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试点城市(园区)> 新闻详情
点赞

宁夏银川:田间“土秀才” 挑起乡村振兴“金扁担”

发布时间: 2024-03-26 10:13:11

关键词: 科创宁夏 土专家 乡村振兴 建设 发展
18
1082

        乡村振兴,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活跃在田间地头的“田秀才”“农把式”,他们不仅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还接地气、干劲足、有情怀,在助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运用自身所学及掌握的技能,挑稳农业现代化的“金扁担”。

         近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新一轮全国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名录入选人员名单的通知》,我市汪立明、王刚、王健3人入选。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培育全国“土专家”3名,区级“土专家”5名,切实发挥“土专家”在农机研发、技术推广、作业服务、社会化服务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实践经验优势,大力营造农机化生产一线识才、育才、成才、用才的良好环境,为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汪立明:培养更多更专业的农机手

        在灵武市梧桐树乡,提起汪立明,大家都夸他有远见有胆识。早在1999年,他就购置了全乡第一台收割机。经过20余年发展,由汪立明担任理事长的灵武市同德机械化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现有152台(套)大型农业机械,为农业现代化发展赋能提速。

汪立明.jpg

        1998年,汪立明在梧桐树乡沙坝头村承包100亩土地种水稻,那时候犁地、播种、施肥,需要10余人在地里连续忙活1个月,而秋收时,同样需要大量人力及时间。

        “那时秋收,从陕西过来的收割机,每亩地收45元,当时觉得挺贵的。”但为了节省时间,汪立明还是选择用收割机收割。对于当年农机收割的场景,他至今记忆犹新,“真是太快了,车子一开过去,后面的水稻就全收割完了。”

        感受到农机的高效率后,1999年,汪立明找亲戚朋友借了10万元,从市里购买了一台收割机,那是梧桐树乡第一台收割机,当年汪立明就把它租给周边农户使用,挣了4万元,加上自己100亩地赚的3万元,他第一次尝到了农机服务的甜头。

       “就这样,挣一点钱就买一台农机,2008年,我联合65户农民发起成立合作社,专注于专业化、机械化两大农业社会化服务。”从创业之初只有3台拖拉机,发展到如今拥有大型现代化农业机械装备152台(套),仅机械装备就累计投资5000多万元,培养固定农机作业人员32人,发展村民农机作业50多人,年机械作业服务面积60多万亩次,60后的汪立明不仅依靠农机服务发家致富,同时也带动周边1000余户农户受益。

        汪立明表示:“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机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它不仅生产效率高,还可以实现大面积作业,为农业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今后我还要带着村民一起干,培养更多更专业的农机手,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王刚:发展智慧农业让农民受益

       王刚是一名70后,是宁夏绿先锋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去年他在灵武市马家滩镇大羊其村打造了全区首个数字化“无人农场”,让人们看到了智慧农业的模样。

王刚.jpg

        “农业机械化是发展农业生产、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重要支撑和重要标志。”王刚谈道,与农业及农民打交道多年,他发现传统农业种植周期里,农民结算完农资等费用后,手里并无多少收益。此外,他认为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土地无法集中连片、流转成本高等因素成为了制约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瓶颈。

        于是他查阅资料,请教农业领域专家,研读国家及地方政策,尝试了土地流转、承包等多种方式,2016年,他率先在梧桐树乡杨洪桥村创新推广水稻生产“全托管”种植服务模式,通过将小农户农田规模化集中生产,采取“五统一”新型种植模式,应用“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方式,实现平均亩节本增效180元,解放直接劳动力3400余人,带动农户增收5900余万元。

       多年来,王刚从单一地为农户开展农资配送服务,发展到积极推行“保姆式全程托管”“菜单式”“网格式”等服务模式,为小农户提供农资供应、配方施肥、高效植保、农机远程监测精准作业、“滴滴农机共享”等现代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构建起了“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服务到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将农业社会化服务与智慧农业高效结合。

        截至目前,王刚创办的经营主体服务范围覆盖宁夏、内蒙古、陕西、甘肃等省区,在宁夏区内服务涉及40多个自然村、7000余农户,近3年开展各类农机农事服务达到40余万亩次。

       去年,他在马家滩镇大羊其村建设全区首家无人智慧农场,在农业生产的耕、种、管、收等各个环节应用数字技术、智能装备,让田间管理变得更便捷、更智慧。他表示:“让农业变得简单、让老百姓有收益,这就是我干农业的初衷。”

       王健:加大科技创新成为“新农人”

       王健是一名90后青年,十几岁就爬上收割机玩耍,有着深切的乡村情怀,长大后他决定跟随父亲的脚步踏上农业这条道路。

王健.jpg

       在企业库房里,停放着一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专用除草施肥机”,这是前两年王健带着研发人员经过长期试验示范而试制的一台农业设备,目前已申请了发明专利。

       “现在政府大力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但施肥和除草方面存在矛盾冲突,给玉米打药会影响大豆,我就想研发这样一台设备,满足多种需求,提高产量。”说干就干,2022年开始,他带着团队首创改制适宜4+4、4+3种植模式的玉米大豆中耕除草施肥一体机,其间经历了上百次失败。

       “我们将设备拿到榆林、贺兰等地进行试验,它可以同时除草、施肥和打药,去年在5000多亩地里进行了作业,发现不仅能帮助玉米提升产量,而且除草率可以提升到98%以上。”说起这台倾注了心血的农机设备,王健满心自豪。而企业主推4+4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也被农业农村部列为西北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收作业模式典型案例。

       虽然年纪小,但王健怀揣大梦想。多年来他苦心钻研,努力学习各类农业知识、政策法规不断提升自己;在实际农业生产中,他不停拆修安装各类坏损农业机械,成为行家里手。慢慢地,他从理论走向了实践,成了当地种植能手、驾驶高手、管理强手,在农业这一行摸爬滚打一干就是10余年,服务农田面积达到3.3万亩,每年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80多个,季节性用工510多人,释放农业生产劳动力1950多个,间接带动农户二次创业就业增收5800余万元。

        王健表示:“每次帮周边农户解决种植技术难题、农业机械问题,我就感觉特别高兴,虽然自己学历不高,但通过学习能帮助大家解决问题,还是感觉很自豪,今后我也希望进一步扩大规模,引进新机械,加大科技创新,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作出更大贡献。”

       (图文来源:银川日报    记者  梁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