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鼎盛

研究领域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鼎盛,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生于重庆市南川县。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66年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主要从事计算物理研究。与他人合作,从密度泛函理论出发,用表面能带方法,计算在非磁材料上的超薄铁磁膜的物理性质,研究了磁性和原子层数的关系,说明并不存在磁性“死层”,并预言在超薄铁磁薄膜中原子的磁矩可以显著大于在体材料中的磁矩,后为实验所证实发展了磁晶各向异性的理论计算方法,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较好,提出的有效配位作用分析方法被同行广泛使用,还发展了高阶交换作用磁体的计算发展了从第一原理出发对表面吸附层的电子结构的计算,比较严格地处理了电荷转移问题和基底影响问题开辟了从第一原理出发计算晶体的非线性光学性质的理论,对我国计算材料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查看详情

王广厚

研究领域

物理学和天文学

南京大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

物理学家 1939年11月生于安徽省肥西县。196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长期从事物理学交叉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1984年起,在国内率先开展原子团簇物理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创造性成果。在国际上首先提出区分异同位素团簇和相同同位素团簇,发现了溅射离子团簇的同位素效应。

查看详情

吴养洁

研究领域

化学

郑州大学

有机化学家 1928年1月1日生于山东济南。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1958年在莫斯科大学获苏联化学科学副博士学位。郑州大学化学系教授、河南省高等学校应用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河南省化学生物与有机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物理有机、金属有机及大环化学等领域的研究。曾师从莱乌托夫院士(俄),证明饱和碳原子上的脂肪族SE2与SN2反应不同,其立体化学构型保持不变。提出并证明在某些邻位取代芳基汞分子中分子内配位键的存在,以及由此对反应活性、波谱性质与化学动力学特征的影响。提出芳亚甲基芳胺希夫碱的汞化反应经历四元环过渡态,而非五元螯合环通过金属转移反应开拓了制备手性二茂铁环金属化合物的新途径,进而发现二茂铁亚胺环钯化合物作为Heck、Suzuki等反应的新型催化剂。

查看详情

王锡凡

研究领域

工程

西安交通大学

电力系统专家。西安交通大学教授。1936年5月生于安徽凤阳,籍贯河北安平。1957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8年当选为IEEE Fellow。长期从事电力系统的理论研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电力系统分析、规划及可靠性评估等。发展了电力网络线性方程的稀疏矩阵算法,创立了复杂故障的综合阻抗矩阵理论,建立了大型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分析模型,促进了计算机在我国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和推广。在电力系统规划和可靠性评估方面,提出了等效电量函数理论和状态空间分析中的“增量频率”概念,以及可靠性分析中元件串并联递归卷积公式;开发了多节点电源规划模型及软件包JASP1,为三峡工程进行了动能经济论证。在提高输电线路的传输能力研究中,提出了分频输电方式,开展了对分频输电的理论及可再生能源发电接入系统的相关问题研究。

查看详情

王光谦

研究领域

工程

清华大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

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专家。清华大学研究员。1962年4月生于河南镇平,籍贯河南镇平。1982年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治河工程系,1988年、1989年先后获清华大学硕士、博士学位。现任青海大学校长,国家自然基金委工程与材料学部主任。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泥沙学科与江河治理研究工作,开展了水沙两相流基本理论、流域水沙过程动力学模型及工程应用等方面研究。建立了水沙两相流的动力学模型,得出泥沙颗粒浓度分布及速度分布公式,揭示了泥沙颗粒运动与清水湍流的不同特性。建立了流域泥沙动力学模型,实现了河道与流域过程的耦合,将泥沙研究从河流拓展到流域尺度。研究成果应用于解决黄河治理及长江三峡泥沙等关键技术问题。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查看详情

温诗铸

研究领域

工程

清华大学

None

机械学专家。1932年11月2日生于江西丰城。195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制造系。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教授。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润滑理论、摩擦磨损机理与控制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以完备数值解为基础的弹流润滑理论,建立了工程中有关弹流润滑问题的设计方法,导出了普适性最高的润滑方程。提出以纳米膜厚为特征的薄膜润滑状态,从理论与实验上论证了纳米润滑状态的形成机理与形特征,提出了弹流润滑、薄膜润滑、边界润滑三者转化的关系及状态判别准则,并在纳米尺度上揭示出材料的微摩擦磨损特性。在粘塑性和粘弹性流变润滑理论、润滑膜失效及屈服机理方面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在陶瓷涂层磨损机理研究与应用上也取得重要成果。

