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

清华大学

①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硕士 ②工作经历:1992-1997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教师 1997-1999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讲师 1999-2010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讲师2011-至今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副教授

查看详情

李莉婷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长聘教授。1982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染织艺术设计专业,留校任教;2003年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纺织与制衣学系,获硕士学位。2014年获第六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主要从事纺织品、服装与服饰色彩方面的研究。在国内最早提出服装色彩“级别”的概念(九十年代中期),其观点对专业领域的服饰色彩研究、服装设计人员产生了重要影响,对社会消费者也提供了专业参照;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设计研究,提出“服装设计从色彩开始”的设计新方法,并在教学和设计活动中加以提倡。

查看详情

沈沉

东华大学

东华大学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上海市服饰学会 副秘书长; 中国流行色协会色彩教育委员会 副主任; 上海工艺美院非遗时尚文化研究中心 主任; 在设计方面,专注于服装面料与家访面料设计,每年近千件。设计作品参加国法国PV展、国家领导人国事访问文化先行“设计中国”相关国家展。每年发布两季海派时尚(面料)流行趋势、纺织品印花面料设计趋势及相关的纤维、生活方式趋势报告。 学术上以“道、理、法、术、势、器”为构架体系,建立中国时尚设计与产业的道义权、治理权、审美权、发展权的,具有中国智慧和方案的《政治时尚学》学说,倡导并践行中国传统文化时尚化、当代化。在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上海博物馆等专业协会、行业、博物馆、智库、学校、产业集群等机构每年专业报告、讲座近二十余场。

查看详情

宋建明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特聘全国色彩学首席科学传播专家; 中国流行色协会副会长; 国际色彩学会(AIC)环境色彩设计研究组(SG ECD)荣誉会员; 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设计智造大奖(DIA)组委会主席; 2022杭州亚运会组委会艺术设计总监; 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特聘公园城市色彩总规划师

查看详情

徐海松

浙江大学

① 毕业院校:浙江大学,专业:光学工程,最高学历:博士; ② 工作经历:1988年浙江大学光仪专业本科毕业,1993年获浙江大学光学工程博士学位,1993-1995年浙江大学工业自动控制博士后研究,1996-1999年浙江大学光电系教学科研工作,1999-2001年留学日本从事颜色视觉与图像信息博士后研究,2001-今浙江大学光电学院教学科研工作; ③ 取得成就:获得浙江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1项、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等。

查看详情

陈润生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陈润生,男(1941.6-),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佛山科技学院双聘院士,生物信息学家。现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非编码核酸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人类基因组组织会员,国际数据库组织生物大分子专业组委员,国际纯粹及应用物理学会生物信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1964 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物理系  1978 - 1980 吉林大学理论化学进修班学习  1985 - 1987 获洪堡奖学金在德国纽伦堡大学从事量子生物学研究  1994 - 2003 作为访问学者或访问教授先后在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加州洛杉矶大学、美国哈佛大学、日本大阪大学蛋白质研究所、台湾理论科学中心等从事合作研究  1989 - 至今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  2007.11 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4.07 当选欧亚科学院院士  现为国际人类基因组组织(HUGO)会员;国际数据库组织(CODATA)生物大分子专业组委员;国际纯粹及应用物理学会(IUPAP)生物信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编委。  陈润生院士是我国最早从事理论生物学、生物信息学以及非编码RNA研究的科研人员之一。三十多年来在生物信息学领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曾参加我国第一个完整基因组泉生热袍菌B4基因组序列的组装和基因标识,曾参加人类基因组1%和水稻基因组工作草图的研究。构建了收录非编码RNA及其基因的数据库NONCODE,以及收录非编码RNA与其它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数据库NPInter,这两个数据库也已成为了国际在非编码RNA领域非常有影响力的数据库。共发表SCI学术论文300余篇,自1996年以来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共作大会报告及分组会报告二十余次。由于其在基因组信息学领域的早期工作,1996年9月29日至10月3日在日本筑波召开的第十五届国际科学技术数据委员会(CODATA)大会上应邀作“Kotani Memorial Lecture”,同时获得“小谷正雄”奖(“Kotani Prize”,生物领域)。2008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2年获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2013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查看详情
共1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