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试点城市(园区)> 新闻详情
点赞

“四新”交织:新定位,新气质,新底色,新成色 绘就保定美好未来

发布时间: 2024-03-28 10:19:14

24
108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还形象比喻:“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为了擘画好这一宏伟蓝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京津冀地区考察调研,主持召开了一系列会议,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不同时段和关键时刻都给予关键指引,特别是四次踏上保定这片热土,为1000万保定人民带来了无限温暖、无上荣光、无穷力量。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这十年是追光而遇、沐光而行的十年,我们看到了保定乘协同发展东风,新活力焕新竞进的奋进态势;这十年是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的十年,我们感受到了保定紧扣“服务首都、对接京津、联动雄安”定位,绘就协同发展新篇章的铿锵步伐。回顾十年《政府工作报告》,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了一个新定位、新气质、新成色、新底色“四新”交织的新保定,正蹄疾步稳、勇毅笃行地朝着1000万保定人民翩然走来。

新定位,吹响奋进前行号角

绘蓝图、聚共识、用全力,回首十年协同发展路,是新机遇开启了保定新未来。翻看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把《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实施列为载入保定发展史册的四件大事之一,以此为重大标志,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全面实施、加快推进的新阶段,其中“推动京津保地区率先联动发展”纳入国家战略,让保定迎来了历史上最大的发展机遇,只有紧跟大势,才能赢得未来。

谋定而后动,十年间,我们始终与机遇携手同行,历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有充分体现:

2015年我们围绕生态协同、交通协同、产业协同、环境协同、创新协同、开放协同、民生协同等“七个协同”埋头苦干。

2020年我们落实“11258”总体要求,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主线,聚力发展。同年我们以“七个一体化”为着力点,用实际行动,全力构建京雄保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2023年我们围绕市委提出的:“努力在京津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先行区示范区中走在前列”要求,奋勇争先。

保定的发展方向始终如一,且无比坚定明确,就是借协同之势,谋高质量发展。正是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高处着眼、实处着力、细处着手,这十年我们才取得了一系列坚实的成绩:

——全市生产总值从2013年的2256.3亿元(不含定州、雄安三县),增长到2023年的4012.2亿元,是2013年的1.78倍,按不变价计算,年均增长6.3%;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不含定州)从2013年的167.0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309.2亿元,增长85.1%;

——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2%,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7.5%;

——进出口总额从2013年的51.8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714.1亿元等。

细数这些成绩,都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取得的。正是有了协同发展这一国家战略的支持,保定未来才充满光明、充满希望。

新气质,彰显蓬勃向上姿态

抓重点、转方式、寻突破,回首十年协同发展路,是新动能焕发了保定新活力。十年间,保定紧紧牵住非首都功能疏解“牛鼻子”不放松,紧扣“服务首都、对接京津、联动雄安”定位,扎实推进协同发展向广度和深度拓展。

近十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提出的一些谋划得到认可,提及的一些重大项目得到支持,许多重大合作相继落地、扎根生长、开花结果。

不断刷新的“保定速度”。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写道:“河北京车满城轨道交通产业园等一批‘京’字头项目加快推进。”路过沧榆高速,你可以看到,占地1500亩,总投资约45亿元的河北京车智能制造基地已经投产。该项目100天洽谈签约,60天办清证照,90天完成征地,400天开工达产,一路跑出了新时代的“保定速度”。投产至今,已生产下线16种车型,近700辆车,在北京、绍兴都可以看到京车智造的身影。得益于“北京设计+保定制造”的模式,在这里,地铁列车整车从无到有、从“毛坯”到“精装”,从最初到试车交付,只需4个月就可以完成,该项目还带动了保定轨道交通产业链的集聚发展。沐浴在协同发展的春风下,保定正围绕“7+18+N”重点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与北京产业链精准对接,吸纳产业转移,优化提升产业结构。依托自身产业优势,积极打通京保石电力及新能源装备产业廊道、京雄保石生命健康廊道、京保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廊道、京保雄空天信息空天装备产业廊道、京(房)保忻太新能源科创廊道。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对接北京‘五群六链五廊’产业图谱,积极融入以北京为主导、以京津冀为广阔腹地的产业链和大市场。”“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相互匹配、有机融合,形成‘北京研发、保定转化,雄安创新、保定先行’新格局。”

