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试点城市(园区)> 新闻详情
点赞

从0到1到N,嘉兴“科创载体雨林”养成记

发布时间: 2023-08-08 14:34:27

25
989

  时光倒退十年,你可能无法想象AI机器人能陪人聊天,人工智能悄然引领时代风潮。继续倒退十年,你可能也想不到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如此迅猛,我们自己的航天员在轨工作已成常态。

  科技探索每一刻都在发生,科技创新也每一天都在进步。每一小步的前行,不只拓展人类认知疆界,也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强大动力。

  2003年12月底,在习近平同志亲自谋划、亲自推动下,浙江省人民政府与清华大学在嘉兴共同组建了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成为全省首个省校共建的新型创新载体,开创了全省院地合作的先河。

  这“从0到1”的关键一步,为嘉兴科技创新打开了全新的格局和视野。以此为开端,嘉兴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着力引进顶尖大院名校,大力推动前沿科技成果转化,逐渐补上“缺院少校”这一短板,走上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探索“从1到N”的嘉兴创新载体发展路径,成为嘉兴牵动经济社会全局发展的其中一个“牛鼻子”。围绕重点产业领域的科创活动,为企业创新不断赋能,为嘉兴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

  嘉兴自古是富庶之地,有接轨上海的区位优势,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具备一定的水平。但由于历史原因,嘉兴大院名校稀缺、创新资源匮乏的现状也不容忽视,可谓是一个科技资源小市。

  认清形势,是为了更好地取长补短。2002年至2003年初,嘉兴市委、市政府多次在有关会议上强调指出,嘉兴的新发展既受到要素制约,又面临北有上海、南有杭州等挑战,必须以创新要素供给替代自然资源不足并克服环境容量制约。

  作为经济大省的浙江,也正面临“成长中的烦恼”。彼时的浙江一方面缺乏自主科技创新型企业,另一方面又缺乏省内优质科研资源。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八八战略”中提出“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提出了“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的思路。

  宏大的嘉兴科创篇章在2003年翻开全新的一页。

  这一年,习近平同志率浙江省党政代表团赴清华大学,商讨共建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同年12月完成签约。

  之后,习近平同志一直关注研究院筹建工作。2004年3月23日至26日,他专门在嘉兴蹲点调研4天。其间,他视察了研究院的选址地。当时,嘉兴科技城区域还是一片荒地,正在紧张地进行拆迁工作。道路旁,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的牌子已经竖立起来。在规划图前,习近平同志驻足良久,仔细地看了又看,并和科研人员交谈了许久。他说:“尽管目前面临很多困难,你们也要坚持边建设边研究边出成果,加快建设速度。”

  在习近平同志亲自谋划、直接推动、大力支持下,2005年4月,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成立,习近平同志亲自为总部大楼揭牌并参加奠基仪式。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成为全省首个省校共建的新型创新载体,开创了全省院地合作的先河。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首任院长周海梦回忆,奠基仪式上,习近平同志说希望把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建设成最具先进水平的科技创新载体,同时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创新体系建设作出贡献。

  可以说,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是在习近平同志的关心下成长起来的。

  2014年,在建院1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肯定工作的同时希望总结经验,再接再厉,不断巩固省校合作成果,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努力把长三角研究院建设成为具有先进水平的新型创新载体,为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接到“任务”后,研究院第一时间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加快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出了“虚所实中心”“人才分类管理”等一系列创新举措。

  尤其是“虚所实中心”,淡化研究院下属的基于学科体系建立研究团队的科研管理模式,建立起面向产业需求的研究中心,更好地将研究成果和产业发展结合,为实现“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科技与经济融合”三大核心要义打下坚实基础,成为引领后续发展的重要基调。

  二

  创新载体“从0到1”的飞跃,翻开了嘉兴科技发展的全新篇章。

  2017年,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落地南湖高新区,致力于成为全球柔性电子技术研发高地和产业策源地。目前该院已获批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累计申请专利700件、授权304件,基本形成国际领先并能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科研能力,正向着实现“国际柔性电子技术看中国,中国柔性电子技术看浙江”而努力。

  为了继续扩大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的能量,2020年嘉兴又携手该院实施“深根院地合作、建设创新嘉兴”行动计划(简称“深根计划”),瞄准各县(市、区)重点发展的产业方向,以共建重大科创平台为基础,合力打造“1+N”的综合科创服务体系,形成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与各县(市、区)各有侧重、统一协同,创新资源有序分布、高效配置的全域科创新格局。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强劲的磁吸效应日渐显现,成功经验逐渐被复制推广。

