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试点城市(园区)> 新闻详情
点赞

巴州 库尔班·肉孜——甘洒青春汗水 无怨无悔奉献治沙事业

发布时间: 2024-02-29 12:01:14

20
1169

甘洒青春汗水 无怨无悔奉献治沙事业

库尔班·肉孜,男,1977年8月生,且末县防风治沙工作站干部。因为从小就生活在常年被风沙侵扰的环境里,库尔班·肉孜报着一定要改善生态环境的誓言,1998年,他20岁从技校毕业后,听说家乡要成立治沙站,毅然返回且末,报名加入第一批治沙行列,一干就是26年。直到今日,他始终奔走在防风治沙最前线,和同事踏遍县城周边沙区的每个角落,为且末县防沙治沙事业贡献青春和汗水。因为库尔班·肉孜长期坚守在保护生态、防风治沙一线,工作成绩突出,2023年11月,全国绿化委员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林业局和草原局授予库尔班·肉孜等10名同志“全国防沙治沙标兵”称号。

坚守初心,创造治沙条件。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且末县,每年春季沙尘天气频发,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作为土生土长的且末人,库尔班·肉孜从加入治沙队伍的第一天起就许下承诺,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家乡的生态环境,这是他选择林业工作的初心。1998年且末县防风治沙工作站成立之初,在沙漠里没有道路、没有桥梁,库尔班·肉孜和他的同事们要徒步5公里左右,通过蹚水过河开展治沙造林工作。当时工作站只有7个人、7把铁锹,条件非常艰苦,但他们下定决心,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改变现状。为缩短上下班路途所消耗的时间,2002年6月,库尔班·肉孜和职工们卷起裤角,扛起铁锨,头顶烈日,在近40℃的高温下苦战一个月,修筑了一条宽4米、长5公里的沙石道路。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利用废弃材料,在河水中架设一座钢架铁桥,从此告别了治沙工人淌水过河上下班的历史。后来,在治沙工人的努力下,在治沙站修建了一条长12公里、宽5米的柏油路,被职工们称之为治沙站的“沙漠公路”。

坚持梦想,克服困难险阻。防风治沙工作站成立之初没有机电井和灌溉设施,每年早春三月,治沙工人们便带上镰刀割芦苇、种草方格,做好固沙工作后,他们又种植胡杨、红柳和梭梭等植被,一天下来,工作人员的手上、身上、脸上都是血道,吃饭不敢拿筷子,洗脸不敢用毛巾擦,但他们从未叫苦。为确保幼苗的成活率,治沙队员们要提着水桶从车尔臣河往返几十趟给小幼苗浇水,即使再累,他们也从没有想过放弃。库尔班·肉孜从事防沙治沙工作的26年里吃苦耐劳、任劳任怨,不分节假日和休息日,每天到沙漠施工地点,在寒风料峭中进行机井钻凿、滴灌系统安装、调试、树苗采挖拉运等工作,干到晚上11、12点才肯下班。自己家中的困难从未向组织提及过,在他心里,没有什么比保护树更重要了。他坚定的说道:“人被风吹倒了顶多破块皮,过几天就好了,大风把树苗吹走了、电线吹断了,是无法挽回的损失。因为在沙漠里种一棵树比养孩子难多了,种树前要把上百米高的沙山推平,打水井、拉电,用发电机抽地下苦咸水,一口井的出水量只够绿化一千亩沙漠。在地下铺设好主管、支管、毛管,每米一个滴水孔,管子一旦吹离,树苗就可能折断,几百棵树苗很快就会枯死。经过与治沙工人和全县各族群众的共同努力,在车尔臣河东岸的沙漠营造了一条全长23公里,总面积12.9万亩的防沙治沙生态防护屏障,逐步实现人进沙退的良好局面,绿洲内部小环境得到初步改善,天然荒漠林得到有效保护。

坚定信心,再续治沙精神。春去秋来,一年又一年,治沙站工作人员换了一批又一批,库尔班·肉孜却从未动摇过,他已是治沙站的高级技师,随着工作条件不断改善,推沙山、打井、铺设滴灌带、施肥打药等劳动均实现了机械化,植树速度不断加快,近3年,他们共种树5000余亩,成活率达80%以上,治沙站也从最初的7人发展到现在的38人。2021年,库尔班·肉孜还收了一位自愿来治沙的山东淄博小伙荣新宇为徒弟。2023年开春,他指导徒弟在沙漠里试种了2亩艾蒿,6月底成功收割。荣新宇曾问起师傅那个始终秘而不宣的梦想,库尔班·肉孜微笑着说:“你想想,我们且末虽然绿化了12.9万亩沙漠,但对于且末境内5.3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80.7亿亩的沙漠仍是杯水车薪,而整个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有33.7万平方公里。治沙任重而道远,我的梦想是,儿女好好学习,上内地的重点大学,毕业后回到且末继续治沙。我们子子孙孙种下去,总有一天沙漠会变得像绵羊一样温顺、花园一样美丽。”

图文来源:巴州零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