汇聚成炬的“创新保定”。被誉为“双子座”的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灯火璀璨、闪耀夜空,作为全国首家由中关村在京外设立的创新中心,该项目最早出现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内容写道:“中关村·保定创新中心等项目进展顺利。”截至2023年底,该中心注册企业350余家,科技企业占比超70%,已基本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及智能电网三大产业微集群,累计培育国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260余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72家,规上企业18家,入驻企业累计研发投入超1亿元,完成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3个。成功探索出“一中心、一基地、一园区”的协同发展路径,以中关村·保定创新中心为标志,截至2023年底,保定与京津合作项目累计达到499项,总投资3837亿元,协同发展正全领域铺开。

重燃曙光的“希望保定”。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里,每天都能见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就医群体和京保两地医生的繁忙背影。2015年保定积极承接北京优质医疗资源疏解,把保定儿童医院交付北京儿童医院托管,开创了公立医疗机构跨省托管的先河。托管以来,来自北京的400余位专家往返保定超15000人次,“跨城”守护群众健康,平均每年为来保患儿会诊2700人次,手术1300人次,点燃了众多患儿的生命之光。该医院门诊量由最初的25万人次增长到2023年近72万人次,其中域外患儿超过80%,手术量从每年1800多例增长到每年6500多例,其中三、四级手术占比超过七成。2021年北京儿童医院干细胞移植科整体下沉保定,在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设置了16间百级移植仓、4间千级移植仓、1个干细胞采集室,成为我国北方最大、保定首家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京保医院的携手前行,既缓解了进京就医压力,又节约了患者的时间成本,更减轻了经济负担,还培养了两地的医疗队伍,全面提升了医疗服务水平,真正实现了“多赢”。从2015年开始,以儿童医院为代表的医疗协同发展新模式,就成为了《政府工作报告》里一定会出现的热词。

此外,保定积极承接北京优质医疗资源疏解,从2020年开始深一度、快一步,推进国际医疗基地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建设中的国际医疗基地位于东部高铁片区,规划用地30平方公里,起步区占地7800亩,目前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广安门中医院保定医院、北大肿瘤医院保定医院三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正如火如荼建设,今年就能投入使用。还与北大口腔、国康、同仁、安定、安贞等北京医院紧密合作,相关合作从2021年开始就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目标就是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打造特色专科引领、医产研教数养融合发展的世界一流生命健康之都。”

以上事例只是冰山一角,翻看《政府工作报告》,你更能感到的是,无论在市区,还是在县(市、区),保定处处都充满了浓厚的协同发展氛围,每个地方都有协同发展的生动写照。

在高碑店市,你能看到京津冀地区最大的“菜篮子”工程——首衡高碑店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灯火通明的园区,川流不息的车流,还有操持着不同口音,南来北往的客商,他们都在用辛勤和努力,实现自己的小梦想,看到他们的笑脸,你真心会觉得奋斗很甜。该园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产业疏解中首个落地运营的项目,主要承接北京果蔬产业、粮油、五金建材、花卉以及北京西南郊、京深市场冻品的疏解外迁的示范园区,目前园区入驻商户8700余户,其中承接来自北京的外迁商户达7200余户,连带疏解在京人口达3.1万人。2023年园区交易量超1830万吨,交易额超1340亿元,不仅仅服务京津,其商品基本覆盖了整个华北地区以及部分东北地区。

在莲池区,你能看到京津冀文旅协同的新地标——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该馆总投资17.4亿元,目前是亚洲最大的自然博物馆。这是第一次把北京的国家级博物馆开到保定,布展的近6000件展品,让书本里的照片变成了现实。在馆里,游客可以沉浸式感受人类进化和生物演化。因为一座馆,让尘封的标本化石“活”了起来,开启了保定文旅产业发展的崭新一页。据统计,该馆开馆1个多月就接待游客近12万人次,其中三分之一来自域外。

在安国,由北京同仁堂、国药乐仁堂、天津天士力等多家国内知名中药企业牵头,正助力安国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中医药之都,得益于协同发展的红利,我们相信“草到安国方成药,药经祁州始生香”的千年美誉,一定会让安国这座“千年药都”续写出更加绚丽的篇章。

诸如以上事例,在保定不胜枚举。我们生逢伟大时代,恰逢伟大机遇,唯有实干才能书写美好未来。一个个事例,反映出保定已经深入融入协同发展,协同发展已经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蝶变为“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新成色,激活澎湃发展势能

深改革、促创新、快发展,回首十年协同发展路,新气象增强了保定新实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

