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明

江南大学

刘立明,男,1976年3月,汉族,安徽宿松人,中共党员。江南大学至善学院常务副院长、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2003和2006年毕业于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获发酵工程硕士和博士学位。2006年6月-2007年5月为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讲师;2007年6月-2010年7月为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副教授;2009年3月于瑞典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0年7月至今,为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主要从事微生物制造工程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是通过解析生物加工过程中生物体(微生物/酶)的生理特性和调控机制,发展强化生产性能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以创建新一代工业菌株和性能先进的酶制剂,提升生物制造过程的效能,实现生物技术产品的低成本制造。先后负责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江苏省前沿引领技术基础研究等国家或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在Chemical Reviews, Nature Catalysis, Nature Communications, ACS Catalysis, Metabolic Engineering, 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微生物学报, 生物工程学报等国内外生物工程类主流学术期刊上以第一或责任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SCI论文12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60余项,申请或公开发明专利20余项;出版科技著作3部;研究成果近5年来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5项科技奖励;是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中组部首批青年拔尖人才人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

查看详情

李树波

广西大学

李树波,男,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10年硕士毕业,2014年博士毕业。博士毕业后在广西大学工作至今,长期从事食品科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基金项目、省级重点研发等科研项目10余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入选广西首批“青年八桂学者”。主要从事广西特色生物资源的高值化和高质化应用研究以及广西特色微生物的挖掘、发酵及其代谢调控等研究工作。主讲《食品安全学》、《食品营养学》、《现代食品微生物技术》等课程,获省级教学成果奖励1项。指导本科生、研究生,多人次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立项、国家奖学金、研究生学业一等奖学金、优秀研究生和优秀毕业生称号等奖励与荣誉。

查看详情

刘惠玉

北京化工大学

刘惠玉,女,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和牛顿高级学者基金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家函评专家,科技部“重点专项”会评专家。2007年7月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TIPC)并留所工作,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作访问学者,2015年11月起任北京化工大学(BUCT)教授。研究领域为纳米生物医用材料。在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ACS Nano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97篇,总引用8500余次,ESI高被引论文11篇,H指数43,授权发明专利12项。担任Wiley旗下Exploration期刊副主编,Materials & Design编委,Mater. Express编委、《无机化学学报》青年编委。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纳米生物技术分会常务委员。曾获北京市医学科技奖二等奖(排名2),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北京市科技新星等荣誉称号。于2019、2020年连续入选Elsevier&Stanford公布的“标准化引文指标全科作者数据库”全球10万全科科学家年度影响力名单。

查看详情

吕永琴

北京化工大学

吕永琴,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担任北京市生物加工过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方向:(1)仿生抗体工程;(2)光/电驱动生物催化。相关研究成果发表SCI收录论文6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二十余项。获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青年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石油化工联合会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等奖项。先后主持了多项国家、省部级及企业合作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国际合作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

查看详情

李正军

北京化工大学

李正军,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10年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进入北京化工大学工作至今,长期从事代谢工程与合成生物学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SCI论文40余篇,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2项。主讲《微生物学》、《合成生物学》等课程,是生物工程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责任教授,学校一流本科课程和优秀本科育人团队带头人,参与省部级教改项目2项。指导本科生获得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一等奖1项,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iGEM)金奖1项、银奖1项。

查看详情

袁家政

北京开放大学

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开放大学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智能教育研究院院长,北京市长城学者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语言智能专委会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人工智能相关的视觉计算与视频处理、智慧医疗、智慧旅游、智能教育、智能辅助教育机器人、数字文化和智慧旅游等。曾任北京开放大学科研处长、北京市海淀区科学技术委会副主任(挂职)、北京联合大学信息学院副院长、民革北京市教文卫委员、海淀区第九届政协委员、公安部和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以及国家科技重大计划(重点研发计划)评审专家、国家和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北京市科委农业信息化重大项目顾问专家。 获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近5年主持或作为骨干参加多个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3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863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2项、北京市文化科技创新工程项目1项、北京市创新团队4项,累计经费4000万元。在OE、Nerocomputing、电子学报、计算机研究与发展等国内外刊物累计发表各类研究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20余篇;拥有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或软件著作权70余项。

查看详情

马润林

研究领域

动物学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马润林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研究组长、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恢复高考首届全国统考大学生,先后获石河子大学学士学位,明尼苏达大学硕士学位,堪萨斯州立大学博士学位;1991-96任伊利诺伊大学(UIUC)博士后研究员,97年起任UIUC助理教授。先后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马润林教授的研究专长为分子免疫遗传学,在免疫基因组MHC功能结构与进化、HPV等病毒导致癌症的分子机理,肺发育与疾病等前沿领域做出了创新性贡献;多年来主持承担科技部、卫建委、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多项科研项目,先后在《Science》等权威主流专业期刊发表70余篇英文SCI研究论文。兼任新西兰梅西大学荣誉教授以及多个国际英文专业期刊特约审稿人。

查看详情

陈河兵

军事医学研究院

陈河兵,军事医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北京市科技新星。主要研究染色质的结构和功能,运用深度学习等方法开发三维基因组计算方法并加以应用。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委科技委项目等多项课题,在Nucleic Acid Research、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Bioinformatics、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等专业期刊发表研究论文二十余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4项。兼任《Quantitative Biology》期刊特邀编辑、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生物信息学与人工生命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健康与生物信息专业委员会委员。

查看详情

杨春虹

研究领域

植物生理学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光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青岛研究院海洋生物技术实验室主任,研究员。于1982年获得兰州大学生物系学士(植物生理专业),1989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作物生理生态专业),1994年德国美因茨大学博士学位(生物生化专业),2009至2017年担任国际学术刊物J.Plant Physiol.的主编,现在是该刊物指导委员会成员。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膜与细胞生物物理分会,亚洲植物脂代谢学术委员会的理事,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光生物物理专业委员会的副主任。主要研究兴趣:光生物学、光学农业,海洋生物技术、色素的利用、捕光色素蛋白复合体结构与功能关系及其仿生学、新型生物纳米材料等等。 在国内建立了光合作用仿生模拟研究团队(参加者有:植物所、化学所、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和国家纳米科学研究中心),并担任此研究方向的带头人,先后承担并圆满完成了五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太阳能利用、开发新型能源直接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2010年,参加科技部超级973“人工叶片”的光合作用仿生模拟方面的研究,担任太阳能利用和新型能源研究方面的项目带头人。2019年在青岛建立了海洋生物技术实验室,并担任实验室主任。从事海洋生物蛋白、脂肪、色素的健康事业中的利用。

查看详情

朱延文

北京同创正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020年3月-创办北京同创正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任总经理,研制生产生物学试剂和消耗品,包括外泌体提取等方向 2016年10月-2018年6月,上海源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市场总监 2013年1月-2016年9月,上海双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2009年4月-2012年12月,上海禾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2006年3月-2009年3月,赛默飞世尔(上海)科技有限公司,生命科学部,商务经理 2004年6月-2006年2月,美国量子设计有限公司北京代表处,生物学部,销售经理 2000年12月-2004年5月,美国生命技术公司北京代表处,市场部经理 1998年10月-2000年11月,美国海克隆公司北京代表处,市场部经理 1994年6月-1998年9月,北京东方科技公司,试剂部经理 1991年9月-1994年5月,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生物化学专业研究生在读,获理学硕士学位 1988年9月-1991年6月,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化学教师 1984年9月-1988年6月,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学生,获理学学士学位 1981年9月-1984年6月,大连市第八中学学生,获高中毕业证书

查看详情
共15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