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试点城市(园区)> 新闻详情
点赞

再造一个新广州 黄埔“湾”道超车

发布时间: 2024-04-19 15:00:03

19
63

近期,“东部中心”成为城中热议话题。广州向东,可以有什么想象?

今年年初公布的《广州面向2049的城市发展战略》(下称《广州2049》)提出了“两洋南拓、两江东进、老城提质、极点示范”的空间发展方针,明确广州“三核”:老城区“历史文化核”、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南沙“未来发展核”。

这是广州城市发展战略层面的一次“空间地图”的更新,预示着新的施政空间思路由此落子。

《广州2049》以“湾区—流域”更广阔的视野,拥“珠江—东江”强化新“东进”战略,是实现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功能提升的新举措。

从历史角度来看,向东,是广州城市诞生与发展的脉络。蜿蜒穿城的珠江,见证了广州一路向东、奔赴山海的激荡与城脉延绵、文脉深厚、商脉兴盛的大城格局。

于今天而言,向东,是广州谋划构建“二次创业”再出发的主阵地,更是城市能级跃升的主引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这其中,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占据东部中心的“半壁江山”,扮演了“湾”道超车的重要角色。

东部中心,面向世界,阔步而来。广州有空间也有能力打好这张牌,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的能级跃升。

文 刘珊 张英 图 受访单位提供

历史进程:广州向东发展步伐不停

沿珠江向东发展,一直是广州城市空间发展的核心脉络之一。

1000多年前,海丝绵延,悠悠客来,广州这座千年商都沿着珠江扬帆“海丝之路”。历史上,黄埔属番禺县管辖,隋代时今穗东街道的庙头村(古斗村)一带已发展为人口密集的海港城镇——南海镇,唐代时南海镇更名为扶胥镇,愈加繁荣,形成了以扶胥港为起点,连接广州与东南亚、印度、古波斯的海上交通线,扶胥港成为广州外港。

隋开皇十四年(594年),人们在南海镇建立南海神庙,从此南海神庙成为广州扶胥港的标志。

明代中期,由于珠江三角洲的持续发育,扶胥港区泥沙淤积,大型商船难以靠岸,广州外港逐渐从扶胥港转移到珠江上游的黄埔洲和琵琶洲一带水域。

100多年前,为适应出口加工商业与商品性农业的发展,孙中山在今黄埔港附近规划“南方大港”,长堤、大沙头改造、东山模范小区、近代中轴线等见证了广州向东入海的城市牵引。

40多年前,改革开放巨幕拉开,1984年的《国务院关于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明确了“旧城—天河—黄埔”三个组团建设的规划思路,确定了城市沿珠江向东推进的总体思路。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1984)、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1988)、广州科学城(1998)相继成立,因改革而生、因开放而兴,奠定了东部地区发展的坚实基础。

2000年、2009年的两版战略规划均将“东进”作为拉开城市发展框架的重要空间战略之一。珠江两岸在“东进”战略的引领下每一步都烙刻着“东进”印记:九运会、亚运会推动城市中心向东移动,珠江新城、新城市中轴线等城市新空间依次完成建设;当时的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带动了产业重心进一步往东迁移,各类企业蓬勃发展;近年来,随着金融城、琶洲、鱼珠三大核心发展板块的发展,广州滨水而立、向海而生的世界城市风范更具魅力。

2000年,广州首次提出“东进”战略,广氮地段、广州科学城、天河软件园等东部组团逐步孕育出广州产业核心集聚地。随着“东进”战略深入,东部地区产业发展助力广州经济总量排名和区域税收收入显著提升。

2024年,《广州2049》提出“两江东进”战略,广州城从黄埔往东继续挺进增城,并承担起驱动穗莞惠合作的时代使命。

广东省城规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表示:“‘东进’一直是广州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在历史上,广州对外开放的第一站就是从东部的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始,作为广州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重要的产业转型空间,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顺利衔接到了萝岗、广州科学城、中新广州知识城等地。”

但未来,广州东部还将进行四个跨越,由广州开发区、黄埔区为主导,联动增城区、南沙区,实现从“大广州”向“强广州”的跃升。

转型升级:从产业园区到东部中心

二十余载,产业园区蓬勃发展,东部中心日新月异。

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发展重心为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是2000年以来广州“东进”战略的前沿地。如今,这里发展成为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最密集的区域,集聚了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广州科学城等多个发展平台,形成了以增芯、超视堺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新型显示、半导体、生命健康”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成为广州经济增长极和广深港澳科创走廊的重要极点。

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已成公认的广州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实体经济主战场、科技创新主阵地和区域经济增长极。其用30余年的时间,以占广州6.5%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市40%的工业产值、15%的GDP和17%的税收收入,总市值超过1.2万亿元,工业实力位列“全国工业百强区”第二,获赞为“企业和人才离成功最近的地方”“中国企业家幸福感最强区”。

