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小兵

研究领域

医学

解放军总医院

付小兵(1960.08.14- )创伤和组织修复与再生医学专家。四川省资阳市人。1983年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马德里大学博士。现任解放军总医院生命科学院院长,全军创伤修复与组织再生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生物材料学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组织修复与再生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全军战创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国家973“创伤和组织修复与再生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负责人。南开大学等国内10余所大学客座教授。长期从事创伤和组织修复与再生的转化医学研究,主要领域涉及创伤弹道学、生长因子生物学、干细胞生物学以及皮肤和内脏损伤后的组织修复与再生等。主编《中华创伤医学》、《再生医学:基础与临床》等大型学术专著17部,参编30余部。199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以第二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获政府特殊津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求是”杰出青年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中华创伤医学终身成就奖、中华烧伤医学终身成就奖和国际创伤修复研究终身成就奖等多项荣誉。荣立一等功。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

樊瑜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北京高精尖中心

第十届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主要从事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力学、组织工程、航天航空生物医学工程、康复工程研究。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1] ,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世界生物力学理事会理事,全国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力学学会理事,教育部“生物力学与组织工程”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组织工程分会委员,教育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亚太生物力学理事会理事

查看详情

陈学思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早稻田大学理工学部应用化学系高分子化学专业博士,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研究员、党委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发明了多活性中心席夫碱-铝及苯甲酸亚锡等催化体系,解决了乳酸低聚、裂解制备丙交酯及其聚合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开发的聚乳酸可吸收接骨螺钉和接骨板,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注册证”2项。主持国家基金委重大项目“抗肿瘤药物高分子纳米载体的功能性和协同作用”,结题获评“特优”。 获授权发明专利260余件。

查看详情

常江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1991年德国达姆施达特工业大学获博士学位,先后任德国卢卑克医科大学博士后(1991-1993),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研究员(1993-1997),美国纽约大学研究助理教授(1997-1999),美国强生公司损伤修复技术中心研究员(1999-2000)。2000年12月至今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所研究员(首席研究员)。2016.02.01-2016.03.31 东京工业大学材料学院 访问教授,2013.06 澳大利亚昆士兰技术大学科学与工程学院 访问教授。 国际可注射骨和关节生物材料学会副主席,国家自然基金委医学部第三/四届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材料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生物陶瓷分会第一任主任委员。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B副主编,Biomaterials,Biomedical Materials,Journal of Othorpedic Translation等杂志编委。全国外科植入物和矫形器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工程分技委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材料分会副主任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生物医用材料,包括生物陶瓷材料、组织损伤修复材料、组织工程材料、抗菌生物材料、药物缓释材料。 科研成果-项目:主持和完成2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包括中科院人才计划,国家“973”、“863”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委重大、重点项目,上海市重大项目,中科院A类先导专项,中科院重要方向性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委、中科院、上海市国际合作项目等。 科研成果-论文:在国际学术期刊,包括Materials Today, Advanced Materials, Science Advance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Advanced Science, Biomaterials, NanoLetters, Small等发表学术文论490余篇,被引27000余次,H因子91,英文专著章节11篇,主编英文专著3部。 科研成果-专利: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国际PCT专利3项。

查看详情

王迎军

研究领域

材料科学

华南理工大学生物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

王迎军(女)(1954.7.31- )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河北省唐县人。1978年本科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1981年和1997年分别在华南理工大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校长、国家人体组织功能重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理事长。长期从事生物材料基础研究与工程化工作。在骨、齿科材料、血液净化材料及眼科材料等研究方面取得多项原创性成果。提出骨再生修复材料类骨仿生构建创新理念,建立“生物应答”理论雏形。发明骨再生修复材料仿生构建系列技术,实现工程化。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出版专著1本、发表SCI论文186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8项。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

艾华

四川大学生物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第三届 中国生物材料学会 秘书长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分子影像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美国化学学会会员。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学习获医学学士学位(1991-1996)、于美国路易斯安那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学习获博士学位(1997-2002)、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做Research Associate兼博士后(2002-2005)。从2005年至今任四川大学教授。

查看详情

刘昌胜

研究领域

材料科学

上海大学

生物材料学家。华东理工大学教授。1967年6月生于湖北省大冶县,籍贯湖北大冶。1989年毕业于湖北大学生物系,1992年于华东化工学院获硕士学位,1996年于华东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提出了仿生人体创伤自愈合过程、构建材料在体内引导组织原位再生的学术思路,利用材料在体内所激发的系列生物学效应,实现无生命材料向有生命组织的转化。研制出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实现了准确塑形、生物降解、同步成骨特性统一,获国家药监局该类产品首张注册证,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发明了制备人骨生长因子和材料活性化的新方法,研制出活性骨修复体已应用于临床,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查看详情

樊渝江

四川大学

樊渝江,四川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学术兼职包括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理事,骨修复材料与器械分会副主任委员,生物医用材料3D打印分会副主任委员等。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在骨/软骨再生修复及组织工程骨/软骨制品方面的研究;装载药物/基因的环境敏感型高分子纳米粒子在抗肿瘤研究中的应用;具有生物活性修复的骨科填充产品以及高分子基敷料制品等

查看详情

刘奇

四川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教授,工学博士,中共党员,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数字医疗与医疗信息化分会副主任委员、医学人工智能分会委员,四川省口腔医学会口腔装备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1999年四川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在四川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任教;曾在英国剑桥大学工程系医学图像研究室从事博士后研究;曾先后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和美国克利夫兰凯斯西储大学交流访问。 在教学方面,一直承担《数字图像处理》、《医学图像处理》的本科教学;《生物医学数学》、《医学成像原理》研究生教学。曾三次获得四川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奖,四川大学优秀教师,四川大学唐立新卓越教师奖,获得四川省第七届高等教育成果奖一等奖一项;在科研方面,主要在生物医学图像方向包括医学图像处理、分析以及医学影像鉴别诊断研究;在信号与信息处理分析方向包括网络参数可视化与质量评估、微弱小号的检测与评估;在工业无损检测方向包括射线探伤、超声探伤。发表论文50 余篇;“基于多普勒成像的二尖瓣偏心反流定量评价方法研究”获得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已经获得授权实用新型专利4项,发明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4项。 主要研究方向:生物医学图像分析、机器学习与模式识别。

查看详情

张军鹏

四川大学

张军鹏,第四军医大学(现空军军医大学)工学学士,电子科技大学-哈佛医学院联合培养博士,四川大学副研究员,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客座教授(2017.02-2019.02),中国认知科学学会社会认知科学分会理事,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肿瘤影像专委会AI组委员,四川省认知科学学会人工智能专委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2018年入选第十二批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成都市科技评估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学天元基金(重点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后勤保障部项目2项,省市级项目多项。承接企业横向项目多项,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发表国际核心期刊(SCI/EI)论文20多篇,国内权威核心期刊(电子学报,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等)10多篇,公示期专利6项。Frontiers专刊客座编辑,是computers in biology and medicine, Inverse Problems in Science & Engineering, physics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Plos one, IEEE transaction on Magnetics, Complexity, Cognitive neurodynamics等国际期刊审稿人;也担任生物医学工程学报,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陕西师范大学学报,上海交通大学学报英文版等国内核心期刊审稿人。近年来聚焦人工智能在临床医学上的应用研究和实践。

查看详情
共5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