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瀛

昆明学院军事理论教研室

男,1981年生,中共党员,广西灵川人,复旦大学硕士,现从事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昆明学院军事理论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军事科技安全。科技成果: 1.2017-2022年主持昆明学院中国边防研究数字中心(2019年更名昆明学院西南边防理论研究中心),撰写论文,提出建设边防安全学的学术倡议;2.为湖南省国家安全厅撰写咨询报告3篇,发挥了作用;3.2022年6月,撰写《疫情背景下数字乡村建设调研报告》;4.2022年12月,撰写《昆明市东川区阿旺镇武装部调研报告》;5.智能边防安全研究成果被2023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采纳;6.任昆明学院军事理论教研室智慧边防研究团队负责人;7.主讲昆明学院人文学院学术专题讲座“惟真讲坛”第59期《乡村振兴帮扶工作有感——国家安全学的视角》。

查看详情

邓伟

昆明理工大学交通工程学院云南省内燃机重点实验室

邓伟,男,46岁,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昆明市第十三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入选云南省、江西省、河北省、安徽省科技厅科技专家库专家,受邀担任国家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评审专家。在“云南省汽车连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昆明市汽车连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政府项目中担任负责人,在云南省科技厅多次综合考评中获得“优秀”评级,是云南省产学研合作的成功典范。在多年的产学研合作中主持开发50多个连杆新产品,其中B15D连杆总成产品获“云南省重点新产品”认定,积极推动产业化,新品转产后累计产值超过亿元。 行业贡献情况: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聘为“全国内燃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获“全国内燃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优秀工作者”称号,主持起草的《内燃机 胀断连杆 技术条件》获云南省标准化创新贡献奖。先后制修订1个国家标准、9个行业标准和1个团体标准,为国内内燃机行业的技术进步做出了贡献。 获奖情况:2018年发动机高可靠性连杆绿色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绿色制造科学技术进步奖优秀奖(排1);2019年车用发动机高可靠性连杆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获“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排1);2021年获中国产学研合作贡献个人奖;2021年长安H系列连杆设计优化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获中国兵器装备集团科技奖二等奖(排1);2020年面向质量改善的内燃机连杆设计及工艺优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中国质量协会技术质量奖二等奖(排1);2021年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3)。2021年获昆明理工大学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指导老师称号。 国内外交流情况:参加世界内燃机大会学术交流、全国内燃机标准技术委员会系列培训、中国内燃机学会学术交流、参加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领军人才培训、长安福特全球采购及研发体系培训、长安汽车QCA2.0 、VDA培训等。到日本三菱汽车公司、日名古屋螺栓制造公司、安永株式会社连杆制造公司考察学习。多次与日本丰田、日本铃木、美国福特、美国水星、德国ALFING、英国GKN粉末冶金公司等全球著名企业开展项目研究与技术交流,对国内外先进设计与制造技术有较深了解。

查看详情

雷基林

昆明理工大学

雷基林,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昆明理工大学交通工程学院院长,入选云南省云岭产业技术领军人才、云南省发动机高原特性及先进技术创新团队带头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中国内燃机学会2020年史绍熙人才奖;兼任高机动防爆车辆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常务理事,中国内燃机学会第九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内燃机学会高原内燃机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内燃机学会设计与智能制造分会副主任委员,昆明内燃机学会理事长,《内燃机工程》青年编委。主要从事车辆动力高原特性及先进技术、设计与优化技术,流动与传热、燃烧与排放控制技术研究。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受国家教育部留学基金委公派到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访学一年。主持国防慧眼行动重大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中国博士后面上基金1项,云南省重大攻关项目2项、云南省基础研究重点项目1项,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及企业委托科研项目等20余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云南省强省计划项目、云南省重大项目及企业委托科研项目20余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被SCI、EI检索60多篇;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绿色制造优秀奖1项;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中国兵器装备集团科技二等奖1项;获国家授权专利48项,其中发明专利16项。主持设计开发了D10TCI、D30TCI特种高功率密度柴油机、2D25卧式双缸柴油机和D18新一代立式单缸柴油机产品。 作为云南省发动机高原特性及先进技术创新团队带头人,积极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和军民融合科研工作。长期与中国兵器201所合作开展地面小型无人装备高原动力关键技术研发;与中国兵器70所合作开展低空无人机轻型柴油机的研发。与昆明云内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展高效清洁柴油机关键技术研发、军用高原寒区柴油机关键技术研发;与云南西仪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粉末冶金连杆结构可靠性关键技术研发;与东风云汽公司合作开展增程式动力总成关键技术研发。

查看详情

申立忠

昆明理工大学

申立忠,男,1956年4月生,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昆明理工大学省级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内燃机学会监事,昆明内燃机学会理事长。主持各类科研项目5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省级重点项目5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被EI、SCI检索30多篇;获得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排名第一;获得中国内燃机学会突出贡献奖;获国家授权专利45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开创了高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的产学研合作模式,领衔建立了以高原特色为研究方向的云南省内燃机重点实验室。

查看详情

代杰

中国铁建高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代杰,男,汉族,重庆永川人,1981年12月出生(现年41岁),群众,硕士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参加工作以来,长期从事大型养路机械行业电气系统设计相关工作,在车辆网络控制、远程运维平台、车辆走行控制领域有丰富经验;主持大型养路机械液压走行同步控制研究,突破力士乐的技术封锁;牵头对钢轨打磨系列产品进行国产化,突破钢轨打磨控制、打磨工艺、智能打磨等多项关键技术。工作期间,发表多篇科技论文及专利,荣获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2012年度优秀科技论文二等奖,2014年度云南省优秀质量管理小组,2016年度云南省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等荣誉。

