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涛

研究领域

数学

南方科技大学

计算数学家,南方科技大学教授。1963年5月生于安徽省舒城县。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1989年获得英国利兹大学博士学位。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主要从事计算数学研究。他与合作者提出了守恒型移动网格方法,克服了移动网格计算的关键困难,使高维计算成为可能,被国际同行称为开创性工作;他推导出了有效的缩放因子公式,采用此公式的无穷区域谱方法大大加速了计算效率,在多个领域的科学计算中得到成功应用。另外,对于非齐次守恒律的时间分裂法,他与合作者首次给出了收敛阶估计,建立的理论框架引起了多个后续工作。

查看详情

郭柏灵

研究领域

数学

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院士

数学家,1936年10月23日生于福建龙岩。195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在非线性发展方程方面,对力学及物理学中的一些重要方程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其中包括Landau-Lifshitz方程、Benjamin-Ono方程等非线性发展方程的大初值的整体可解性、解的唯一性、正则性、渐近行为以及爆破现象等,给出了系统而深刻的数学理论。在无穷维动力系统方面,成功地研究了一批重要的无穷维动力系统,给出有关整体吸引子、惯性流形和近似惯性流形的存在性和分形维数精细估计等理论,提出一种证明强紧吸引子的新方法,并利用离散化等方法进行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展示了吸引子的结构和图像。

查看详情

Philippe Ciarlet

研究领域

数学

香港城市大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法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法国国籍,应用数学家。1938年10月生于法国巴黎,1966年获得美国 Case技术研究所博士学位,1971年获得法国巴黎大学国家博士学位。1991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当选为法国工程院院士。 菲立普·希阿雷主要从事应用数学与计算力学领域的研究。他一直致力于运用并发展深刻的数学工具来求解力学与现代工程中的重要问题,并做出了重大的成就和贡献。主要成就有:1.为有效地求解流体力学及固体力学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他对建立有限元素法的理论基础做出了基本的贡献。于1978年出版的专著现已成为该领域经典专著。2.对在现代工业中经常出现的弹性薄体(板、壳及其组合体),创造性地应用了渐近分析的方法建立了数学模型,并给出了完整的基本理论。这部分工作在科学文献中常被称为“希阿雷的板理论”或“希阿雷的壳理论”。3.弹性壳是力学中最困难的研究对象之一,对其理论及数值计算,他发展了新的模型和方法,并对经典微分几何做了基础性的拓展工作,使在曲面上的KORN不等式得以建立。

查看详情

陈志明

研究领域

数学

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院士

计算数学家。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1965年7月生于江苏省苏州市,籍贯浙江湖州。198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数学系,1989年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92年于德国奥格斯堡大学获博士学位。 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数值分析和科学计算的研究。深入研究了无界区域完美匹配层方法的数学理论和应用,与合作者提出了亥姆霍兹方程的波源转移区域分裂算法,获得区域分裂方法的理想计算复杂性。系统研究了偏微分方程的有限元后验误差估计理论及自适应有限元方法,与人合作取得椭圆障碍问题、非线性对流扩散方程有限元后验误差估计的创新性成果。与合作者提出了非均匀多孔介质中流动问题的多尺度混合有限元方法,在工程界得到重视和应用。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冯康科学计算奖、中国数学会陈省身数学奖等。

查看详情

肖荫堂

研究领域

数学

哈佛大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肖荫堂,1943年出生于中国广州,数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哈佛大学William Elwood Byerly 讲座教授。1963年肖荫堂毕业于香港大学后赴美留学,先后获得明尼苏达大学硕士学位、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1966年博士毕业后进入普渡大学担任助理教授;1967年进入圣母大学担任助理教授;1970年赴耶鲁大学任教,先后担任副教授、教授;1978年转至斯坦福大学任教;1982年受聘哈佛大学,先后担任教授、William Elwood Byerly讲座教授;1996年担任哈佛大学系主任;2002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0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和第25届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2015年当选为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肖荫堂主要从事多复变函数论与复几何研究。

查看详情

叶向东

研究领域

数学

中国科技大学

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百千万人才工程,长江学者

男,1963年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教授,理学院常务副院长

查看详情

郑志明

研究领域

数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信息处理专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1953年10月出生于上海市,浙江宁波人。197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1984年、1987年获该校基础数学硕士、博士学位。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长期从事空天信息安全与复杂信息系统等数学与信息交叉领域的研究。创立了动力学密码——基于代数和动力学融合的密码分析原理和方法,突破空天信息安全高速、低耗、多模式等技术瓶颈,研制成功系列空天安全新装备并列装。面向复杂信息系统,创立了调控系统复杂性的原理和方法,建立了信息快速传播、信息全局扩散和数据准确分析的新计算模式,产生重要国际学术影响。曾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防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等。

