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存谓

浙江想能睡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多年来,带领团队成员攻克了一道道难关,研发了50多款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能智能控制系统,2项科研项目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项目,获得科技成果登记证书4项,其中主导的高可靠性的硅胶水温水位检测技术,基于无线网络的远程智能控制技术等,填补了多项行业空白。

查看详情

杨世辉

湖北大学

杨世辉教授长期从事微生物合成生物学、代谢工程及绿色生物制造研究。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资助、湖北省科技厅技术创新专项、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国-中东欧合成生物学科研与人才培养合作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课题支持。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Green Chemistry、BioresourceTechnology、Biotechnology for Biofuels和Metabolic Engineering等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参编专著2部;获美国授权专利1项、中国专利授权8项。与北京擎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华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及河南飞天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致力于基因组合成技术研究及生物燃料与平台化合物产业化发展。

查看详情

翟齐啸

江南大学

翟齐啸,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益生菌理论与技术及肠道微生物功能挖掘相关研究,国家优秀青年基金及江苏省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江苏特聘教授。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科研论文100余篇,获中国授权专利56项,国际授权专利6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面上,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科研项目11项,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中国专利奖金奖等国家与省部级奖励5项。担任江苏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副主编,《Engineering》、《中国食品学报》编委等职务。选育得到的专利菌株也实现了应用转化,如排镉菌CCFM8610已在光明乳业形成“淘金高手”发酵乳产品,日产量超过12吨;并被全球最大的微生物和酶制剂公司,丹麦诺维信进行全球推广,在德国、东南亚等地区上市。排铅菌株8661也在葵花药业实现了转化应用。

查看详情

杨海泉

江南大学

长期从事发酵工程、酶工程与技术等方面研究,主要承担酶工程、微生物代谢工程等课程讲授工作。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0余篇(以通讯作者/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0多篇);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其中授权17项;参编中英文专著4部;主持/参与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项目等在内的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获得江南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江南大学至善青年学者荣誉称号;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荣获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级银奖1项。受聘为山东柠檬酸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技术委员会委员、广东企业科技特派员等。应邀为Scientific Reports、Enzyme and Microbial Technology、Process Biochemistry、Journal of Industrial Microbiology & Biotechnology等杂志审稿人。

查看详情

李静雯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李静雯,女,硕士,助理研究员。201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同年进入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分析测试研究所(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生物技术部,从事免疫磁珠与生物快速检测相关科研工作。先后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主持人才项目1项。在食品安全领域,通过建立创新的抗体定向固定方法,解决了空间位阻问题,获得了高捕获率免疫磁珠;提出先捕获再增菌的前处理策略,突破了食品中微生物检测前处理时间长的瓶颈,构建了“前处理-检测”一体化的食品中微生物快速检测解决方案。该技术成果拥有4项专利,获得了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CAIA奖)二等奖,北京发明创新大赛银奖等专业奖项肯定。在体外诊断领域,研制了细胞外游离核酸(cfDNA)中富集肿瘤DNA的磁珠提取法,以及微生物宏基因组检测中去除人自体基因的磁珠提取法,提高了液体活检的灵敏度。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7篇,SCI检索论文6篇。作为主要参与人,研制免疫磁性材料、荧光定量PCR仪、乙酰胆碱酯酶等检测评价标准5项。

查看详情

吴健

浙江大学

吴健教授/博导,长江学者,浙江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副院长、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副院长、人工智能医疗器械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专家组专家。研究兴趣集中在医学人工智能,发表SCI/EI论文2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2项。2007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8年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4年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8年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21年获中国计算机学会科技进步优秀奖。

查看详情

朱泳璋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全球健康学院

朱泳璋,硕博连读毕业于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现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全球健康学院副教授,发表SCI一区论文10余篇,主持省级重点研发等科研项目3项。 教育经历: 998年09月至2002年07月云南大学国家生物学基地班 学士 2002年09月至2007年07月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 医学生物学研究所 遗传学博士(硕博连读) 工作经历: 2007年09月至2009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病原生物学博士后 2011年03月至2017年07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系 讲师、副教授 2017年08月至2019年03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 讲师、副教授 2020年07月至2020年11月 广州海关技术中心国家生物安全检测重点实验室 副主任技师 2020年11月至今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全球健康学院 副教授

查看详情

郭晓奎

研究领域

医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二级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现任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爱丁堡大学全健康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全球健康学院专职副院长;上海渥太华联合医学院副院长;生物医学科学专业管委会主任;致远学院医学方向主任;。兼任中国微生物学会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第四届第五届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首届微生态与健康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创新联盟医学基础委员会主任;国家高等学校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规范化建设与管理工作组组长。教育部基础医学类教指委专业建设工作组特聘专家、拔尖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工作组特聘专家。国家级研究生规划教材医学微生物学主编;国家级本科规划教材病原生物学中文、双语主编;国家级本科规划教材医学微生物学英文版主编;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共享课程、国家一流课程、上海市混合课程医学微生物学负责人。获全国教育科研成果特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科研教育奖励20余项。 科学研究主要聚焦微生态学和全健康(One Health)最重要的3个领域:1)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等人兽共患病,与团队一起在国际上率先完成钩端螺旋体基因组序列结构分析和重要功能基因研究,改写了教科书相关内容,研发了钩端螺旋体感染诊断试剂盒并成功转化;2)微生态制剂、益生菌等功能食品药品安全性,建立了基于基因组的益生菌安全性评价技术服务平台;3)细菌耐药性的防控,推动了我国首例经伦理审批的噬菌体治疗耐药性细菌感染的临床实践。主编并出版了感染与优生、人体微生物组等学术著作。主持包括4项863课题等20多个国家级科研项目,发表400余篇研究论文,其中161篇SCI论文。

查看详情

郭新红

湖南大学

None

教育经历 2002年3月2004年12月湖南师范大学遗传与8%91%8%89%9%6/19405811940581发育生物学专业博士学位 1999年9月-2001年12月湖南师范大学发育生物学专业硕士学位 1995年9月-1999年6月湖南师范大学生物教育专业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08年12月-湖南大学生物学院教授 2006年4月-2008年11月湖南大学生物学院副教授 2005年3月-2006年3月湖南大学生物学院讲师 2008年10月-2009年11月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后 2009年12月-2010年5月美国哈佛大学 科研项目 ---------播报 2011年1月-2013年12月96%8%877%84%6%7%6981%9%/1084297610842976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3万,负责) 2008年1月-2010年12月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3万,负责) 2007年1月-2009年12月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4万,负责) 2009年1月-2009年12月美国博士后项目(29万,负责) 2006年1月-2008年12月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人才项目(1.5万,负责) 2006年1月-2008年12月974%6湖南大学科研基金重点项目(3.6万,负责) 2008年1月-2011年12月科技部863项目(52万,主研) 2009年7月-2013年6月美国项目(130万美金,主研) 2009年1月-2013年12月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500万,主研) 2004年1月-2008年12月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00万,主研)

查看详情

陈修来

江南大学

陈修来,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2015年6月博士毕业于江南大学发酵工程专业,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长期从事微生物代谢工程与酶工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作为负责人申请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面上、青年)、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青年)等国家级或省部级项目10余项。在Nature Catalysis、Nature Communications、Metabolic Engineering、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Chemical Reviews、Trends in Biotechnology、《微生物学报》、《生物工程学报》等国内外生物工程类主流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主编教材1部、参编科技著作3部。申请或授权发明专利70余项,其中10项成功应用于国内外知名企业。研究成果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闵恩泽能源化工奖(青年进步奖)、中国石油化工科技进步一等奖。

查看详情
共15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