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试点城市(园区)> 新闻详情
点赞

稻田里来了“丰收验收官”

发布时间: 2022-11-22 09:47:30

22
1137

  暑退秋澄,秋意浓浓,“霜降”节气过后,嘉禾大地晚稻成熟,农民们忙着开镰收割,满眼的金色稻谷便是11月最美的底色。

  眼下的晚稻丰收季,也是国家统计局嘉兴调查队农业调查人的“农忙季”,他们需要来到田间地头开展晚稻实割实测工作,对粮食真正做到“心中有数”。

  不久前,嘉兴国调队组织粮食测产队伍,深入我市水稻实割实测样本村之一的桐乡市河山镇堰头村,扎实有序地开展晚稻产量调查工作,不负秋收之喜。

  庄稼人心系丰收,国调人心系产量。粮食产量是由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两方面决定的,因此搞准了全市粮食播种面积和单产,也就确定了粮食产量。

  那么嘉兴全市晚稻产量的数据究竟是怎么来的?这就为你揭秘。

  三个“怪圈”把脉单产

  在桂子飘香、秋风送爽、硕果累累的季节,堰头村村道旁的农家院内已铺满了金黄的稻谷。远处蔚蓝的天空下,稻穗结成无垠的黄金海浪,实割实测当天,嘉兴国调“轻骑兵”穿梭其中,宛如画中游。

  跟收割机抢时间,不遗漏样方中的任何一块样本田,堰头村调查员蔡凯峰带着测量工具出发了。“根据PDA导航显示,我们抽中的20号地块需要再往前一点!”专业人员指着PDA定位到的那块田说道。

  “对于样本点农田,每到秋收时节,我们都会实地抽样收割,实测产量。”蔡凯峰在专业设备PAD显示的实割实测地块上,随机均匀点了3个点后告诉记者,“我们对踏田估产的所有水稻田块按预计亩产高低顺序排列,按照半距起点等距抽样方法抽选实测田块。在实测田块中再放置3个面积为10平方尺的小样本。现在我们就要在这3个点位当场收割。”

  割稻是关键一步。只见蔡凯峰走到小样本位置,先割掉几株稻穗,方便站立,再将测规插入小样本中心位置,娴熟地转动测规上的杆子,杆子碰到的稻谷用镰刀齐刷刷割下,不多割也不少割,手上动作轻收轻放,随割随捆。

  测规人称农业调查的“带刀侍卫”,方便调查员割取测规半径范围内的全部稻谷。蔡凯峰实割完毕,稻田间便出现了三个“怪圈”。一个样本村,3块实测田块,9个小样本的稻穗,尽收囊中。

  “怪圈”收割的作物又将何去何从?这些样本谷还要按地块分别脱粒,脱粒后要进行仔细筛簸,去掉茎叶、空瘪粒、小石子等杂质之后,再进行晾晒。晾晒两三天后,对样本谷进行称重和含水率的化验,由这些数据推算出这个村的晚稻单产。

  对于农户来说,稻田里的“怪圈”很小,他们慷慨地说“你们随便割”;对于调查人来说,稻田里的“怪圈”很大,通过小小的“怪圈”便能推算嘉兴全市的粮食生产情况。

  今年全市共有141个粮食监测样本村,其中71个样本村采用实割实测的方式来采集晚稻单产数据,目前秋粮实割实测和入户调查工作已接近尾声,其中堰头村样本田水稻实割实测的亩产量为650公斤。

  “我们严格执行粮食抽样调查操作规程,推动晚稻实割实测精准规范。”嘉兴国调队农业农村调查处处长耿烜向记者介绍,各村单产的简单平均就是县单产,各县单产以播种面积作为权重,加权平均的结果就是市单产。

  温度、光照等很多因素足以左右晚稻产量,除虫除草、祛病除菌、施肥灌排……晚稻的生长需要被呵护。

  “今年晚稻长势不错,就是在抽穗时遇到高温天气,会出现瘪谷现象。”堰头村样本田是种粮大户倪明魁承包种植的,他在村内一共种植了900亩水稻,有杂交稻和常规稻两个品种,现在他还建设了稻米加工厂,每天可以烘干100吨稻谷。

  “黑科技”助阵查面积

  “嗡嗡嗡……”秋日和风轻拂,一架无人机在嘉兴国调队专业人员陈佳琰的操作下飞向稻田上空,连绵的稻浪在手机屏幕上显现,陈佳琰正通过无人机航拍测量样本田的晚稻种植面积,同时辨别是否存在稻谷以外的作物。