近十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无论总结工作,还是部署工作,创新基本排在第二部分,改革基本位于第五部分,这一工作摆布实打实体现出市委、市政府对改革和创新的重视。特别是2015年区划调整改革,让“大保定”从图纸走进现实,1000万保定人民夙愿成真。特别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4年保定成为全国首个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市,创新这颗保定在十年前埋下的点点星火,正在指引我们跨越赶超、通往未来。

抓科技创新这个发展硬核。持之以恒深化科技创新,翻看《政府工作报告》,保定在全省率先打造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在全省率先探索实行科技项目“揭榜挂帅”。截至目前,成功揭榜75个项目,用财政小投入,撬动企业大创新。比如长城控股拥有专利的四项数据连续三年保持第一。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全市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始终稳居全省前列,2023年达到3.48%,超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稳居全省第一。”“全省唯一入选中国科协‘2023—2025年度创新驱动示范市’。”截至2023年底,省市研发平台达到516家。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15562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1750家。

抓营商环境这个发展关键。翻看《政府工作报告》,保定三年9项工作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激励。在全省首推“无感审批”模式,京津冀50项资质资格实现互认,213项涉企事项实现“跨省通办”。建立总管家、行业管家、专业管家的“一企一策”重点企业服务包制度,为长城汽车、华北电力大学等67家企事业单位制定专项政策“服务包”。如何出实招改善营商环境?《政府工作报告》为我们进行了梳理:2020年出台“一网通办”十八条措施,发展市场主体,2021年开设“办不成事”反映窗口,2022年开展“万人助万企”行动,2023年开展“三帮三找”活动。带来的市场回响是:全市经营主体总量从2013年的26.5万户到2023年突破100万户,年均增长7.35万户,十年间平均每天增长200户。

抓对外开放这个必由之路。持之以恒敞开胸襟走出去、练好内功引进来,协同发展实现了双向奔赴。翻看《政府工作报告》,保定十年间成功举办亚洲电子商务生态大会、中国国际物流发展大会、中国制造强国论坛、创新驱动发展大会、白石山第三代半导体峰会、投资保定发展大会等一系列高端峰会论坛,讲好了保定故事、传播了保定声音、展示了保定形象。过去十年,保定与北京“城六区”、天津主城区实现对接合作全覆盖。与近百家央企、国企、京企深入对接,吸引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五矿集团、中国船舶集团等来保合作。截至2023年底,42家央企在保设立子公司255家。

新底色,提升品质美好生活

补短板、夯基础、提质效,回首十年协同发展路,是新力度提升了保定新温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最终要体现到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共同富裕上。”

近十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每一年的民生部分篇幅最长,这也充分体现了“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这一亘古未变的道理。特别是2020年以来,新一届市委、市政府提出精心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中的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新一届班子带领全市人民,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正是由于我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始终把人民感受作为最根本的衡量标准,所以才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想办而没有办成的事。保定,这座近悦远来的城市,在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道路上走得愈发自信从容。

一个越来越密的出行圈。交通一体化是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和先行领域,也是突破重点,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公路交通方面,从2013年京港澳高速扩宽施工,到2014年京昆高速直达北京,从2018年曲港、荣乌、涞曲、西阜高速通车,到2020年石津高速通车,再到2021年荣乌新线、容易线、安大线通车,保定高速总里程超过了1223公里,实现了县县通高速目标,京津雄保交通扩容提速,“四纵四横四联两环”的高速公路网已经形成。“南北通衢、东出西联、进京入港”的高速通道初步构建,一个30分钟通勤雄安、60分钟到达各县、100分钟到达京津石沧的经济生活圈已经形成,群众出行越来越便捷。轨道交通方面,保津客运专线2015年通车,50分钟到天津,津保铁路百年圆梦;京涿城际通勤高铁23分钟到达北京;京保城际让保定融入北京“半小时通勤圈”,雄忻高铁开工,京雄保城际(R1线)等项目有序推进,一日畅游京津冀成为现实。十年来,“轨道上的京津冀”让三地的时空距离越来越近。

