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试点城市(园区)> 新闻详情
点赞

海宁“硅谷”的进击之路

发布时间: 2024-04-15 09:06:36

17
7

 定居海宁,专注教书、做科研、带团队,这是植物生物化学和基因组学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浙大教授James Whelan的生活;

  以海宁为总部,全国各地飞,全力攻项目,这是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特聘专家、中科睿极首席科学家张智勇的行程;

  经常海宁、杭州来回跑,带着团队做项目,这是浙大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高端人才,浙大海宁生物电子国际研究中心主任骆季奎的足迹;

  每月必到海宁,为研究院研发提供指导,为企业疏导技术难点,这是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半导体所海宁研究院院长陈弘达的日常;

  ……

  要问嘉兴哪里能经常邂逅科创“大咖”、科创人士,海宁“硅谷”——鹃湖国际科技城绝对是首选!鹃湖国际科技城位于海宁城东,区域内有风景秀丽的鹃湖,在23.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短短5年就集聚了国家、省市级创新创业平台30个,科创企业175家,高层次人才172人,本科以上人才1500余人,其中硕博比例达40%,还有来自全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浙大师生近4000名。

  时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也是最客观的见证者。十年建设、七年建校、三轮合作,海宁与浙大携手奋进,既成就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一段校地合作佳话,也筑起了一片人才涌动的地方科创新高地。

  打破空间界限

  一次东成西就的探索

  从一片平地到世界创新高地,众所周知,硅谷的兴起,与高校密不可分。

  百年前,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将闲置土地租给初创公司,在这片土地上,写字楼、研究所等不断兴起,世界上首个以学校为主的工业区诞生了。而政府、大学、企业的紧密合作、相互促进,又加速了硅谷的发展。

  有研究专门指出,硅谷的崛起正是以一流大学、一流科研人员与初创企业为核心主体,以自由开放、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文化为基础,构建了一套各主体紧密合作、相互促进的产学研用生态系统。

  如今,类似的产学研用生态系统也在海宁加速构建。十年前,浙大把视野聚焦海宁,七年前,浙大海宁国际校区校门对世界学子敞开。墙内开花墙外香,一场场高校与地方的精诚合作随即紧密展开。

  在一张白纸上勾画科创蓝图,并不容易。“根据海宁产业发展实际,依托浙大海宁国际校区的教学科研资源,当时,鹃湖国际科技城建设的方向很明确,要立足电子信息、生命健康、科技服务三大块,建设高端平台载体,积极引入优质科创项目、一流科技人才,形成校地联动发展的良好态势。”回溯过往,海宁国际合作教育发展办副主任姚震宇不无感慨。

  浙大海宁国际校区建立伊始,鹃湖国际科技城建设也刚起步。借力名校资源引项目,路子广了、底气足了,但引来的项目放哪里培育发展成了一个大问题。2018年,海宁创新发展思路,把位于市区西北的海宁市科技创业中心划归鹃湖国际科技城,开启了项目“飞地”发展的新路子,人才和项目引育步伐加快。

  “我们中心2016年就评上了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有服务初创型企业的丰富经验。”海宁市科技创业中心主任毛培说,这些年,他们主要引入培育的都是一些产品技术先进但启动资金缺乏和配套功能不够的科创企业。目前,中心已经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大健康等为基础的产业结构,至2023年底,累计培育新三板上市企业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3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21家、规(限)上企业24家,海宁市级以上研发中心达到23个。

  一线服务企业多年,毛培见过不少企业的“黯然离场”,也见证了诸多企业喜人的升级时刻,“科创企业需要自身钻研,也要懂市场,更离不开及时扶一把”。毛培说,从中心“毕业”的企业,目前已有16家在海宁购地或购房发展。

  当初,浙江信测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夏震宇是从上海带着项目来到海宁市科技创业中心的,从6个人的团队起步发展壮大,今年10月就要搬到浙大海宁国际校区隔壁的电子信息创新园。170多名员工,近6000平方米的厂区面积,破亿的发展新目标,让夏震宇浑身上下充满了干劲,“前几年,我们就借浙大海宁国际校区的力量建了一个实验室,接下来会有更多深入的合作。今年员工聊得最多的话题也是这次‘搬家’,大家都把在大学旁、鹃湖边工作当作一件荣耀的事。”

  这份期待是必然的。作为中小科创企业发展的加速器,在浙大海宁国际校区的北侧和东侧,多个高端科创园区已经显山露水。

  走进鹃湖科技创新园的浙大海宁生物电子国际研究中心,不时有企业人士过来对接。“除了做好自身项目研究,实验室仪器共享、科研团队资源提供、创业孵化助力,都是我们对外可提供的科技服务。”姜建飞是该中心一名常驻研发人员。在中心主任骆季奎的带领下,浙大还有20多位硕博研究生组成了研发团队常驻海宁。他们也常跟随骆季奎参加国内外高端学术论坛,成为一张行走的潮城“金名片”,不断提升着海宁的科创知名度。

来源:嘉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