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览

第四篇 创新驱动发展:面向世界 争创一流

(2012年至今)

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党中央综合分析国内外大势、立足我国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6月9日)

建设科技强国 争创一流期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科技强国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科技期刊发展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中国科协、中科院等多个部门推出一系列支持举措,先后实施了“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中国科技期刊登峰行动计划”等专项资助。科技期刊办刊质量稳步提升,品牌特色彰显;科技期刊集约化发展,数字融合发展取得积极进展。这一时期,我国英文科技期刊获得了重大发展机遇,数量和质量均增长较快,涌现出一批国际影响力大、品牌特色鲜明的优秀科技期刊。

2018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对全国科技期刊改革创新进行了系统规划,开启了我国科技期刊专业化、数字化、国际化、集团化发展的新征程,吹响了向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进军的号角。2019年,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联合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从单刊、集群、平台、人才等四方面同步发力,科技期刊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形成了“千帆竞发”的良好局面。一批期刊跻身世界顶尖水平,为中国科技期刊在世界舞台上树立了崭新的形象。

2013—2020年我国英文科技期刊数量

党的领导

总书记重要论述

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
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30日)

要办好一流学术期刊和各类学术平台,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

——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2020年9月11日)

要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
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5月28日)

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习近平《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求是》2021年第6期)

科技期刊大事记
2013 2014 2015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13年

教育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六部委共同提出了“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

2014年

国家新闻出版总局正式公布了第一批认定的学术期刊名单

中央印发《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2015年

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总局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

2017年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中国首个上市的科技期刊出版单位

2018年

《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

2019年

《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

2020年

破除“唯论文”“SCI至上”

2021年

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

稳步发展 走向世界

2012—2020年,我国科技期刊发展迅速,被国际权威数据库收录的期刊种数逐年增长,影响力提升显著。

《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数据显示:2012—2020年,我国较高影响力科技期刊种数稳步增长,影响力逐年上升。国际影响TOP(国际影响力指数CI排位前350名)科技期刊的刊均他引影响因子由0.454上升至1.955,增幅达330.6%,年均增幅为23.2%;国际影响TOP5%(国际影响力指数CI排位前175名)期刊的刊均他引影响因子由0.755上升至3.208,增幅为324.9%,年均增幅为23.0%。

2012—2020年我国国际影响TOP学术期刊刊均他引影响因子

SCIE收录中国期刊表现

2012—2020年,我国被SCIE收录的科技期刊从152种增加至257种,增幅达69.1%,年均增幅为6.9%;影响力逐年上升,收录期刊刊均影响因子由1.13上升至4.42,增幅达291.2%,年均增幅为18.9%;高影响力期刊数量增长较快,2012年我国被SCIE收录的位于学科Q1区的期刊仅有11种,2020年上升至96种,增幅为772.7%,年均增幅为35.0%。2020年,我国共有21种科技期刊影响力位于全球学科前5%,其中,7种期刊影响力排名学科第1。

2012—2020年我国被SCIE收录期刊总数

2012—2020年我国被SCIE收录位于学科Q1区期刊数量

2012—2020年我国被SCIE收录期刊刊均影响因子

Scopus收录中国期刊表现

2012—2020年,我国被Scopus收录的科技期刊从532种增加至812种,增幅达52.6%,年均为增幅5.5%。影响力逐年上升,收录期刊刊均CiteScore值从1.5上升至4.5,增幅达200.0%,年均增幅为14.8%。高影响力期刊数量增长较快。2012年我国被Scopus收录的位于学科Q1区的期刊仅有20种,2020年上升至184种,增幅为820.0%,年均增幅o 33.2%。2020年,我国共有33种科技期刊影响力位于全球学科前5%。

2012—2020年我国被Scopus收录科技期刊数量

2012—2020年我国被Scopus收录学科Q1区科技期刊数量

2012—2020年我国被Scopus收录期刊CiteScore均值

卓越计划 成效显著

2019年9月,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联合启动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设立领军期刊、重点期刊、梯队期刊、高起点新刊、集群化试点、数字出版服务平台建设、高水平办刊人才选育等七个子项目,构建“单刊建设、刊群联动、平台托举、融合发展”支持体系。“卓越计划”以5年为周期,是迄今为止中国在科技期刊领域实施的力度最大、资金最多、范围最广的重大支持专项。截至2021年底,“卓越计划”共有340种期刊入选,其中领军期刊22种,重点期刊29种,梯队期刊199种(其中中文期刊100种),高起点新刊90种。