一个蓝绿交织的生态圈。良好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实现生态环境协同发展,大气污染是迫切需要突破的关键一环。时间回到2013年,全年保定空气质量为“优”的天数仅有1天,“红得发紫”的重污染天数却有46天,从那时开始,每一次的蓝天白云都会刷爆“朋友圈”,让保定人民依依不舍、倍加珍惜。《政府工作报告》展示了工作路径:重拳出击、铁腕治污,强力降碳、减污、增绿,全员净天、净城、净村,1000万保定人民共同守护着保定的蓝天、碧水、净土。十年间,累计关停散乱污企业1.3万户,拆除燃煤锅炉1.16万台,平原地区散煤基本“归零”。到2021年,保定205万户农村居民实现清洁取暖,9个山区县34.9万户实现洁净煤保供全覆盖,农村祖祖辈辈烟熏火燎、烧煤取暖的传统生活方式彻底改变。同时,保定坚持系统治理,早在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显示:“编制《山水林田湖生态修复规划》,启动环首都生态过渡带修复等六项生态工程。”为此,保定还实施了白洋淀上游流域综合治理和保护重点项目139个,确保了白洋淀淀区及上游河流水质全部达到Ⅲ类及以上标准等一系列工作举措,这些工作成果都体现在了《政府工作报告》里。2016年摘掉空气质量倒数第一的“黑帽子”,2019年首次退出全国168重点城市“后十名”,2023年全市空气环境质量综合指数4.73,同比下降4.6%,改善幅度全省第一;PM2.5平均浓度实现六年连续降低;全市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2.3%,连续三年稳定保持在70%以上。先后获评“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雾霾”成为了“过去式”“稀罕词”,蓝天常见、西山常现,碧水绕城、繁星闪烁融入了日常生活,成为保定新常态。

一个温心暖心的服务圈。协同发展,群众最期盼的就是在家门口实现高水平、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为此我市加大民生支出力度,民生支出资金从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显示的347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740.4亿元,增幅达到113%。向贫困宣战,2020年9个贫困县、1104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全市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啃下了深度贫困的“硬骨头”,甩掉了区域性绝对贫困的“穷帽子”。加大社会保障,十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近70万人,京津冀就医“一卡通行”全面开通,同时持续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城乡低保标准。提高教育水平,10年共新改扩建学校近480所。启动“1530”工程,与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合作,“一对一”指导帮扶保定教育,助力保定教育“三年大变样、六年大改观”。提升文化软实力,书院之城、博物馆之城建设成效初显,全市建成书院136座、备案博物馆71家,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全部免费开放,544家文化名家工作室、5141个农家书屋星罗棋布。直隶总督署、古莲花池、淮军公所、水利博物馆、西大街成为“打卡热点”,古城魅力日益彰显,入选“全国宜居城市百强”。保定,正发展成为更多人向往和热爱的地方,正在成为“京津冀最具生活成本竞争力”的民生幸福标杆城市!

一个宜居智慧韧性的生活圈。品质生活,是协同发展的应有之义,最容易让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强。城市是人民群众享受高品质生活的美好家园,推进城市建设是关键之举,为此保定启动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征迁改造工作。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清楚记录着:“强力推进46个城中村改造,首批17个村3个月完成征迁,征迁规模之大、速度之快、群众满意度之高前所未有,城市大变化、大提升的序幕已经拉开。”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告诉了我们一组数据:“持续推进城市更新,61个城改安置区有序建设,8.4万群众返迁新居。老旧小区改造完成611个,惠及111万人。”“拆除违建、超期临建475万平方米。”

此外,在安置区周边,保定市政设施配套和学校、医院、养老等功能性配套建设不断完善,近85家各类市场、157条配套路网、20所学校、61所幼儿园、71个邻里中心以及一大批街角公园、社区公园、城市绿地相应建成,昔日城中村蝶变“城中景”。历时三年多的主城区城中村改造,让城市空间结构加快优化、城市规划加快落地、城市品质加快提升、城市生活更加宜居。畅通城市路网,复兴路通山连城,乐凯大街贯穿南北、东风路道阔路明、朝阳大街流光溢彩,一个个背街小巷焕然一新、一条条断头路接续打通。扮靓保定,环城水系马拉松赛道串珠成线,万博—茂业商圈、汇博—保定宴商圈、未来石—大剧院商圈、爱情广场等热点“打卡地”闪耀夜空。保定的城镇化率由2014年的44.15%增长到2023年的59.08%,增长14.93%。城市面貌蝶变跃升,城市颜值越来越高,让人民喜笑颜开,对未来充满期待!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十年时光转瞬即逝,新的十年已经走来。面向未来,协同发展的目标清晰且坚定,就是“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这是时代赋予保定的理想追求。行走在国家战略大道上的保定,必将以更昂扬的姿态、更充沛的力量、更稳健的步伐,绽放得更华美,让1000万保定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来源:保定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