查看详情

赵雪玉

中国铁建高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赵雪玉,男,汉族,云南宜良人,1973年4月出生(现年49岁),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1996年7月于华东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本科毕业。2012年6月于昆明理工大学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1996年参加工作以来,长期从事大型养路机械行业相关的设计开发工作。主持了国际合作项目GZC-120轨道作业测量车(国外型号:EM-Sat120)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实现产业化;主持企业核心科技项目AGC轨道几何参数计算机系统;主持首批公司引进项目数字化改造升级项目DNCS(数字网络控制系统平台),实现我国大型养路机器数字化,促进我国大型养路机械产业升级。工作期间,荣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专利银奖、昆明市国资委优秀共产党员、集团公司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优秀职工、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

查看详情

韩双平

中国铁建高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韩双平,高级工程师。1992年毕业于长沙铁道学院。1992-2006年在昆明机械厂负责产品生存调试工作;2006-2010年在昆明中铁负责产品生存调试工作;2010-2015年在昆明中铁负责产品设计工作;2015-至今年在铁建装备负责产品设计工作。在铁路大型养路机械现代设计领域内,面向企业开展了钢轨维护、道床维护、静液压驱动等应用基础和技术研究工作,为企业建立了一些计算模型。在液压系统设计、道床养护、走行系统研发设计、道床清洁及钢轨维护工作装置方面均有较强的工作经验及设计能力;处理问题时能抓住问题的关键点及重点;基础理论分析能掌握方向及方法;方案讨论、评审及指导能抓住关重点;相关技术文件及图纸的审核能抓住关重点。先后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10多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获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一项、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一项、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优秀实用新型专利奖二项,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实用新型专利优秀奖二项,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发明专利优秀奖一项。

查看详情

肖少坤

中国铁建高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肖少坤,高级工程师。2005年毕业于重庆大学,获学士学位。2005年-2010年在中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从事轨道车辆转向架的工艺制造和研发设计工作,参与铁路第六次提速通用货车转向架技术保障工作,主持出口澳大利亚低动力技术转向架的研制工作。2010年-2019年在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从事轨道工程车辆转向架的研发工作,主持了国铁双动力48头打磨车转向架、国铁换轨车转向架、地铁双动力打磨车转向架、地铁蓄电池工程车转向架的研制工作。2019年-至今在中国铁建高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从事轨道工程车辆转向架的研发工作,参与了TX-65吸污车、GMC-48打磨车转向架的优化改进工作。组织完成过DC-32捣固车提速方案、DCL-32捣固车材料车优化方案、LORAM公司8头打磨车提速方案等技术设计工作。主持完成了23t轴重电驱转向架、单轴转向架、轴箱内置式转向架、带摇枕的二系悬挂转向架、160km/h三轴电驱转向架、四轴转向架、四轴带车钩转向架、二代捣固车、小轴距特种二轴和三轴转向架等多种新型转向架的方案设计工作。重点参与了GFX-1公铁两用放线车、TS-01探伤车、WGJ网轨检测车、DJF接触网综合作业车、DJP平板吊车、DPC平台车等多种车型转向架或底盘的研制工作。主持完成了XM-1800铣磨车、QPC-30平板吊车、CY-60道岔铺换小车承载底盘、DJZE-510新能源接触网检修作业车、DJF-10放线车等轨道工程车的转向架研制工作。作为轨道工程机械走行系统的研发骨干,参与组建转向架研发团队,培养了多名转向架设计主管、强度仿真和动力学仿真技术人员。以第一作者申报了转向架相关的7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其中5项已授权。

查看详情

张衔

中国铁建高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张衔,高级工程师。2002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 2002-2009年在铁建装备总装及调试车间担任助理工程师和工程师;2009年至今,调入铁建装备研发部门从事大型养路机械动力传动系统研发工作,2019年起担任铁建装备动力传动系统负责人,带领团队开展大型养路机械动力传动系统的研制工作。2009年至今先后赴奥地利和德国进行了路基整治车、道依茨发动机、MAN发动机的培训。在动力传动系统研制领域,作为大型养路机械动力传动系统研究领域的专家,熟悉电力驱动、液力驱动、静液压驱动等多种驱动方式融合,带领团队研制的高原捣稳车、GCX-1000除雪车、MM-1000系列地铁铣轨车,攻克动力传动系统在高原、高寒、封闭空间内作业的一系列难题。近年来,为了适应国家对环保和污染物控制的要求,带领团队开展一系列混动、接触网+动力电池驱动的环保型动力传动系统研发,其中混动车型已获得海外订单。主持和参与的项目引领大型养路机械动力传动系统的发展方向,先后获得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创新设计产业战略联盟和中国工程院联合评定的“好设计”银奖,云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动力传动系统研制中的多项核心技术获得了发明专利的授权。

查看详情

李倩

中国铁建高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李倩,1996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检测技术专业,2013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国家铁路大型养路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型养路机械工程试验中心质量负责人,测试技术方向负责人。先后主持开展大型养路机械车体、转向架静强度试验方法研究和数据处理方法研究、振动测试研究及信号分析与数据处理研究、动应力测试技术研究,参与大型养路机械整机台架动力学试验方法和测试方法研究。熟悉质量体系和实验室管理体系技术运作和管理运作过程,在实验室体系运作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为企业实验室建立了CNAS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推动实验室科学规范运作,并推动开展了实验室认可工作;为企业建立了静强度试验平台,参与大型养路机械中试平台建设。围绕企业在大型养路机械研发试验能力建设和测试技术研究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技术研究工作。

查看详情
共2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