卓越行动,推动中国科技期刊由大变强

七部委文件

卓越计划建立起了动态监测、季度报告、专家点评、督导调研、培训交流以及检查评估等各种有效的机制和制度,指导入选期刊明确目标,一刊一策,聚力发展;大力支持集群试点单位整合优质出版资源,打造品牌出版旗舰;推进数字生产、运营、传播平台开发建设,构建数字出版完整链条;组织开展系列高端培训,建设国际化、专业化编辑出版人才队伍。系列支持举措有效助推我国科技期刊跑出了加速度。

学术影响力快速提升

领军期刊头部效应显现

高起点新刊加快提质增量

可被引文献数量稳步上升

卓越计划入选期刊
重要科技期刊

全球百强期刊

《细胞研究》《信息材料》《电化学能源评论》

全球学科第1期刊

《生物活性材料》《镁合金学报(英文)》《园艺研究(英文)》等

全球学科排名Top5%

《工程》《光:科学与应用》《国家科学评论》《分子植物》《药学学报》等

中文科技期刊

《机械工程学报》《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煤炭学报》等

集群化发展

“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专门设置集群化试点项目,提出“试点探索我国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路径”“实现旗舰期刊的尖兵突破和高水平刊群的集聚发展”。加快推进中国科技期刊集群化建设和集团化转型,打造具有高竞争力与创新力的中国特色科技期刊集群,发挥集群效应,成为实现中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

《中国科学》集群

《中国科学》《科学通报》17种期刊始创于1950年,是中国学术期刊的知名品牌

光学期刊集群

由中国激光杂志社建设,全文收录了29种光学期刊和光学会议论文

高等教育出版社集群  

1954年成立,是新中国最早设立的专业教育出版机构之一

有科出版集群

构建了有色金属期刊群,共计68本期刊,占行业期刊总数的99%以上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医学期刊147种,国内医药卫生界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医学期刊集群

清华大学期刊集群

出版24种期刊,8种科技期刊入选“卓越计划”,两种入选“领军期刊”项目

科爱期刊集群

旗下百余种期刊,SCI和AHCI收录17种,SCI期刊影响因子均位居Q1或Q2区

数字化传播

“卓越计划”采取分段开发、功能衔接的方式,布局建设生产、运营、传播三个平台,构建集论文投审稿、编辑加工、出版传播于一体的数字出版服务链条,探索论文网络首发、增强数字出版、数据出版、全媒体一体化出版等新型出版模式,推动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升级。

清华大学出版社——科技期刊数字化传播平台

造船出海——提供科技期刊出版公共服务

同方知网——科技期刊数字化运营平台

全方位服务中国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

北大方正—科技期刊数字化生产平台

比肩国际主流出版机构,建立“生产即发布”的高效出版模式

代表性成果

以“卓越计划”支持期刊为代表的中国科技期刊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办刊,越来越多的一流科研成果发表在中国科技期刊上。

《细胞研究》:首次报道“人源全长异源二聚体GABAB受体的精细三维空间结构”

为今后靶向GABAB受体的药物研发奠定了基础

《催化学报》发表超稳低汞催化剂原创成果

解决了传统技术稳定性极差、寿命短、汞流失和环境污染的问题

《航空学报》:站立式斜爆轰冲压发动机

这款发动机是一项伟大的创新,为中国首创,全球领先

《国家科学评论》:液体门控技术

专家们认为,这项新兴技术将在大规模过滤和分离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卓越计划”入选期刊发表的部分重要成果

在众多“卓越计划”期刊发表的重要研究成果中选取部分进行展示

科学家办刊

科学家参与办刊是“卓越计划”入选期刊的重要特征,也是期刊得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证,众多的国内外知名学者、院士担任期刊主编、副主编、编委;“卓越计划”入选期刊也约请、发表了大量国内外知名专家、学科领域顶尖学者的成果论文,对扩大期刊影响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工程》主编周济院士、Raj Redd