查看详情

王夔

研究领域

生物化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

北京大学医学部

无机化学家 1928年5月7日生于天津。1949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化学系。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曾任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院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任等职。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早期从事分析化学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来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生物无机化学。结合金属中毒与解毒,建立大小分子配体对金属离子竞争的数学模型提出自由基引起软骨细胞分化异常、基质异常、矿化异常的大骨节病发病机理提出胆红素氧化聚集和钙化的色素型结石形成机理发现在顺铂及其类似物与细胞作用中的一系列化学反应,确定DNA以外的其他靶分子发现稀土跨膜转运的自助扩散机理和阴离子通道机理,提出稀土促细胞增殖和凋亡的机理,并发现在与细胞作用时发生的若干反应和有关生物效应。提出了一些研究细胞无机化学的新方法和新概念,在开拓细胞无机化学方面有所贡献。

查看详情

吴东

研究领域

物理化学

Institute of Coal 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承担的项目有国家863课题、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等

2012年:吴东(1954-),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介观材料合成和应用等方面的研究.E-mail:wudong@sxicc.ac.cn
2011年:吴东,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介孔分子筛的合成及应用的研究.E-mail:wudong@sxicc.ac.cn
2008年:吴东(1954-),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07年:吴东,通讯联系人.Email:wudong@sxicc.ac.cn
2000年:吴东 Email:wudong@public.ty.sx.cn

查看详情

吴新涛

研究领域

化学

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院士

物理化学家 1939年4月6日生于福建石狮。1960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66年福州大学物理化学专业研究生毕业。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任该所副所长。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结构化学和簇化学研究。在过渡金属硫化学及簇化学领域总结出硫原子配位构型与元件组装的关系表,阐明了硫原子的孤对电子数与配位数对合成的重要作用,为设计合成新原子簇化合物提供了理论依据。设计合成了一系列作为首例的新构型原子簇化合物。基于对簇化学的贡献,被美国发行的《簇科学杂志》称为该领域的“国际带头学者”。开拓出自组装合成无机一维高聚链化合物的新体系,探索了阳离子的价态和大小对阴离子元件组装的影响,成功地合成了一系列新构型的无机一维高聚链化合物。

查看详情

王福生

研究领域

医学

解放军302医院

中国科学院院士

传染病学、肝病学专家。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感染病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全军传染病研究所所长。1962年8月生于安徽省枞阳县,籍贯安徽枞阳。1984年毕业于蚌埠医学院临床医学系,1992年获军事医学科学院博士学位。1996年在美国纽约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从事重大传染病(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和疑难危重肝病的临床诊治工作,并结合临床难题开展研究。首次揭示了乙型肝炎临床免疫学特征及肝脏损伤机制;提出了优化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与免疫应答恢复的“爬坡假说”;阐明了艾滋病免疫重建失败的关键机制;开拓了疑难肝病和艾滋病细胞治疗与研究的新方向,提高了临床疗效。

查看详情

吴谊群

研究领域

光电子学与激光技术,材料科学

Shanghai Institute of Optics and Fine Mechan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2年:吴谊群(1957-),女,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高密度光存储材料和光电子学功能材料与器件等方面的研究.E-mail:yqwu@siom.ac.cn
2011年:吴谊群(1957-),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密度光存储材料和光电子学功能材料方面的研究.E-mail:yqwu@siom.ac.cn
2009年:吴谊群,通讯联系人.E-mail:yqwu@siom.ac.cn
2008年:吴谊群, e-mail:02ytmm@163.com.通讯联系人
2007年:吴谊群,女,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光电子学功能材料和光存储材料的研究.
2006年:吴谊群,通讯联系人.E-mail:yqwu@siom.ac.cn
2005年:吴谊群,E-mail:yqwu@mail.siom.ac.cn
1998年:吴谊群,女,39岁,硕士,副教授.联系人

查看详情

王明星

研究领域

大气物理学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暂无

2008年:王明星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长

查看详情

汪集旸

研究领域

地球与行星科学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院士

地热、水文地质学家。1935年10月11日生于江苏吴江。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水文与工程地质系。1962年7月在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获苏联地质矿物学副博士学位。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89年至2001年任国际地热协会(1GA)主席团成员。 1970年以来,长期从事地热理论和应用研究,在大地热流、深部地热、地热资源以及油田-矿山地热等方面作出系统突出贡献。

查看详情

吴常信

研究领域

农业与生物科学

湖北神地科贸吴常信院士工作站

动物遗传育种学家,畜牧学家。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教授。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动物遗传理论与育种实践研究。在选种理论中,首次提出了“数量性状隐性有利基因”的假设,并通过实验得到证实。在参数估测中,首次提出多胎动物“混合家系”的概念,推导了计算混合家系亲缘相关的理论与近似公式,这在改进遗传参数估测方法上是一种创新,提高了选种的准确性。在蛋鸡育种中,应用合成系育种的理论与方法,解决了我国蛋鸡育种由于长期闭锁选育造成的遗传进展缓慢的问题,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动物遗传资源的研究中,系统解决了保种群体大小、性别比例、世代间隔、近交程度、选择作用等一系列群体遗传学的理论与方法问题,提出了“优化保种设计”。近年来主持完成的“节粮小型蛋鸡的选育”项目,在国际上首先实现小型蛋鸡产业化生产。