  嘉兴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嘉兴全面加强与高校合作,坚持“借梯登高”思维,着力引进共建高端创新载体,推动科技成果为我所用、创新技术为我赋能,涌现了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成为促进创新资源要素高效流动和集聚转化的加速器。

  比如,聚焦前沿材料研究方向的乌镇实验室,虽然是比较“年轻”的新型研发机构,2021年7月正式启用,但颇有“黑马”的态势。前不久,由该实验室教授领衔团队参展的项目在第48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上荣获“评审团特别嘉许金奖”。

  在位于王店的南方科技大学嘉兴研究院先进材料创新中心的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忙着对锂离子电池硅碳复合负极材料进行中试,进一步探索能耗低、方法简单、更易于规模化生产的技术路径,解决新能源电池材料价格高、续航短、安全性能不稳定等痛点问题。

  实践证明,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开创的院地合作模式正在嘉禾大地不断开出科技创新之花。

  统计发现,这些年来,嘉兴市各级政府与市外高校院所、龙头企业等合作共建科研(成果转化)类创新载体达到44家,“从1到N”的趋势还在延续。

  依托这些创新载体,我市已参建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设或参建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0个省级新型研发机构,不仅总体层次较高,而且覆盖了各县(市、区),形成了从基础应用研究、高新技术研发、科研成果应用到成果转化服务等较完整的创新链,构建起以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和浙江中科应用技术研究院“老两院”,南湖实验室、南湖研究院“新两院”,北京理工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嘉兴)、浙江大学嘉兴研究院等为代表的创新载体群。

  三

  最新科研成果往往诞生于实验室,而经济社会发展最活跃的因子多为企业主体,科技成果的转化落地是两者角色转化的重要通道。

  “作为清华大学的地方院和长三角科技创新的平台,长三院一直坚持科技研究,坚持推动长三角区域产业发展。”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副院长王根良介绍,长三院已形成成熟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目前累计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等重点研发平台8个,研究所(中心)70余家,承担科技项目1500余项,孵化培育科技企业2700余家,其中上市企业或并购企业70余家,规模超百亿元企业近20家。

  值得一提的是,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已完成在浙江省的全面布局,以嘉兴为总部,杭州、宁波、台州等地院地合作机构协同发展。与此同时,其科技平台服务能力已具备了辐射、服务长三角的综合实力,并将代表浙江参与组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布局建设浙江中心和专业化研究平台。

  北京冬奥会期间,火出国门的那张智能电动床,幕后功臣就是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的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通过科技赋能,传统床品制造企业麒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现转型升级,并成功上市;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能源汽车研发中心助力合众汽车推出了嘉兴首台新能源整车产品,并不断将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制造行业,使合众汽车成功跻身造车新势力第一阵营。

  在今年5月份举行的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总部院区项目签约暨三期工程入驻仪式上,又一批产业化项目落地,让该院在打造具有先进水平的新型创新载体进程中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不仅如此,在创新载体的推动下,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正在全面提升。

  截至2022年,嘉兴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698家、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8756家,分布于各行各业的企业研究院270多家,累计拥有省级科技领军企业7家。今年6月初,嘉兴市科技局发文公布,认定238家企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为2023年嘉兴市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至此市级企业研发中心达到1964家。

  与此同时,我市加快构建“省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的科技企业成长体系,建立科技企业培育库,探索科技企业创新指数与评价体系,加强精准指导和服务。在今年浙江省科技厅公布的全省首批“科技小巨人”名单中,中润光学、凯实生物等12家嘉兴企业上榜,数量列全省第三。

  嘉兴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吴根军表示,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大驱动力,企业则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科技管理部门要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今年以来,《嘉兴市“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推进方案(2023—2027年)》《关于支持科技创新九条政策意见》《关于加快实施科技创新改革九条意见》陆续出台,锚定创新深化战略核心,强化科技力量引领,以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为关键,实现长三角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更大突破,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更大进展,体系化创新能力和整体效能大幅提升。

  科技创新必定是在探索中前行,接下来,嘉兴将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提能造峰”,为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提供科创支撑。


来源:嘉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