众多国内外知名学者、院士担任期刊主编、副主编、编委,深度参与办刊

《摩擦(英文)》主编雒建斌

摩擦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国际摩擦学理事会执委

《国家科学评论(英文版)》主编白春礼院士和执行主编蒲慕明院士

编委会团队由198名国际知名科学家组成

《科学通报》(英文版)主编王恩哥院士

曾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众多院士担任“卓越计划”期刊主编

《中国科学:数学(英文版)》袁亚湘院士、《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主编王永炎院士等

《工程》坚持以人为本,建设一流团队

组织成立9个领域的学科编委会和青年通信专家团队,编委251名

《镁合金学报》编辑部积极建设国际化的编委团队、编委会

建设国际化的编委团队、编委会,3258名领域专家构成人才数据库

编辑队伍专业化

聚焦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目标,加大国际化、专业化办刊人才队伍培养,通过组织培训研修、资助青年编辑开展课题研究、举办编辑业务能力大赛、组织研讨交流活动、遴选优秀办刊案例等多种方式,引导编辑出版人员拓宽工作视野,创新办刊理念,关注出版新技术新业态,加强传播运营能力建设,培育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办刊人才队伍。

多途径加大国际化、专业化办刊人才队伍培养

聚焦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目标,多途径加大国际化、专业化办刊人才队伍培养

《细胞研究》培养专业科学编辑

以人才战略为核心,培养专业科学编辑

《国家科学评论(英文)》建设一流办刊团队

科学编辑全部具有博士学位且多有海外经历,另有专职新闻编辑和美术编辑

国际专家谈中国科技期刊

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安诺杰

《工程》主编Raj Reddy教授、副主编:Robin Batterham

《防务技术(英文)》执行主编 Clive Woodley

开放创新 启航未来
构建自主评价标准

与学术出版相关的评价改革政策

评价改革探索与实践

中国临床案例成果数据库

面向国际的科技期刊影响力综合评价方法

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科技期刊始终牢记办刊使命,勇于承担重任。2019年底,面对全球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国科技期刊以最快速度发表新型冠状病毒最新研究成果,助力全球疫情防控,维护中国学术话语权。

中华医学期刊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科研成果学术交流平台

汇集百余种医学期刊,快速发表新冠肺炎防控诊疗研究成果

《工程》:服务国家重大需求 应急启动新冠专题

集中展现中国在新冠病毒研究和疫情防控方面的成功经验,为早日战胜疫情提供中国方案

《细胞研究》:迅速捕捉学术热点 捍卫学术话语权

全球第一个在同行评议期刊上发表抗新冠病毒候选药物筛选实验性研究成果

《国家科学评论》:开辟新冠专栏 积极组邀重要研究成果论文

设立新冠专栏,发表与新冠肺炎相关的论文,全文下载量已超过80万次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以新闻稿形式定时发布期刊内容

提炼文章要义,制作信息图和视频,以新闻稿形式通过社交媒体同步在线发布

构建开放合作生态圈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

中国科技期刊出版界举办的最高端、最具影响力的行业论坛之一

世界科技期刊论坛

搭建国内外科技期刊交流平台,探讨科技期刊的使命和未来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

第一本反映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蓝皮书”

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专题研究系列丛书

反映了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卓越的编辑出版服务能力

建设中国学术话语体系

掌握学术创新的国际话语权

掌握学术创新的国际话语权。中国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目的不单纯是要建个平台,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学术创新的发言权。

建立中国特色的学术评价机制和导向

建立中国特色的学术评价机制和导向,中国应探索建立一套适应中国科研产出特点的评价体系。

创建中国自己的有较高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期刊品牌

创建中国自己的有较高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期刊品牌,当前中国科技的长足发展迫切需要高水平的期刊来展现成果。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期刊运营、管理的新模式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期刊运营、管理的新模式。中国有必要通过深化科技期刊体制改革,创新期刊管理,支持期刊差异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