  嘉兴国调队67岁的退休党员刘新毅在一旁看着这一“黑科技”,不禁发出啧啧赞叹。“过去,我们用脚和尺丈量粮食种植面积,统计粮食种植面积并不容易。现在空中有卫星遥感、有无人机航拍,粮食调查越来越高大上了!”刘新毅对记者说。

  往昔,传统的粮食面积调查是使用纸质报表、入户登记和皮尺测量,而如今升级为卫星遥感观测、无人机现场航拍识别、PDA实地登记,可谓科技感满满。

  “利用卫星遥感,可以统计在播种期、生长期、收获期三个不同时间段的小麦、水稻在嘉兴全市的空间分布情况。使用无人机航拍、PDA实地登记则能对抽中样本村及样方进行精细化监测。”耿烜告诉记者,“PDA就是平板电脑,安装了粮食调查的APP,调查员随身携带,用它来进行粮食产量调查数据的采集、定位、拍照、识别转换,确保粮食监测数量客观真实,全覆盖,可追溯。”

  粮食产量调查是我国国民经济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制定“三农”政策、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日新月异,利用数字化手段助力农业统计调查,对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1982年嘉兴开展农产量抽样调查以来,粮食产量调查已经历了40个年头。从以生产大队为单位上报粮食产量到人工开展对地抽样调查,再到采用卫星、无人机、手持移动终端设备等高科技装备进行对地调查,开启了智慧调查的新篇章,粮食产量调查迈入数字化时代。

  “改革开放以来是粮食调查变化的最大时期,如何搞准粮食播种面积是当时的难题。”刘新毅回忆,即使当时困难重重,农业调查队仍上下一致齐心协力,不折不扣完成粮食调查任务。

  而今,无人机频频上阵,成了粮食面积调查的“神器”。

  今年,嘉兴国调队在全省进行无人机先行先试,在4月底和8月中旬分别开展春播面积和夏播面积的无人机全域飞行工作,利用航拍影像完成样本村和所有样方地块内大小麦、水稻的机器识别,验证了大范围航拍飞行以及大面积作物机器识别方式的可行性,实现了嘉兴作为全域无人机智能调查工作省级试点的初衷。

  40年来,嘉兴国调队用独特的方式致敬嘉禾大地的每次丰收,在谷粒的聚集中感受到“一米一粟,来之不易”。

  小米粒蕴含“大民生”

  稻田里,收割机轰鸣作业,收割、脱粒、装袋,一气呵成。粮库与加工厂内,烘干、清理、砻谷、碾米 、储存,稻谷向稻米“华丽转身”。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千年农耕文明的孕育下,粮食“秤砣”在中国人的心中重千斤。

  嘉兴凭借着优质的资源禀赋,素来是“浙北粮仓”,习近平同志在嘉兴调研粮食供销情况时曾指出,要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和供给,确保粮食安全。

  数年良田巨变,嘉兴牢牢端稳“中国饭碗”。

  2021年,嘉兴全市粮食总产量为97.79万吨,占浙江全省粮食产量的15.7%,比2016年增长10.8%。其中水稻产量为72.17万吨,比2016年增长6.8%;小麦产量为21.31万吨,比2016年增长71.7%;粮食总产量连续16年位列全省首位;粮食安全市长责任制考核全省第一。

  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引领粮食生产焕发强劲动能。

  近年来,嘉兴不断完善扶持政策,创新生产模式,聚力产业融合,推进数字化改革,全市每年都超额完成粮食生产任务,面积和产量持续位列全省首位,以不到全省1/10的耕地面积贡献了近1/6的粮食产量,以出色的成绩回应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嘉兴的殷殷嘱托。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为粮食监测调查指明了前进方向。对于统计调查人而言,深知“端牢中国饭碗”的意义,农业调查更是关系国计民生。

  为做好新时代粮食调查工作,嘉兴国调队在粮食安全背景下,建立起粮食苗情观察点。在每个县固定选择两个粮食主产村,每个村选择两个有代表性的粮食种植地块,进行粮食生产周期全程跟踪,定期实地查看粮食生长情况,评估单产变化趋势,作为更准确度量粮食产量的重要辅助手段。

  结合粮食安全、重要农产品保供稳价、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和低碳生产等内容,嘉兴国调队提高调研成果转化的时效性,使统计服务更加高效优质。今年嘉兴国调队撰写的粮食方面的《高温少雨影响广 两大问题需关注——嘉兴高温少雨对粮食生产影响调研报告》《双碳背景下嘉兴粮食种植业低碳发展研究》等分析报告获得市领导批示。

  春华秋实,从耕耘到收获,通往丰收的每一步,都不会被辜负,当代嘉兴农业调查人正怀着望穿秋水般的期待,不负韶华。


来源:南湖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