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宗本

研究领域

计算机科学

西安交通大学

徐宗本,中国科学院院士、应用数学家、信号与信息处理专家。西安交通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智能信息处理、机器学习、数据建模基础理论研究。提出了稀疏信息处理的L(1/2)正则化理论, 为稀疏微波成像新体制提供了重要基础。发现并证明机器学习的“徐-罗奇”定理, 解决了神经网络与模拟演化计算中的一些困难问题, 为非欧氏框架下机器学习与非线性分析提供了普遍的数量推演准则; 提出了基于视觉认知的数据建模新原理与新方法,形成了聚类分析、判别分析、隐变量分析等系列数据挖掘核心算法, 并广泛应用于科学与工程领域。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CSIM苏步青应用数学奖, 并在世界数学家大会(2010, 印度)上作45分钟特邀报告。

查看详情

陆建华

研究领域

计算机科学

清华大学

1963年7月生于江苏省南通市,中国科学院院士,通信与信息系统专家,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 [1] ,北京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主任 [2] 。 1981年,陆建华毕业于江苏省南通中学; [4] 1986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1989年,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并留校任教;1998年,获得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学位。 [2]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被授予“探月工程嫦娥二号任务突出贡献者”称号。 [5] 陆建华长期从事无线传输的理论及应用研究

查看详情

怀进鹏

研究领域

计算机科学

教育部

中国科学院院士, 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国家教委首批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法国国家荣誉军团骑士勋章, IET教育基金-北大方正大学校长奖, 北京大学, 大数据与脑机智能高精尖创新中心, 北京市青年学科带头人, 茅以升青年科技奖

怀进鹏,男,汉族,1962年12月生,山东济南人,198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9月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教育部党组书记。   历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系教师、副主任、主任,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常务副校长(2006年2月明确为正局级),2009年5月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副部长级)。2009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5年2月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党组成员。2016年12月任天津市委副书记。2017年8月任中国科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2017年9月当选中国科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副主席,2021年5月当选中国科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专职,分管日常工作)、书记处第一书记。2021年7月任教育部党组书记。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十九大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成员

查看详情

杨学军

研究领域

计算机科学

国防科技大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

计算机领域专家。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校长。1963年4月出生山东省武城县,籍贯山东武城。1983年毕业于原南京通信工程学院,1985年、1990年在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获硕士、博士学位。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高性能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系统软件研究。担任某系列五个型号高性能计算机和2010年世界TOP500排名第一的“天河一号”总设计师。系统提出了CPU和流处理器相结合的高性能计算与效率优化途径。在可扩展共享存储体系结构、超64位高精度算术运算等方面取得了当前国际最高水平的技术成果。针对战场需求在高性能并行计算机快速部署及可靠性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等。

查看详情

吴朝晖

研究领域

计算机科学

浙江大学

计算机应用专家。浙江大学教授、博导。1966年12月出生于浙江温州,籍贯浙江温州。198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计算机系,1993年在浙江大学获博士学位。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浙江大学校长。主要从事计算机领域研究。在服务计算方面,提出了复杂服务计算理论模型与方法,主持研制了复杂服务计算支撑平台,产生了重大经济与社会效益。在脑机融合的混合智能(Cyborg Intelligence)方面,提出了混合智能体系结构及脑在回路的信息处理模型;发明了多种脑机间智能交互、融合增强的技术方法,主持构建了听视觉增强的大鼠机器人等原型系统,产生了重要国际影响。

查看详情

杨孟飞

研究领域

计算机科学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院士

空间技术专家。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1962年10月生,湖南湘阴人。1982年毕业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获学士学位,1985年毕业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获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博士学位。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探月工程三期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主要从事空间飞行器系统总体、控制系统和高可靠控制计算机等方面研究和开发。提出了空间飞行器月地高速再入返回系统方法,突破半弹道跳跃式再入返回关键技术。发明了一种复杂卫星姿态控制方法和装置,解决卫星甚高精度、强适应控制关键科学问题。提出了空间控制计算机容错方法,创建动态可重构容错体系结构。曾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部级奖11项(其中一等奖8项)。

查看详情

赵柏林

研究领域

气象系

北京大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

大气科学和遥感学家。1929年4月16日生于辽宁辽中。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气象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教授。 进行了人类首次乘气球入云测量云中电荷。研制多频微波辐射计系列,建成大气遥感站,用以监测天气变化研制雷达与微波辐射计测雨系统,提高了测雨精度建立微波遥感地物实验室,研究遥感水面油污和土壤湿度,用于环境遥感。建立光学遥感气溶胶和二氧化氮的新方法,利用卫星遥感得出东亚大气尘暴的分布和总量。建成低空大气遥感系统在海洋进行观测,受到国际上的重视。建立卫星遥感海洋大气新的反演方法,在实践中取得效益。在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中,研究云辐射对气候的影响和在气候变化中能量与水分循环的作用。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代表作有《微波遥感大气特性及天气变化》和《大气探测原理》等。