查看详情

李安民

研究领域

数学

四川大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6年9月,李安民出生于重庆市,籍贯四川省大竹县。在中学时代就是一个勤奋的学生,学习成绩优异,但是他不善言辞。 1963年9月,李安民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学习。 1969年7月,李安民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得学士学位。毕业后分配到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汶川县的草坡公社劳动锻炼,两年后调至汶川造纸厂工作。 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和研究生招生制度后,李安民决定报考北京大学的研究生,其间得到了北京大学吴广磊教授及其夫人的大力相助,经过多方努力,将李安民从汶川县造纸厂借调到北京大学复习应考,最终考取了北京大学数学系吴广磊教授的研究生,从事微分几何研究。 [3] 1980年春季,陈省身先生应邀为北京大学数学系研究生开设微分几何基础课程,李安民被安排做课程的辅导工作。 1981年7月,李安民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得硕士学位。毕业后到四川大学工作,历任助教(1981年至1984年)、讲师(1984年至1986年)、教授(1986年—、博士生导师(1991年—)。 [4] 1985年,李安民申请德国洪堡基金到德国研究、访问,在1986年至1991年德国洪堡基金项目执行期间,李安民多次赴德(1986年1月至1987年7月,1990年1月至1990年8月,1991年8月至1991年10月)。 1986年,李安民获得德国洪堡基金,到德国作研究(至1987年)。 1991年10月,李安民毕业于德国柏林科技大学数学系,获得博士学位。 1993年9月,李安民在陈省身先生的安排下,前往美国Berkeley数学研究所访问(至1994年2月)。 1995年9月,李安民获得德国洪堡基金,访问德国柏林科技大学(至1995年11月)。 1996年,李安民担任四川大学理学院副院长(至1998年)。同年7月访问美国犹他大学(至1996年9月)。 1997年10月,李安民访问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至1998年1月)。 1998年,李安民担任四川大学数学学院院长(至2005年)。 1999年,李安民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5] 2009年12月,李安民当选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

查看详情

陈恕行

研究领域

数学

复旦大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

数学家。复旦大学教授。1941年6月20日出生于上海市,籍贯浙江镇海。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1965年该校研究生毕业。长期从事偏微分方程理论与应用的研究,特别是关于高维非线性守恒律方程组与激波的数学理论研究。给出了三维尖前缘机翼和尖头锥体的超音速绕流问题含附体激波解的局部存在性与稳定性的严格数学论证,在解决这一长期悬而未决的难题中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实验与计算结果提供了严密的数学基础;应用偏微分方程理论证明了在激波反射中频繁出现的马赫结构的局部稳定性,其研究成果发表在有很高知名度的JAMS等国际数学杂志上。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在2010年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ICM2010)上作45分钟邀请报告。

查看详情

马志明

研究领域

数学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马志明,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籍贯山西,出生于四川成都,1978年毕业于重庆师范大学,1984年在中国科学院获博士学位。在概率论与随机分析领域有重要贡献。研究狄氏型与马氏过程的对应关系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与人合作建立了拟正则狄氏型与右连续马氏过程一一对应的新框架。他与Rockner合写的英文专著已成为该领域基本文献。在Malliavin算法方面,他与合作者证明了Wiener空间的容度与所选取的可测范数无关。他还在奇异位势理论、费曼积分、薛定锷方程的概率解、随机线性泛函的积分表现、无处Radon光滑测度等方面获得多项研究成果。近年来关注概率论与生命、信息等其它领域的交叉。曾在1994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邀请报告。曾获包括Max-Planck研究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陈省身数学奖、华罗庚数学奖等在内的若干奖项。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7年当选为数理统计学会(IMS)Fellow。曾担任2002年北京国际数学家大会组委会主席。曾任国际数学联盟执委会委员(2003-2006)、副主席(2007-2010)。曾任中国数学会第八届理事长(2000-2003),第十届理事长(2008-2011),中国概率统计学会理事长(2011-2014),2017年任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现任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科学院院长,南开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院院长。

查看详情

洪家兴

研究领域

数学

复旦大学

数学家。1942年11月5日生于上海,籍贯江苏吴县。196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1982年获该校博士学位。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复旦大学教授。从事偏微分方程及其几何应用方面研究。关于二维黎曼流形在三维欧氏空间中实现的经典问题的研究,首次得到了单连通完备负曲率曲面在三维欧氏空间中实现的存在性定理,所得条件接近最佳,对丘成桐教授所提出的有关问题的研究作了重要的推进关于蜕型面为特征的多元混合型方程(包括高阶)的研究,获得了相当一般的边值问题的正则性和适定性,建立了迄今为止最一般的理论。

查看详情

万哲先

研究领域

数学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院士

数学家 。1927年11月7日生于山东淄川,籍贯湖北沔阳。194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算学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代数学、组合论研究,在典型群、矩阵几何、有限几何和编码学等领域进行了系统研究。解决了典型群的结构和自同构方面一系列难题1958年对解决运输问题的图上作业法给出理论证明并进行了推广应用研究有限域上典型群的几何学,获得了系统的重要成果,利用它们构造了一些结合方案、PBIB设计、认证码和强正则图并研究了有限域上型表型问题,典型群的子空间轨道生成的格等运用代数方法研究卷积码,澄清了一系列疑问证明了对称矩阵几何及哈密尔顿矩阵几何的基本定理。 1986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7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查看详情

