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鲲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

主要从事新型高性能功能材料的可控制备、晶体结构与性能优化,如稀土基“零膨胀”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高性能极性材料的设计、自旋—电荷—晶格关联研究等。研究手段主要包括基于国内外同步辐射、中子衍射等先进大科学装置的原位衍射、PDF以及TEM等。

查看详情

李星国

北京大学

李星国,现为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新能源与纳米材料实验室主任;日本广岛大学客座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兼职教授、中南大学兼职教授、中华磁共振应用学院特聘教授;中国颗粒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粉末冶金学会理事(超细与纳米材料学术委员会主任)、机械工程学会粉末冶金分会副主任、力学学会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稀土学会理事;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顾问、北京华胜信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首席顾问;中国自然科学基金第13届和第14届专家组评审委员;无机化学学报、无机材料学报、过程工程学报、功能材料、中国稀土学报、应用化学学报、中国粉体技术、Soft Nanoscience Letters,Journal of Rare Earths, Nanoscale Reports等杂志编委。目前研究的方向为储氢与氢能、电池材料、等离子体合成、纳米材料、稀土功能材料。曾主持和参加过4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教育部、国防项目、其它部委和省基金等项目,企业合作项目多项。

查看详情

李卫

钢铁研究总院

李卫,男,1957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物理系磁学专业,稀土永磁材料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历任钢铁研究总院稀土永磁材料研究室主任、功能材料研究所副所长,期间赴瑞典金属研究所工作任客座研究员,现任钢铁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2013年当选亚太材料院院士,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卫院士长期从事稀土永磁新材料、工程化关键技术和应用基础理论的研究与创新,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形成了低温度系数、高磁能积、特殊取向磁体、新型铈磁体等5项核心技术创新成果。首次提出稀土永磁材料组织调控技术,在此基础上发明了双永磁主相永磁材料,使我国稀土资源中高丰度稀土得以被大量使用,促进了我国稀土资源的平衡利用。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国家发明三等奖和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在内的国家级奖励6项。先后获得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青年科技奖、首批“重点资助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和称号。第十届及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查看详情

李光辉

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

湖南益阳人。1996年毕业于原中南工业大学矿物工程系(现中南大学 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矿物加工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1999年、2002年分获矿物加工专业工学硕士、博士学位。现为中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副院长。先后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湖南省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等。 主要从事矿产资源高效利用领域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研究方向包括复杂铁矿短流程加工、铁矿造块与直接还原、大宗固废资源高效清洁利用、共伴生稀散金属提取、矿物功能材料加工、低品位铝硅资源加工等。承担并完成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技专项,以及国外、国内校企合作等项目5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1项,省部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主要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0余项;发表SCI、EI论文150余篇,以第一作者出版学术专著2部、参编学术专著1部,1部获评中国有色金属学会A类出版物;以副主编出版规划教材1部。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30余人,2人获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人获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人获冶金学会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学生获“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银奖、湖南省金奖等。

查看详情

李富友

研究领域

材料化学,无机化学

复旦大学化学系

李富友(FuYou Li) ,男,1973年生于浙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2000年4月至2002年3月在北京大学化学学院黄春辉院士研究组进行博士后研究,2002年留在北京大学任副教授,2003年6月调入复旦大学工作,2006年4月晋升为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

查看详情

邢献然

研究领域

冶金物理化学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物理化学系

1988年在安庆师范大学获学士学位,1994年3月在北京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留校任教之今,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2005年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2年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Chemical Communications期刊顾问编委、In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稀土学报》(中、英)等期刊编委。 一直从事固体化学教学研究工作,在固体新物质的合成、负热膨胀与物性、晶体结构与磁结构等取得系统性、创新性成果。作为大会主席主办国际固体/材料化学学术会议4次,国际及区域性国际会议上作大会报告和邀请报告40余次;主持系列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教育部创新团队等项目。 在固体新物质的合成、晶体结构、局域结构、磁结构,以及负热膨胀和新物性的关联等国际前沿领域做了系列工作。发展了固体化学合成新方法——“化学压力”法,基于无机合成的途径调控化学压力,制备常规条件下难以合成的功能固体。发现铁电负热膨胀,提出“铁电热致收缩”概念,开辟负热膨胀领域新方向。建立了固体局域结构调控物性的方法,成为国际上用全散射技术揭示固体的局域结构、化学成键和功能物性的主要研究小组之一。发表Science论文1篇、J. Am Chem Soc.论文15篇、Phys.Rev.Lett.论文5篇,期刊论文300余篇。目前是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负责人。

