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试点城市(园区)> 新闻详情
点赞

滨城教育人才开展“组团式”帮扶

发布时间: 2022-11-17 14:57:25

26
1041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今年8月,一支由35名教师组成的滨海新区教育帮扶团队,来到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开展“组团式”教育对口帮扶工作,带动当地教育质量整体提升。几个月来,他们坚持“当地所需所急、滨海所能所至”的原则,通过利用现代化手段、创新办学体制机制等新路径,助推东西部教育协作向纵深发展,在实现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不断贡献新区教育人的智慧和力量。

图片

新区教育帮扶团队在青海黄南、甘肃天水张家川,与当地教师进行教育交流。

选精兵强将 倾全力支持 谱写“滨海所能”解“青甘所需”的实践新篇

新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优先帮扶,致力打造教育帮扶开路先锋,加大教育人才选派力度,着力在“质”上升级、“量”上加力,坚持建强团队,围绕受援地学科需求和教育短板,舍得选派精兵强将,遴选中严格按照“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专业水平高、作风过得硬、自我要求严”的标准,层层筛选、好中选好、优中选强,经反复推敲确定35名优秀教师骨干。其中,6名选派校长均为高级教师,教龄长、经验足、业务精,为我区优质学校中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的“名师”“名校长”,全部担任被帮扶学校校长;选派担任中层管理人员和专任教师的29人,均为一级教师以上职称,27人年龄在50岁及以下,形成一支素质够硬、本领够强、干劲够冲、韧劲够足的教育帮扶生力军。

在人才行前的培训座谈会上,区委组织部部长与选派校长、教师谈心谈话,表达组织关心关爱的同时,勉励他们发挥优势,把帮扶任务作为最生动的政治历练、党性淬炼、民族团结实践,积极为西部地区教育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做贡献。区委组织部、区教体局各确定1位干部作为联络员,定期召开碰头会、联络会,常态化与援派教师联系,了解援派教师思想、工作、生活和家庭状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激励干部人才扎根“第二家乡”。一名选派校长帮扶期间家中患病父亲就医不便,区委组织部(人才办)及时协调其父母所在区,明确专人负责,开通绿色通道,解后顾之忧、安帮扶之心。

支援地大后方与受援地前线互为融通,教育帮扶团队按照“精准、可实现、可持续、有成效”原则,发挥“组团式”帮扶优势,以帮扶校长和教师为纽带,统筹优质教育资源全面帮扶,建立团队带团队、师傅带徒弟的帮带机制,制定帮带教师“成长清单”,通过师徒结对、新老结对、学科结对、课程结对等方式,将滨海新区的教学理念、成功办学经验因地制宜“移植”到帮扶县,全方位提升被帮扶学校教育教学水平。

区委组织部(人才办)有关负责人表示,教育是优先发展,我们选派帮扶人才就是优先选派硬干部打硬仗,以精兵强将让资源聚合、为教育发展赋能,同时,全方位关心关爱,以精到服务支持援派人才心无旁骛把“教学报告”书写在青甘广袤大地上。

巧用“现代化”方式

创新教学思路模式

“这堂历史课实在太精彩了,我们和天津滨海新区的学生在线上共同听课,更加理解了课本中‘各族人民如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的深刻含义。”黄南泽库县第一民族中学一名高一学生兴奋地说。

这堂历史课,是当地授课教师与滨海新区汉沽田家炳中学的老师班淑瑶共同搭建的异地课堂,通过钉钉平台,依托优势资源,两位老师为东西部学生联合授课,用感受性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信。两个地区的学生上课时精神状态饱满,学习热情高涨。

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数字化、信息化、网络等技术正不断与教育相互融合,激发出教学工作的活力。近几个月教学中,新区老师充分运用数字化、信息化、网络等手段,创新教学思路和模式,不仅为当地教师带来了先进教学经验,也给学生奉上了新颖的教学模式和内容。

而在疫情影响下,前段时期青海师生只能在“云端相见”,对于当地师生来说,线上教学是个新生事物。陈雪梅是新区大港油田第三中学的副校长,此次来到了黄南尖扎县第二民族中学。为了保证线上教育教学质量,她所带的“组团式”帮扶队伍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帮助学校制定了线上教育教学实施方案,并实行了线上教学巡课制度,使线上教学逐步规范。他们加强对教师线上教学技能的培训和班主任管理培训,增强了老师们线上授课的底气。同时全面落实线上教学管理工作,抓好巡课、听课反馈,第二民族中学教师们线上教学工作质量正不断提升。

多渠道牵线搭桥

扶困助学暖人心

在黄南,进入冬季后,氧气含量要比夏天低很多,帮扶教师晚上高原反应比较强烈,经常睡不好;而在张家川县,帮扶教师也面临着饮食生活习惯不同的困难。但是大家并没有因为各种困难耽误教学工作或者退缩,每天都是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工作中。

这里孩子们学习和生活都比较艰苦,帮扶老师也竭尽全力多渠道搭桥,努力改善孩子们的学习条件。比如黄南泽库县地处雪域高原牧区,经济较为落后,泽库民族中学全校1935名学生,建档立卡的贫困生就665名,重点贫困329名。

看到这种情况,帮扶老师们多方牵线搭桥为学校募集资金、物资。他们成功联系到了天津市静海一滴水慈善基金会,为孩子们募集到了第一笔善款。根据捐赠协议,天津市静海一滴水慈善基金会将为泽库县第一民族中学捐赠人民币2万元,为困难学生购置过冬衣物。同时天津市渤海石油第一中学团委积极开展义卖捐助活动,用于资助困难学生。

创新体制机制

“输血”和“造血”并重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需要把先进的教育理念留在这里,把教育工作方法教给更多的基层老师。”新区帮扶干部、张家川县职教中心党总支副书记、主任李惠良说。

从来到张家川县第一天开始,李惠良就开始了深入调研工作。为了进一步抓好任课老师的教研工作,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专门成立了教研组,设立了“备课、上课、听课”交流巡查制度。同时他组织召开了高三策略研讨会,专门针对历年高考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前不久,他带领班主任和部分中层干部开展了学生家访工作,历程400多公里,走访了13名高三优秀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家庭,全面了解学生的生活和思想情况,与家长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成长的方式方法,家长深受感动,学生备受鼓舞。

“下一步我们也将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对教师实行新的教师量化考核,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加强师资培训,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李惠良表示。

教育帮扶要坚持“输血”和“造血”并重,为了更好推动当地学校发展,新区选派的各帮扶团队正根据各校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制定后期工作计划。除了张家川县职教中心外,张家川县第三高级中学将继续加强教研教改工作,不断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黄南尖扎县民族中学策划成立高中教研联合体,联合州里的其他高中,加强校际联合教研活动。黄南尖扎县第二民族中学将以“规范管理,从严治教,培育特色,打造精品”为发展理念,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黄南同仁市民族中学将以教学为中心,紧抓“教风”“学风”质量,加强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加强学校队伍建设、加强学校文化的引领,着眼听课、教研、巡视和党建德育安全,提升学校整体实力。黄南泽库县第一民族中学将以层次式援助、全链条帮扶、数字化建设、共享共建为支撑,打造一支扎根当地的优秀教师队伍,提升教学质量。

“在帮扶学校工作的这段时间里,各帮扶团队深深感受到了当地学校对提升教育质量的渴望,对汲取先进教育思想的迫切,他们将发挥专业特长和学科优势,把天津市的理念、先进技术和经验带到帮扶学校,助推当地教育迈上更高的台阶。”滨海新区教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转载来源滨海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