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商丘市
农、林、牧、渔业

商丘简介

商丘,简称“商”,位于豫、鲁、苏、皖四省接合部,是河南省的东大门。

自然地理

商丘介于东经114°49'-116°39',北纬33°43'-34°52'之间。东西横跨168公里,南北纵贯128公里,东望安徽淮北、江苏徐州,西接河南开封,南襟河南周口、安徽亳州,北临山东菏泽、济宁。商丘市辖区面积约占河南省总面积的6.4%,市域平原面积10623平方公里,约占全市总面积的99.24%;山丘面积81平方公里,约占全市总面积的0.76%。地貌按其成因和形态特征,分为黄河冲积平原、淮河冲积平原、剥蚀残丘三大类型区,主要为黄河冲积平原区。

商丘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暖、夏热、秋凉、冬寒,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7℃,年平均相对湿度70.5%,年均降水量741mm,全年日照时数合计平均1883.83小时,无霜期约210天。

商丘属淮河流域,分属洪泽湖、涡河、南四湖三大水系。境内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骨干河流有涡河、惠济河、沱河、黄河故道、浍河、大沙河、王引河等。河流大多呈西北东南流向,大致平行相间分布,多属季节性雨源型,汛期遇大雨、暴雨,河水猛涨,洪峰显著,水位、流量变化很大。

资源能源

商丘地处豫东平原,土壤肥沃,资源丰富。

截至2022年,商丘市累计发现矿产17种,占全省已发现144种矿产的12%。商丘是全国六大无烟煤基地之一、全国七大煤化工基地之一,煤炭查明矿区21个,煤炭资源储量居河南省第3位。境内的通柘煤田储量达230亿吨,是河南省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煤田。

商丘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主产核心功能区,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40亿斤以上,是全国29个粮食产量超百亿斤的地级市之一,有“豫东粮仓”之称。2022年,粮食产量达148.09亿斤。商丘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优质棉山羊、板山羊、瘦肉型猪等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盛产小麦、玉米、棉花、油料、林果、蔬菜、辣椒、畜产品,宁陵金顶谢花酥梨、虞城惠楼山药、柘城三樱椒等享誉全国。

商丘市多年平均天然水资源总量19.8亿立方米,平均每平方公里18.5万立方米,亩均水资源240立方米,人均水资源280立方米。

商丘是人力资源大市,富裕劳动力260万人,域内有6所普通高等学校和31所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约21万人,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可以满足各类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历史沿革

商丘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为名都大邑,燧人氏、炎帝朱襄氏、颛顼、帝喾等三皇五帝以及夏朝、商朝、周朝宋国、汉晋梁国、宋朝、明清等均在此建都建城。中华始祖、三皇之首燧人氏在这里发明了钻木取火,开创了人类文明历史新纪元。帝颛顼曾建都于商丘。帝喾高辛氏封于高辛(今商丘高辛镇),为天下共主。帝喾子契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为商族人的始祖。约公元前16世纪,契的13世孙成汤,灭夏称商,初都南亳(今商丘南)。约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封殷商后裔微子启于商丘,称宋国。秦时,本地分属砀郡与陈郡。西汉高祖五年(202)改为梁国,属豫州。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将梁国改为梁郡。隋开皇初梁郡废,十六年(596)置宋州。唐天宝元年(742)置睢阳郡,属河南道。北宋初复置宋州,景德三年(1006)升宋州为应天府。元为归德府,属河南布政使司。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降府为州,属开封府。嘉靖二十四年(1545)升州为府。清沿明制,仍为归德府,属河南省。

民国二年(1913)裁归德府。194811月解放后为豫皖苏第一行政区,19493月改为河南省商丘专区。19505月商丘县城关区改建为商丘市,原商丘市改为朱集市。1968年改为商丘地区。19976月撤地设市,即目前的商丘市。

区划人口

商丘市下辖夏邑县、虞城县、柘城县、宁陵县、睢县、民权县6个县,梁园区、睢阳区2个区,永城市1个省直管县级市和1个功能区(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与经济技术开发区合署办公),总面积1.07万平方公里,全市共有198个乡镇(街道)4817个行政村(社区)

2022年末,商丘市户籍人口1014万人,常住人口782万人,全市城镇化率47.81%。商丘是河南省第四大少数民族聚居地,除汉族外,还有回族、满族、苗族、黎族、壮族、彝族、白族、瑶族、朝鲜族等49个少数民族。

区位交通

商丘地处豫鲁苏皖四省接合部,是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建设中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是国家“一带一路”“八纵八横”高铁网络节点城市,是中原对外开放桥头堡、枢纽经济新高地,拥有国家级商丘保税物流中心和民权保税物流中心。京九与陇海铁路、310105国道、连霍与济广高速在商丘交汇,构成了黄金“十字架”交通网络。郑徐高铁、商合杭高铁已经开通,民权通用机场已投入运营,商丘机场即将开工建设,沱浍河航道建设进展顺利,商丘将建成集公路、铁路、航空、水运于一体的现代化交通体系,成为河南省第二大交通枢纽。

品牌名片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全国文明城市

·国家卫生城市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国家园林城市

·国家森林城市

·全国“双拥”模范城

·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中国金融生态城市

·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中原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

·“宽带中国”示范城市

·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

·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承载城市

·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

·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

·中国快递示范城市     

为城市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