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试点城市(园区)> 新闻详情
点赞

乡村振兴中的“嘉鱼种力”——嘉鱼解码种子“芯片”打造种业创新高地

发布时间: 2023-05-04 15:12:28

19
1273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

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富了一方百姓。嘉鱼作为农业大县,与种子结下了不解之缘,催生着南嘉沃土上演着一幕幕“种子革命”的故事。

近年来,嘉鱼全力推进与科研院所的联合,统筹种业研发力量,加快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体系。

目前,嘉鱼本地育种研发主体日益多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纷纷涌现,“种子芯片”,让嘉鱼在全国甚至全球农业竞争力显著提升。

植入“蔬菜芯片”

“中国菜篮”装满纯正中国菜

3月15日,走进占地200亩的嘉鱼县潘家湾金润农业科研试验基地,各类高端蔬菜品种长势喜人。据介绍,该试验田由湖北金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共同建立,共种有2300多个品种,主要进行十字花科类蔬菜的试种。

这一批蔬菜中,名为“思特丹”(中甘1305)的甘蓝品种是该试验基地王牌中的王牌。放眼望去,露天种植的甘蓝,色泽碧绿、叶球紧实、外形美观,像是镶嵌在田间的“绿宝石”,吸引了许多种植大户和农业公司现场观摩。

“我们公司根据市场需求选育出来的优势品种,都会第一时间试种并逐渐推广给合作社员。”公司总经理张建建说,“思特丹”脱颖而出,成为全国各大农贸市场追捧的香饽饽。

据了解,“思特丹”由“中国甘蓝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方智远团队与湖北金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联合研发。“它的问世不仅打破了国外垄断,而且还成为长江流域越冬甘蓝主栽品种。”张建建对此颇感自豪。

10年前,市场上国产甘蓝种子很少,销量也不大,90%以上都是进口品种,进口种子往往采取“饥饿营销”,一般按市场需求70%投放,种子一到,销售部门口凌晨两三点就有人排队购买,“如今有了优质国产种子,不再受制于人,我们随时都可以买到!”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副所长、甘蓝类蔬菜育种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张扬勇介绍,双方合作始于2008年,在嘉鱼进行品种筛选、培育,前5年颇为曲折,“选育出来的品种,有的确实耐寒,但长势不好;有的长势很好,但颜色又不符合要求……总之跟国外品种有明显差距,不太对路。”

2013年开始,改变研发方向,决定主攻耐寒圆球甘蓝,最终在2018年研究出“思特丹”,2019年试种,亩产值突破万元。据湖北金润公司数据分析报告,“思特丹”品种推广种植以来,种植面积逐年攀升。2019年2万多亩,2020年4万亩,2021年5万多亩,2022年7万亩。

经过连续4年验证,“思特丹”已全面超越国外同类品种,扭转越冬甘蓝种子严重依赖国外的被动局面。“一棵‘思特丹’能顶50棵普通甘蓝。”张建建告诉记者,普通的甘蓝一分钱一斤,还卖不出去,而“思特丹”可以卖5毛一斤,并且现在差不多是市场空档期,所以在市场上不愁卖不出去。

目前,“思特丹”种子销量占全县越冬甘蓝种子市场份额七成,并畅销省内宜昌、襄阳、荆州、荆门、天门,省外上海、江苏等地,成为长江流域越冬甘蓝主栽品种,预计今年全国种植面积8万亩。

一次又一次的破冰,一个又一个核心产品成功问世,稳住了“菜篮子”,不靠“洋种子”,嘉鱼人把“蔬菜芯片”牢牢地拽在自己手中。

近年来,嘉鱼县高度重视健康绿色农业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定位为武汉市“菜篮子”基地,打造咸宁市绿色农业餐厅和农产品安全生产示范基地,积极建设高效绿色农业板块。

2022年嘉鱼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58.5万亩,其中越冬蔬菜复种面积30.5万亩,全年总产量160万吨,总产值45.58亿元。

做强“粮食芯片”

稳定优质粮源端牢中国饭碗

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过后,种子销售市场活跃起来。15日,在嘉鱼谷神科技有限公司的门市每天购买稻种的人络绎不绝。“谷神的种子质量没得说,不仅质量好,产量还高,我一直在他们家买。”新街镇村民周萍对谷神科技的种子质量赞赏有加。

“一粒好种,千粒好粮。”该公司负责人郑华介介绍,公司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品种选育和营销服务体系,培育了一系列市场潜力大、深受农民喜爱的优良品种。

例如:主导产品“两优289”(谷神一号)自2012年通过湖北省审定以来,现在每年推广面积超过50万亩,是湖北省近10年来推广面积最大的中稻品种之一;另一主导品种“深两优1110”,是2018年最新审定的耐高温、抗倒强、产量高、广适性好的新品种。

另外,“谷神占”是优质、高产常规稻新品种,是黄华占的理想替代品种,米质经农业农村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审定,除出糙率外,其他指标均达到国标一级;“华玉17”在西南市场反响良好,种子供不应求;高光效育种也取得重大突破,谷神二号单产达到2000斤、米质达到国标二级,是名符其实的吨粮种、抗倒王。

