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试点城市(园区)> 新闻详情
点赞

铁西那些路:(三)中国制造之都

发布时间: 2024-04-01 09:29:05

20
1116

图片

沈阳出版社 张瑞/著 作为沈阳的工业重地,铁西区许多工厂成立了工人纠察队,工人们夜以继日在厂区、车间巡逻,保护工厂的每一台机器、每一颗螺丝钉。一波“以厂为家”的热潮在复工后掀起。铁西区的工人们把铺盖卷搬到工厂,吃住都在工厂,不分白天黑夜“连轴转”。

沈阳解放后,铁西成了解放战争的物资供给基地,大量工业制造成品从车间直接调拨到关内和江南地区,承担起为前线“供氧输血”的任务,为加速全国解放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1949年10月31日,开国大典之后仅一个月,沈阳实验工厂(沈阳重型机器厂前身)就炼出了第一炉钢水。

1951年5月1日,由沈阳第一机床厂铸造的第一枚金属国徽,悬挂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络绎不绝的工人开始涌向铁西,他们来自东北、山东、安徽等地。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铁西区作为后方基地,又加足马力满足前方志愿军军需,国家需要什么,铁西区就生产什么。沈阳重型机器厂仅用19天就完成了10万把军镐的制造任务。沈阳桥梁厂、拖拉机厂、鼓风机厂、饼干厂、东北制药厂等大小工厂夜以继日为前线部队生产并提供了炮鞍、飞机副油箱、炮车、军镐、炒米机、军用饼干和大批药品,有力地支持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一大批青年工人踊跃报名参加志愿军,奔赴抗美援朝前线。

1952年7月24日,东北机械二厂(沈阳重型机器厂前身)生产出中国第一台水轮大转子。同年8月21日,东北机械一厂更名为沈阳第一机床厂,成为中国生产普通车床的骨干企业。1953年5月该厂被列为国家“一五”期间156项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投资6113万元,成为全国第一座现代化工作母机制造厂。经过三年多的恢复建设,铁西区奠定了工业发展基础。

1953年至1957年,国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工业化从此开始建立起来,形成了以沈阳为中心的东北工业体系,铁西区更是被称作中国制造之都,拥有30多万产业工人大军,工厂一家挨着一家。

1956年4月30日至5月10日,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有4703人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其中铁西区就有46人被授予该称号。“一五”和“二五”期间,国家把铁西区列为重点改造工业区,并将六分之一的财力倾注于铁西。那个年代,铁西区到处是脚手架,宛如一个沸腾的大工地。

来源:《沈阳晚报》2024年3月30日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