查看详情

董韫美

研究领域

计算机科学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院士

计算机软件专家。1936年3月4日生于云南昆明。1956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数学系。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从50年代后期起从事计算机软件的研究开发。60年代初、中期,主持和作为主力研制出我国最早的实用高级程序语言BCY和有关计算机上的编译器,其后的工作包括形式语言理论、编译技术。1979年提出用计算机设计高质量汉字字形的参量图形学方法,解决了有关的实现技术。80年代中期以来,研究软件复用技术。90年代以来,研究形式规约的获取与复用,提出基于复用的文法推断方法,和提出一种新的递归函数理论:上下文无关语言上的递归函数CFRF。

查看详情

周兴铭

研究领域

计算机科学

同济大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

计算机专家。原籍浙江余姚,1938年12月4日生于上海市。1961年毕业于军事工程学院电子计算机专业。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和并行与分布处理国家实验室教授。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60年代初到70年代后期,先后参加晶体管计算机、集成电路计算机、百万次级大型计算机的研制,从事总体方案研究。系统逻辑设计、电路设计与研制以及系统调试等工作,在锗晶体管电路抗高温稳定性、TTL信号传输抗干扰以及快速除法算法等方面做出了创新性工作。70年代后期到1992年,先后研制了我国第一台巨型计算机银河I(主机系统负责人),我国第一台全数字实时仿真计算机银河仿I(总负责人),我国第一台面向科学/工程计算的并行巨型计算机银河II(总设计师),主持,领导研制全过程,在总体方案、CPU结构、RAS技术方案、系统接口协议等方面都做出了创新性工作,攻克了许多技术难关。他近年的研究领域包括:高性能计算、移动计算和微处理器体系结构。

查看详情

何积丰

研究领域

计算机科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

计算机软件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1943年8月生于上海市。196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现任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学院院长,上海嵌入式系统研究所所长。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年起,从事程序设计理论及其应用研究。1986年和C.A.R.Hoare提出了“程序分解算子”,并将规范语言与程序语言看成是同一类数学对象。接着又提出了采用“关系代数”作为程序和软件规范的统一数学模型,使得关系代数可用来描写程序的分解和组合过程,直接支持软件的开发。在数据精化方面,给出了处理非确定性程序语言数据精化的完备方法。1995年,在总结了多类程序语言语义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与C.A.R.Hoare提出了程序设计统一理论和连接各类程序理论的数学法则。还提出了用形式化的界面理论沟通几种程序语言,以及非确定性数据流的数学模型及代数定律。近年来,研究的软硬件协同设计系统,为减少系统芯片设计时间和降低成本提供了有益的方法。1943年8月5日,何积丰出生于上海市。 1960年5月,何积丰进入上海复旦大学数学系学习。 1965年2月,何积丰从复旦大学数学系毕业,并被分配到华东师范大学工作,是上海高校中第一批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的人员。 1980年7月,何积丰作为访问学者,被华东师范大学被派往美国旧金山大学进修,专攻计算机应用,课余时间里,他常常到远离旧金山的斯坦福大学和另一所名牌大学去旁听课程,斯坦福大学的导师被他打动,不久,何积丰被批准进入斯坦福大学学习(至1981年7月)。 1984年12月,何积丰在英国牛津大学计算机实验室任客座教授、高级研究员(至1998年7月)。 1986年8月,何积丰晋升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1995年8月,何积丰被聘为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1998年7月,何积丰任联合国大学国际软件技术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2001年11月,何积丰担任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学院院长。 2002年12月,何积丰成为华东师范大学首批终身教授。 2005年,何积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8年5月,何积丰担任天津师范大学软件学院名誉院长。 2009年,何积丰受聘为杭州师范大学杭州国际服务工程学院院长 [5] 。 2014年10月22日,何积丰受聘为上海农业物联网首席专家。 2016年,何积丰受聘为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学院院长

查看详情

陈桂林

研究领域

计算机科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院士

空间红外遥感技术专家。1941年12月17日生于福建南安。1967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无线电工程系。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光电技术研究,主持并研制成功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的核心探测仪器-多通道扫描辐射计(MCSR)。设计并实现了采用望远镜折镜步进扫描,通过R-C光学系统视场分离,实现可见光、红外和水汽三波段同时探测的总体技术方案。主持突破了大孔径(Ф41mm)轻量化的空间光学系统、高精度(角秒级)空间扫描机构、地球同步轨道辐射致冷器技术等难题。在光电技术的研究中,密切结合工业上的应用,在热轧圆钢光电在线检测的问题上,提出并实现了用两个相互垂直探测器实时测定目标坐标的新发法,现已在多个钢厂推广使用。

查看详情
共1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