查看详情

韩树民

燕山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主要研究方向是新型能源材料化学,其特点是以新型能源及关键材料为背景和研究对象,采用化学方法和手段制备新型的性能优异的功能材料为目的,研究MH/Ni电池和其它高能电池及材料的制备方法、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揭示材料性能变化规律和机理,优化工业生产技术。

查看详情

董瀚

研究领域

金属材料

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男,1962年生人,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金属学会特殊钢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稀土行业协会稀土合金分会会长;中国内燃机学会新材料分会主任委员。 获国家发明专利38件,发表论文346篇(其中SCI收录200余篇),出版专著2部,出版专辑2期。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奖励十七项。多次主办钢铁材料方面的国际会议,多次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作大会、核心或邀请报告。

查看详情

王育华

研究领域

材料科学

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先进功能与环境材料研究所

藏族,1965年12月出生,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人,现任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兰州大学外事处处长、特殊功能材料与结构设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1992年7月在兰州大学材料科学系研究生毕业并留校工作。1997年10月,由国家公派赴日本东北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2001年3月,取得日本东北大学工学院材料化学工学博士学位。先后被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材料科学系聘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育华教授已发表SCI论文160余篇。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仪表材料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稀土学会稀土发光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物理学会发光分会第十届委员会委员,《Journal of Nanoscience Letters》和《Journal of Spectroscopy and Dynamics》编委。国家自然基金、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日本秋田大学、大阪大学、东北大学客座教授,日本筑波物质结构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主要从事真空紫外发光材料;多色长余辉发光材料;白光照明用LED荧光材料;可见光响应光催化材料;低维发光材料的制备及表征与极端条件下新材料的合成及表征等方面的研究。2008年获得教育部宝刚优秀教师奖,2008年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2009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0年获得中国侨界创新人才贡献奖。

查看详情

王静

研究领域

无机化学,材料科学

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理学博士,中山大学化学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双聘教授,化学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生物无机与合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环境与能源化学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人员,中英文期刊《中国化学快报》青年编委、《应用化学》编委、国际信息显示学会(SID)第一届北京分会专业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稀土学会发光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稀土学会玻璃陶瓷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硅酸盐学会特种玻璃分会理事、中国仪表功能材料学会理事、第四/五/六/七届全国掺杂纳米材料发光性质学术会议学术委员会委员、第八/九届全国稀土发光学术会议学术委员会委员、第十届“中国功能玻璃学术研讨会暨新型光电子材料国际论坛”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稀土行业协会副会长、广东省稀土技术标准委员会副秘书长、广东省光学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委员、广州市光学农业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山市半导体照明稀土新材料院士工作站副站长。先后被ACS nano、Adv. Funct. Mater.、Chem. Mater.、Chem. Comm.、ACS Appl. Mater. Inter.、 Adv. Opt. Mater.等国际国内重要学术刊物邀请担任审稿人;先后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大和面上项目、工信部稀土专项、广东省和广州市重大与重点科技计划项目等各类项目的咨询、评审、验收和科技成果鉴定专家;   1999-2004年间,在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稀土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师从苏锵院士,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04年以来,在中山大学化学学院先后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年,美国怀俄明大学物理与天文系访问学者。2015年,悉尼科技大学访问教授;多年来主要从事稀土光谱学、半导体(白光LED与激光LD)照明与显示、新能源与生物成像用量子点、微纳米稀土与过渡金属发光与光转换材料(荧光粉、纳米晶和玻璃/陶瓷)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2004年以来,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子课题、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课题、广东省应用型科技研发重大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团队项目、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以及广州市科技计划重点项目等纵向和企业技术研发等横向课题共20余项。   2002年以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先后在Chem. Mater.、Nanoscale、Nano Res.、ACS Appl. Mater. Interface.、J. Mater. Chem.、Opt. Lett.、Appl. Phys. Letter.等国际国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获授权美国发明专利1项、中国国家发明专利11项,申请并获受理国际PCT发明专利1项、中国国家发明专利8项;应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做邀请报告共16次;应邀参加国内学术会议做邀请报告共12次;获中山大学2010年卓越人才计划资助;“高性能稀土发光材料研制与应用”获2014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宽色域LED液晶背光源用高效稀土发光材料的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获2016广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查看详情
共12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