截至2024年4月,该区境内外上市公司累计达到84家,位居全国经开区之首,其中生物医药、集成电路、计算机等产业的上市公司数量居前,体现了制造大区和创新强区的底蕴。同时该区还有大量以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和“独角兽”企业为代表的“腰部企业”和“新势力”,成为“黄埔产业军团”持续高歌猛进的最强支撑。

广州开发区、黄埔区的成功,在于挖掘产业内生增长力,打响新兴产业集群品牌,成就工业“顶梁柱”。其不断推动制造业的升维,通过打造内功,推动内源性产业加速集聚、内源性科技企业加速成长,同时强化金融赋能,借力资本市场,形成了企业从初创孵化到上市腾飞的良性生态圈,打响了汽车、电子、医药生物、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品牌。

早在“十四五”规划开篇的2021年,该区就大力实施万亿制造、万亿国资、万亿固投、万亿商品“四个万亿”计划,目标在于冲刺“中国工业最强区”;对标国内外优秀产业园区,其在推动产业升级、培育产业链龙头知名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创新要素集聚等方面发力,成为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今年显得格外关键。2月20日,广州在黄埔区广州颠覆性技术创新产业园举行2024年一季度重大项目开工活动。值得一提的是,活动现场同时发布了全国首个全面支持颠覆性项目的政策——《广州开发区广州市黄埔区广州高新区支持颠覆性技术创新若干措施》(下称“颠覆性10条”)。

广州开发区民营经济和企业服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政策覆盖“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集群化”全周期关键环节,从项目落地、培育壮大、联动协同、资源赋能等多个维度给予了全方位的扶持。

“在我的体会里,科技创新最难的问题是如何把科学技术应用到具体行业中,真正解决行业的问题。”广州超维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首席科学家王爱民表示,广州开发区、黄埔区是一片能够孕育高技术企业成长的沃土,“颠覆性10条”的出台,将拉动相关产业链上下游做好产品牵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而根据《广州2049》,东部中心将在产业园区的单一生产功能基础上,营造产城融合的生产生活新空间,实现“现代活力核”功能提升。东部中心将发挥黄埔、增城产业基础扎实和空间广阔的优势,延续广州城市沿江生长势能与空间基因,促进广州科学城、中新广州知识城和增城开发区产业创新联动。面向深莞惠辐射区域,挺起城市发展的产业创新脊梁,聚焦门户枢纽、产业集聚、智慧宜居三大功能,持续低成本供给生产生活空间,高品质配备教育医疗设施,引聚人才落户、优化人口结构,完善公共服务配套、绿美生态空间,高水平规划建设现代活力核。

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表示,作为广州“现代活力核”的承载地,东部中心产业发展以新质生产力为主,比如《广州东部中心总体规划》提出的“芯显车药”,专注于发展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等主导产业。彭澎认为:“立足产业布局的长远规划,除了要观察产业链、产业集群发展,尤其是链主企业的作用,也要观察市场发展,形成较强的市占率。”

老城焕新:从老广州到新广州

“两江东进”,老广州熠熠生辉,新广州未来已至。

“老广州”以主城区为载体,以“老城提质”进一步提升空间品质与文化活力,引导非核心功能疏解与更新焕新。

近年来,黄埔区的城市发展日新月异,老城区的存量社区空间已逐渐无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此背景下,由广州市规划院主导设计的广州市第三少年宫,像一把打开城市新章的钥匙,改善了社区城市风貌,已成为黄埔区城市文化的新地标。

“这个项目最大的亮点就是把传统建筑智慧与现代设计理念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据该项目的总设计师胡展鸿介绍,第三少年宫借鉴岭南传统地域建筑智慧,并将绿色建筑理念贯彻到全设计过程中,通过建筑通风模拟与能耗模拟,设计出一套类似人体表皮一样可以“呼吸”的建筑系统,从而适应亚热带湿热气候环境。

“它还是广州为数不多在公共空间不用开空调的现代建筑。”胡展鸿表示,广州市第三少年宫的建筑设计充分考虑了通风、遮阳、隔热的需求,在保证人体舒适的前提下,公共区域全年实现自然采光通风、不开空调,年均节省电量高达200万度,通过降低能耗,每年可减少26%维护成本。此外,该项目在建筑设计中融入大量儿童游戏元素,让建筑变得“好玩”起来,墙面、地面、天花等每一个角落都能成为孩子们的“玩伴”。

夜幕降临,室内灯光透过“彩虹流动表皮”渗透到城市肌理,如同施展了魔法的银河,发出梦幻般的星光。目前,广州市第三少年宫作为城市文化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远不止于教育和培训青少年。它更是一个多功能、综合性的公共空间,承载着城市公共活动的重任,成为周边居民社交互动的平台以及“城市客厅”般的存在,通过立体的庭院花园、采光中庭、空中连廊等开放互动空间承载当地居民的多彩生活。