走进湖北谷神科技园高光效和气候模拟实验室,公司科研人员谭轩正在认真观察育种加速平台上水稻的生长情况。“一个水稻品种性状的改良,一般需要7到8代,经过反复的标记基因检测和环境测试,最终才能筛选出优质的种质资源。”谭轩介绍,保守估计,整个科研过程需要花费2至3年的时间。

谭轩说:“该实验室可以模拟低温寡照、高温高湿、高温干燥等各种气候环境,可筛选出优异种质资源,挖掘、克隆其中的功能基因,再利用公司先进的育种加速器平台,实现优异基因的快速聚合,加快了育种周期,提高了科研效率。”

据介绍,该公司在2020-2022年间,自筹资金800多万元建成国内首个高光效和气候模拟实验室以及人工智能品种比较试验系统,其软、硬件设备设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种业的竞争,既是人才、技术的竞争,也是创新条件和生产能力的竞争。“去年公司生产的两杂种子销售超过了300万斤,零库存,零报废。”郑华介说,2021年公司通过“咸宁市南鄂英才计划”引进了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获得者、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汉来团队,以他们作为技术核心建设嘉鱼县蔬菜产业研究院,进行蔬菜育种及技术研究,搭建以“研究院+企业+专家”的组织架构,实现嘉鱼县蔬菜品种提档次、种植提品质、加工提效益的目标。

而且该公司还拥有稳定的良种繁育生产基地10000余亩,并在海南三亚、湖南长沙、广西南宁、安徽合肥、福建建宁、湖北嘉鱼以及越南、巴基斯坦等地建立了十个育种试验站。

扛稳国家“粮袋子”,盈实农民“钱袋子”,把“国之大者”稳稳地扛在肩上,该公司每一位科研专家都在不懈努力。

郑华介介绍,公司除自有的12人专家育种团队外,还与华中农业大学、湖北大学、广西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安徽农业大学、湖北省农科院、安徽省农科院、浙江省农科院等十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广泛开展了育种和交叉学科的合作研究。

目前,公司投资8000万元建设的嘉鱼县现代种业提升(谷神二期)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之中。“该项目通过新品种的选育、推广,配套应用高效优质、轻简化栽培技术,将有效增强农业产业中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促进农业增值转化。”郑华介说,只有把种业技术牢牢掌握在手里,才能真正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深耕“渔业芯片”

建成全国最大的斑点叉尾鮰繁殖基地

2022年8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扶持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发展的通知》,嘉鱼县三湖渔业有限责任公司登榜。“全国九成的斑点叉尾鮰鱼苗都出自嘉鱼!”15日,嘉鱼县三湖渔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王恭文一句话掷地有声。“4月底开始孵化,目前已接到接近一个亿的订单。”

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嘉鱼县叉尾鮰苗种产业发展有近40年的历史。1984年,省水产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蔡焰值从美国引进斑点叉尾鮰进行育苗繁殖和鱼种培育研究,嘉鱼是其中的一个试验点。

时任县水科所技术员的陈祥树,有幸成为蔡焰值技术团队的一员。5年过去了,1989年,斑点叉尾鮰在嘉鱼人工繁育成功,可因为水土不服,斑点叉尾鮰种鱼产卵率还不到30%。

“那段时间既高兴又失落,心情真是五味杂陈。”随后的5年,陈祥树技术团队整天泡在养殖基地,废寝忘食,通宵达旦,绞尽脑汁地研究如何提高产卵率。功夫不负有心人。1994年,陈祥树技术团队终于摸索出斑点叉尾鮰人工繁育“诱鱼产籽”技术,这不仅将种鱼每年的产卵率提高到80-90%,还让种鱼使用期提高到3至5年。

在随后的十多年间,陈祥树技术团队、三湖渔业等市场主体从未停止孵化技术攻关。在2015年,斑点叉尾鮰鱼卵孵化技术在三湖渔业取得重大突破,其研发的斑点叉尾鮰鱼卵孵化装置获得国家专利。“公司前后共研发出21项涵盖育苗全环节的相关专利技术。”王恭文自豪地说。

三湖渔业乘势而上,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产业化繁育斑点叉尾鮰苗种。在县水产部门和公司技术员的指导下,合作社和养殖大户分户饲养鱼种,再根据自身需要,将所产卵块送到公司孵化基地集中孵化。建成了亚洲最大的标准化孵化基地,孵化率达95%。

目前,嘉鱼已建成国家级良种场+省级良种场+若干扩繁基地的鮰鱼苗种繁育体系,全县现有鮰鱼亲本25万组,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育苗畅游广东、广西、湖南等十多个省,今年预计生产苗种20亿尾,可创产值10亿元以上。

从最初的抢购斑点叉尾鮰鱼种苗,到如今保障国内斑点叉尾鮰鱼种苗市场需求。嘉鱼斑点叉尾鮰产业不仅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还为嘉鱼叉尾鮰种苗产业赢得了国家地位,保障了国民“有鱼吃、吃好鱼”。

据悉,2022年,嘉鱼县水产养殖总面积15.13万亩,产量7.15万吨,实现产值26.5亿元,形成了“四大家鱼”、小龙虾、鮰鱼、黄颡鱼、黄鳝网箱养殖五大水产板块基地。

从引进到创新,从资源到品牌,从育种到推广,新时代的嘉鱼种业,在乡村振兴的壮阔图景中生机盎然。

(来源: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皮道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