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张俊,南京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博士;2014年至今,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持国家级项目十余项,发表论文三十多篇,出版专著数本。 研究方向:稻田耕作与生态;水稻优质丰产栽培。

查看详情

谢瑞芝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谢瑞芝(1972年--),女,农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栽培与生理创新团队首席。主要研究方向是玉米生态生理及玉米高产高效栽培理论,并承担玉米生产技术推广、科技服务与科普等方面的工作。主持“十三"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在Field Crops Res.、Crop Scie.、Eur. J. Agr.、《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等国内外主流刊物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参与编著、出版了《北方春玉米田间种植手册》、《玉米规模生产》等十多本著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省、部级科技奖励八项。

查看详情

魏淑红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资源研究所

魏淑红,东北农业大学 植保 专科。工作经历:1985.07-1989.12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资源种质库1986.09-1989.07 东北农业大学植保专业学习1990.01-2011.04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研究所食用豆研究室副主任2011.05-2018.12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研究所食用豆研究室主任2019.01-至今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资源研究所 。取得成就:现任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外合作项目、农业部农业行业科研专项等多个项目。获国家级成果奖6项,省级、院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2项,参加编写论著8部,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3篇,获得新品种保护权1项。芸豆育种技术和方法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新品种选育数量和推广面积居国内芸豆研究领域首位,选育食用豆新品种30余个,其中,龙芸豆系列新品种种植面积占黑龙江芸豆种植面积80%以上,累计推广1000万亩以上,创造经济效益60多亿元,“芸豆种质资源评价及出口型新品种选育”2018年获得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为黑龙江省食用豆产业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同时为优化我省种植结构、发展绿色、特色农业做出了显著贡献。

查看详情

王强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资源研究所

王强,沈阳农业大学 作物学 博士。工作经历:2006.07-2013.01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研究所2013.03-2018.12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研究所 食用豆研究室副主任2019.01- 至今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资源研究所 主任取得成就:先后承担国家、国际合作及省级重点课题16项,其中主持课题4项,作为副主持课题4项,参加课题15项,参与审定推广“龙芸豆5号”等食用豆新品种16个,新品种保护品种1个,获得黑龙江省科学进步二等奖1项,黑龙江省农业科学技术奖2项,佳木斯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20篇。

查看详情

王金峰

东北农业大学

王金峰,毕业院校:东北农业大学 专业:农业机械化工程 最高学历:博士。工作经历:2010.9-2012.9 东北农业大学 讲师;2012.9-2017.9 东北农业大学 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17.9- 东北农业大学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取得成就: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类)一等奖(排名第2)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类)二等奖 (排名第2)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第八届青年科技奖 (排名第1)黑龙江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排名第4)

查看详情

佟立涛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佟立涛,2008.10-2012.03日本九州大学 生物机能科学 博士(国家公派留学);2006.09-2008.06中国农业大学 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 硕士;2002.09-2006.06中国农业大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 学士。工作经历: 2020.01-至今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所 研究员;2020.06-至今 农产品加工研究所青年联合会 主席;2018.07-2019.06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司特产处 借调;2016.12-2017.11新疆农科院农产品贮藏加工所 副所长(博士服务团援疆);2015.01-2019.12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所 副研究员;2012.10-2014.12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所 助研。取得成就:围绕大米绿色制粉和籼米粉高效加工系统开展了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提出了利用饱和吸水率下进行定量着水润米以降低米粒硬度,从而降低大米粉破损淀粉含量的大米粉粉质特性调控新理论。热风与过热蒸汽预处理增加米粒裂缝以提升磨粉效率的新方法。开发了可缩短发酵时间、降低杂菌污染的米粉发酵专用剂新产品。集成创新了包括早籼米、糯米在内的大米半干法绿色制粉关键技术与装备。该成果集成创新了绿色环保、提质增效的传统米制食品加工技术装备,为企业减少废水排放90%、制粉环节无废水、出品率提高5%以上、产品生产周期缩短4.5倍,综合生产成本节省30%以上。该技术成果在广西螺霸王食品、贵州茅贡米业、河南黄国粮业、湖南金健米业、湖南永州市华利工贸、湖南长沙翔祥食品等多家企业推广应用。中国粮油学会组织成果评价认为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2019年度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4)、2018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2)、中国粮油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2)等。第1及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6篇(累计IF:96.6,其中IF>7的2篇、IF>6的4篇)、EI论文5篇、中文核心7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制定行业标准1项(第2)。副主编著作1部,参编5部。

查看详情

宋振伟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宋振伟,博士,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栽培与耕作中心副主任,农业农村部作物生理生态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作物耕作与农田生态等方面研究,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课题、全球环境基金(GEF)、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等项目10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出版专著9部。近年来围绕作物耕作理论创新、技术研发与模式集成等,在合理耕层构建与农田地力提升、作物高产与资源高效的耕作调控途径及轮耕轮作模式集成等方面做出贡献。系统解析了作物增产增效的土壤障碍因素,阐明了土壤理化性状对作物生长与产量形成的影响,提出了作物高产高效的关键土壤指标阙值,构建了合理耕层指标评价体系。明确了耕层水肥供应与作物养分需求的协调机制,揭示了少免耕、秸秆还田、有机配肥、轮作倒茬对耕层碳氮、土壤水热、作物地上地下协调的调控效应及耕层障碍消减途径。集成了作物丰产增效的轮作轮耕关键技术,构建的促进地力提升的作物“一增二改三协调”技术模式获得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和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查看详情

孟宪欣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资源研究所

孟宪欣,东北农业大学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博士;2003.7-至今: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资源研究所,科室副主任;取得成就: 现任黑龙江省杂粮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先后承担国家、国际合作及省级重点课题24项,其中主持课题7项,参加课题17项;参与审定推广“龙芸豆6号”等食用豆新品种21个,获得“龙芸豆5号”新品种保护权1个,获得实用新型发明专利2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个,黑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个,省农业科学技术一等奖2个,省农垦总局科学技术进步奖1个;在国家、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主笔11篇,2篇SCI。

查看详情

李少昆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李少昆,1993.09-1996.07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系,博士;1987.09-1990.07 石河子农学院/西北农业大学,硕士;1980.09-1984.07 石河子农学院农学系,农学本科。工作经历:1998.10-至今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1996.08-1998.10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博士后流动站/新疆作物高产研究中心,主任,教授;1990.08-1993.08 石河子农学院农学系栽培教研室,副主任,讲师;1984.08-1987.08 石河子农科中心棉花研究所,助理农艺师。取得成就:一直在一线从事农业科研、教学和推广普及工作,发表SCI及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80余篇,出版专著16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其中第一完成人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12项,6项技术被遴选为全国主推技术,先后被评为全国首批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全国粮食生产先进科技工作者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7年荣膺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章。

查看详情

陈惠哲

中国水稻研究所

1993年7月本科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2007年和2013年先后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国水稻研究所工作,1999年任助理研究员,2008年任副研究员,2014年任研究员。主要从事水稻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研究,针对我国稻作技术转型需求,开展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创新,研发了水稻体形毯状秧苗机插、叠盘出苗育秧、生物降解秧盘机插、少免耕机插等技术多项;针对超级稻品种栽培技术不配套等问题,研明超级稻高产规律,研发高产栽培关键技术,为超级稻品种大面积推广提供技术支撑。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16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0多篇,SCI/EI收录6篇。参与编写著作20部,其中主编3部,副主编5部,获得20项发明专利和3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制订省部级农业标准5项。

查看详情
共4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