李邦河

研究领域

数学

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数学家。1942年7月7日生于浙江乐清。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在微分拓扑方面,发展了流形到流形的浸入理论,把浸入理论中的一个奠基性定理从最简单的流形(欧氏空间)推广到任意流形。在量子不变量和低维拓扑方面,对四维流形的最小亏格问题取得了若干突破,对Witten型不变量,提出新不变量,算出了所有透镜空间Witten不变量。在非标准分析和广义函数方面,给出了任意的两个广义函数的乘积,推进了广义函数的乘法理论。在单个守恒律间断解的定性研究方面,否定了苏联著名数学家Oleinik关于间断线条数至多可数的著名断言,解决了美国科学院院士Lax和Glimm的三个猜想。

查看详情

田刚

研究领域

数学

北京大学

数学家 1958年11月24日生于江苏南京。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数学系。1984年获北京大学硕士学位。1988年获美国哈佛大学数学博士学位。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4年当选为美国科学与艺术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讲座教授。解决了一系列复几何、几何分析及数学物理中的重大问题。在Kahler-Einstein度量研究中,完全解决了复曲面情形,并发现了该度量与几何不变理论中稳定性的紧密联系。与人合作,建立了量子上同调理论的严格的数学基础,特别是证明了量子上同调环的可结合性。解决了辛几何中著名Arnold猜想的非退化情形,以及接触几何中Weinstein猜想的稳定情形。在高维规范场数学理论研究中,建立了自对偶Yang-Mills联络与标度几何间的深刻联系,给出了用标度闭链对该种联络进行紧化的途径。

查看详情

张平文

研究领域

数学

北京大学

计算数学家。北京大学教授。1966年7月生于湖南省长沙县,籍贯湖南长沙县。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1992年在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复杂流体的数学理论和计算方法研究,他与合作者为液晶领域的Doi-Onsager 模型奠定了数学基础并建立了Doi-Onsager模型与宏观的Ericksen-Leslie模型之间的联系;研究了一系列不同层次、不同尺度的模型之间的关系并发展了能够描述复杂相和动力学行为的统一模型;针对嵌段聚合物自洽场理论模型,发展了挖掘复杂结构的高效数值方法,设计了有序相变成核算法,这些方法和算法已经成为该领域模拟研究常用的工具。另外,他还在基于调和映射的移动网格方法、多尺度算法与分析等方面做出了创新性贡献。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高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冯康科学计算奖等。

查看详情

胡和生

研究领域

数学

复旦大学

胡和生,1928年6月20日生于上海,籍贯江苏南京,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1945~1948年在交通大学数学系学习,1950年初毕业于大夏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数理系。1952年浙江大学数学系研究生毕业。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2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2年应邀为世界数学家大会诺特讲座演讲人。胡和生长期从事微分几何研究,早期研究超曲面的变形理论、常曲率空间的特征等问题,发展和改进了几位著名数学家的工作。在黎曼空间运动群方面,给出确定黎曼空间运动群空隙性的一般方法,解决了持续60多年的重要问题。在关于规范场强场能否决定规范势的研究中取得深入成果,在对具质量规范场的解的研究中第一个得到经典场论中不连续的显式事例。在研究规范场团块现象和球对称规范势的决定等问题中,都取得难度大、水平高的重要成果。在线汇理论、Toda方程和调和映照的研究中,发展了孤立子的几何理论。

查看详情

李大潜

研究领域

数学

复旦大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

数学家。1937年11月10日生于江苏南通。195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1966年该校在职研究生毕业。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7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5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复旦大学教授。中法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理事长,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联合会执行委员。曾任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     对一般形式的二自变数拟线性双曲型方程组的自由边界问题和间断解的系统研究,以及对非线性波动方程经典解的整体存在性及生命跨度的完整结果研究,均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得到国际上的高度评价。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各种电阻率测井建立了统一的数学模型和方法,并成功地在国内10多个油田推广使用。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查看详情

石钟慈

研究领域

数学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院士

数学家 。1933年12月5日生于浙江宁波。195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技大学教授,中国计算数学学会理事长。曾任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主任,科学与工程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世纪50年代末,建立了一种将变分原理和摄动理论相结合的新算法并算出氦原子最低能态的良好近似值研究了矩阵特征值的定位问题,得到精度很高的上下界估计公式。70年代中期以来,从事有限元的理论研究和应用,首创的样条有限元被广泛应用于实际计算并引发了大量后继工作研究非协调元的收敛性,证明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检验方法既非必要也不充分,并提出新的判别准则发现非协调元的一系列奇特的错向收敛性质,从理论上证实了早期工程计算中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并证明多种在应用上极有价值的非协调元的收敛性,奠定了它们的理论基础。 1987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3年获华罗庚数学奖。

查看详情
共2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