老城区新活力,“活”是结果,也是方法手段,广州市第三少年宫只是其中一个案例。

“老广州”要平衡好历史文脉传承和经济活力,以传统城市中轴线、新城市中轴线为重点承载区,着力提升世界城市核心功能与国际化服务水平,建设充分彰显经典魅力和时代活力的中央活力区。

“新广州”则将以广州东部中心为核心,坐拥东江建设中央创新区,打造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实现“新广州”激发新活力。

2020年起,黄埔区把旧村改造作为实现老城区新活力、建设幸福黄埔、完善基层治理体系的重要抓手,对黄埔港、广州科学城、中新广州知识城三大核心片区、17个街镇重点旧村改造项目分布及推进情况进行全面摸查、深度梳理,出台《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决胜三年完成旧村拆迁攻坚任务工作方案(2020—2022)》及《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决胜三年完成旧村拆迁攻坚任务作战蓝图(2020—2022)》,高标准谋划旧村改造计划。

作为广东省“三旧”改造改革创新试点,黄埔区的创新也不断更新,而国企在其中担当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在参与或主导项目的数量上,还是在加速融资方面,以及在“先行先试”为改革破题方面,黄埔区属国企肩挑重担,成为城市更新实施主体、城市建设主力军、政策落地先行者。

科学城集团就是该区城市更新的深度参与者。目前,科学城集团已取得了刘村、文冲东、水西村、金坑邓屋、枫下村等5个旧改项目实施方案的正式批复,占2023年区内城中村改造项目获批方案的41%;旧改项目新开工186.09万平方米,占2023年全区城市更新项目新开工面积的46.2%。

这里既不乏体量堪称“航母级”的项目,也有问题极其复杂的“硬骨头”。

最新获得批复的枫下村旧改就是备受关注的“巨无霸”项目,其旧改规模位列该区68个旧改项目中的第4位,位于中新广州知识城北起步区的核心地带,规划计容总建筑面积383.65万平方米,规划人口数超7万人。

让项目能有大进展的关键,是国企能否灵活用好、用足区内的创新政策,解决签约难、复建难、批复难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枫下村旧改项目应用了“信任筹建”“异地纳入留用地指标”“容缺审批”等政策,推动项目尽快进入建设“时间表”,下一步将重点推进用地报批及复建安置房建设,早日实现村民回迁梦,也为黄埔区打造宜业宜居宜游的产城融合模式助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当然,东部中心是广州“一带一轴(珠江高质量发展带与活力创新轴)”的交汇点,也是粤港澳大湾区100公里“黄金内湾”的北顶点,其特殊的区位优势和“现代活力核”的全新定位,决定了“新广州”的发展并非只是黄埔一区之事,而更应将视野扩大至大湾区全局高度来考量。

有专家据此表示,广州要以东部中心为突破点,立足国家所需、湾区所向、广州所能,促进珠江口东岸地区产业实力和创新活力的协同并进,共同构建凝聚企业家精神和立于时代潮头的创新热土。以东部中心为核心的“新广州”,将成为世界级新城标杆与高精尖产业高质量发展典范,成为肩负时代使命和大湾区发展重责的关键地区。

观 点

面向未来深挖新质生产力

当下,新质生产力已是各领域最“出圈”的热词之一。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如何在东部,从产业集聚到功能提升层面,进一步汇聚新质生产力?据相关媒体披露的信息,有业界专家建议如下:

一是打造技术创新策源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依托广州东部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广州颠覆性技术创新产业园;推进科技转化平台建设,沿黄埔海丝城科技长滩布局面向未来的新经济形态,依托航空轮胎大科学中心建设区域共享的大科学装置集聚区。

二是聚焦工业大区、重点平台。空间上形成“双城、三片、多组团”的产业布局,形成270平方公里的连片大产业、大平台。聚焦“芯显车药”,壮大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与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先进制造业规模化、连片化发展,加速成形起势。

三是引导规模化制造业用地集聚。用好增量空间和存量低效用地,为重点项目保驾护航。推进市自主实施,市委托区、市区合作以及区级产业用地储备,通过提前用地储备,推动重点地区成片产业空间供给,支撑落实全市战略方向和产业空间格局。

四是跨界融合,合作共赢。借鉴全球城市以关键节点地区带动全域发展的经验,可自西向东依次谋划四大穗莞惠合作新平台,带动广州“东进”战略向区域“东进”更稳更实:以黄埔海丝城为依托构建黄埔中央创新区,发挥科技创新与综合服务双优势,面向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优势领域打造世界级创新城区;推动广州开发区西区和麻涌地区联动,重点采取更新转型、岸线腾退等策略,面向未来科技产业变革与重点需求储备战略资源,展现世界一流。

来源:湾区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