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试点城市(园区)> 新闻详情
点赞

可以,这很徐州

发布时间: 2024-04-09 09:45:30

18
20

       春天的脚步,总是格外明快。麦苗已挺起日渐茁壮的腰身;机器轰鸣跳动产业发展强劲脉搏;游人如织穿行街头巷尾......放眼彭城大地,春风浩荡,满目生机。

       4月6日,全市2023年度高质量发展总结暨2024年工作推进会将召开。锚定高质量发展主题,千万徐州人正在用自强不息的奋斗和日新月异的创造,描绘着徐州未来的模样。

理念引领 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关键一年,新的发展阶段、新的使命任务和新的发展环境,对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提出了更高、更为紧迫的要求。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看动力,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看活力,产业升级步稳蹄疾;看潜力,创新链与产业链加快融合……经济承压下,创新引擎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持续加力。

       飞鸟翔集,绘就徐州生态和美画卷;口袋公园,让城市融入自然;“无废城市”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低碳转型,不断见证徐州的生态之变。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更多更深远的变化,正在到来。

       目光长远,方能行稳致远。不忘本来,才能走向未来。

       新征程上,徐州将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一步步把中国式现代化徐州新实践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创新引擎 产业体系向新向强

         如期迈进万亿之城,必须把重抓工业、做强产业作为强劲引擎。

       2022年,徐州对全市产业发展进行全面梳理,提出了培育“343”创新产业集群。突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个重点,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使徐州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如今,“343”创新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市委市政府实施“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战略的重要抓手,长成大树、连成森林、形成生态。

       工程机械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安全应急集群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绿色低碳能源、高端纺织、集成电路与ICT、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等集群快速增长,我市“343”创新产业集群对工业经济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最新公布的先进制造业百强市,徐州排名第22位,比上一年上升1位,显示出“343”创新产业集群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韧性越来越强。

       向新、向智、向未来。新的一年,“343”创新产业集群企业以科技创新引领,不断强化在价值链中的技术优势和产业优势,全面拥抱数字经济,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机遇,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为主攻方向,以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为基础保障,坚决扛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使命担当,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项目为王 挺起发展“硬脊梁”

       开阔的高洁净车间里,数字化生产设备光影闪烁,AGV机器人成群结队、来回穿梭……位于徐州高新区的卓曜高效光伏电池项目现场,率先投入使用的12万平方米主厂房是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TOPCon光伏电池生产车间,仅AGV智能机器人就有400多台。该项目总投资80亿元,一期投资约42亿元,可年产TOPCon高效光伏电池12GW到15GW,预计2024年可实现产值50亿元。

       重点项目是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的“硬支撑”“强引擎”“动力源”。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千方百计加快项目建设,全力以赴扩大有效投资,紧抓快干、真抓实干,持续掀起项目建设和招引热潮。

       一季度,全市已落地50亿元以上项目3个,10至50亿元项目13个,外资项目10个。至2月底,14个计划新开工省级重大产业项目开工8个,开工率57%,147个计划新开工市级重大产业项目已开工106个,开工率50%。

       以大项目挺起发展“硬脊梁”。今年,我市还将推进实施22个省级重大产业项目,推进实施221个市级重大产业项目。

       当前我市各地正积极抢抓施工“黄金期”,全力推动项目快建设、快投产、快达效,并持续加快招商步伐,全力招引一批产业关联度高、集群效应好、示范带动性强的大项目好项目。

头马争先 区域协同万马奔腾

       3月11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批准《关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其中,制定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规划纲将被写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融合发展的政策举措”,这是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一笔,更意味着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即将迈出新的步伐。

回眸,头马争先,万马奔腾。

       锚定“打造省际协同合作示范样板”目标,在徐州牵头下,淮海经济区在交通、产业、生态、民生等领域深入务实合作,结出累累硕果!

       区域综合交通网络更加完善。徐宿淮盐铁路、徐连高铁通车运行,徐州至淮北、徐州至宿州2条跨省际快速路建成通车,开通淮海经济区毗邻城市公交11条、日开行班线246班,“1小时通勤圈”初步形成。

       创新驱动产业合作不断壮大。产业链、供应链纵深协作,深入园区共建、构建一体化要素市场。徐州科创圈纳入省“三大科创圈”,中国矿业大学牵头成立淮海经济区创新创业联盟。

       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取得新突破。加强大气污染、水污染联防联控,协同推进大运河、微山湖、骆马湖水环境治理,跨界区域联合执法互查形成常态化。

       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再上新台阶。160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住房、医疗等领域78项实现“同城共享”,建立健全各地医保业务联动工作机制,“淮海十城”实现住房公积金互认互贷,数据共享。

        展望,“新”字起笔,合作共进。

        作为全省“1+3”重点功能区的独立板块,徐州正围绕贯彻“积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不断提升发展的辐射带动力”的重大要求,高站位大格局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锚定“三中心一枢纽一高地”发展定位,以“头马”之姿,迈步奋蹄,引领带动淮海经济区下好区域协同“一盘棋”,奔跑在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上。

 

来源:徐州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