查看详情

王立军

研究领域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中科院长春光机所

激光与光电子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46年7月13日出生于吉林省舒兰市,籍贯吉林舒兰。1973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半导体系,1982年获该校硕士学位。    长期从事高功率半导体激光技术等领域的基础与应用研究,从理论上阐明了瓦级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运作的可行性,提出多增益区等新结构和设计理念,2004年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瓦级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并陆续取得了一些国际同期最好成果。在国内率先研制出无铝量子阱长寿命边发射激光器。提出了多种半导体激光合束结构及方法,研制出高光束质量高功率密度半导体激光系列光源,在多领域获得重要应用并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曾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查看详情

伍小平

研究领域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中国科技大学

女,实验力学家。1938年2月17日生于天津,原籍江苏武进。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力学专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应用力学研究所所长。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实验力学研究。对空间散斑运动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给出了严格的公式,发展了部分相干光散斑干涉的统计分析。在测试技术方面,提出了散斑干涉做非接触式随机振动和冲击测量的技术、水洞中船用螺旋桨在水动力作用下变形测量技术、用于细观变形场的显微全息光弹性技术、显微全息散斑技术和显微白光彩色散斑计量技术等。研制了新型电子散斑干涉仪,在理论和应用方面作出了贡献。开展了用同步辐射光进行材料内部损伤演化的研究,为认识细观层次的力学行为及其规律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查看详情

吴宏鑫

研究领域

工程

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院士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家。1939年10月8日生于江苏丹徒。196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现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航天和工业领域的自适应控制和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研究。提出了“全系数自适应控制理论和方法”,这是一套完整的系统性和实用性很强的自适应控制理论和方法,对于一类对象在参数估计未收敛到“真值”的过渡过程阶段,能保证系统闭环稳定且具有良好性能。在智能控制方面提出了“特征建模”、“基于对象特征模型描述的黄金分割智能控制方法”、“航天器变结构变系数的智能控制方法”和“基于智能特征模型的智能控制方法”等,为降阶控制器和智能控制器的设计开拓了一条新的道路,对航天器控制和工业控制的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1939年10月,吴宏鑫出生在江苏省丹徒县的一个农村家庭。不幸的是,在吴宏鑫刚刚10个月大时,父亲就去世了。他的爷爷是私塾教师。他小的时候放过牛,没事的时候就似懂非懂地听爷爷在私塾里讲四书五经。当时谁也不会想到,这个整天骑在牛背上的放牛娃,日后竟会成为一位科学家。当爷爷把吴宏鑫送进新式学校时,按年龄他该读四年级了。 只接触过四书五经的他和四年级的孩子们一起学习,可想而知十分吃力。但聪明听话的吴宏鑫十分要强,经过一年努力他很快赶了上来,一举拿到了班上的第一名。从那时起直到高中,吴宏鑫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是老师们喜欢的好学生。 吴宏鑫高考时,正值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不久,他十分向往航天技术,一心想报考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当吴宏鑫如愿以偿,最终踏入清华自动控制系的大门时,他非常珍惜这个学习机会,全心投入这些他喜爱的课程中。 吴宏鑫 吴宏鑫(2张) 196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 [1] ,被分配到中科院自动化所。 1968年,中科院自动化所进行调整,一部分要划归航天部门管理,成为航天502所,即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吴宏鑫幸运地加入了航天的队伍。当时,“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国,吴宏鑫也受到了冲击,被关起来审查。谁知道,这次被审查的经历,竟成为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让他受益终身。 1978年,吴宏鑫终于恢复了正常的工作。 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查看详情

吴朝晖

研究领域

计算机科学

浙江大学

计算机应用专家。浙江大学教授、博导。1966年12月出生于浙江温州,籍贯浙江温州。198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计算机系,1993年在浙江大学获博士学位。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浙江大学校长。主要从事计算机领域研究。在服务计算方面,提出了复杂服务计算理论模型与方法,主持研制了复杂服务计算支撑平台,产生了重大经济与社会效益。在脑机融合的混合智能(Cyborg Intelligence)方面,提出了混合智能体系结构及脑在回路的信息处理模型;发明了多种脑机间智能交互、融合增强的技术方法,主持构建了听视觉增强的大鼠机器人等原型系统,产生了重要国际影响。

查看详情
共3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