期从事偏微分方程理论与应用的研究,特别是关于高维非线性守恒律方程组与激波的数学理论研究

查看详情
共2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