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试点城市(园区)> 新闻详情
点赞

宁夏枸杞产业发展的调查研究

发布时间: 2022-01-11 09:27:22

关键词: 科创宁夏 枸杞 产业 建议
24
5414

  为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以推动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使命,全面推进枸杞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转型发展。

  一、宁夏枸杞产业概况

  宁夏是中国枸杞之乡,中国枸杞文化之乡,枸杞种植历史600余年,宁夏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成就了宁夏枸杞独特的道地品质。截至2021年9月,全区枸杞种植面积40万亩左右,一二三产综合产值近300亿元。核心产区中宁县农民来自枸杞产业的收入达60%以上。枸杞产业已成为宁夏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巩固脱贫成果的富民产业,也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高效产业,更是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三位一体”的特色产业。宁夏是全国枸杞交易中心,拥有枸杞育种、种植、研发、加工、检测、交易、物流、文化、餐饮交流等完整的产业链体系,是全国枸杞产业基础最好、生产要素最全、品牌优势最突出的核心产区,产业发展优势突出。

  二、宁夏枸杞产业的分布特点及发展现状

  (一)枸杞加工及销售

  截止2021年3月,我国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含“枸杞”的相关企业有13851家,其中,枸杞大省宁夏占据5201家,占全国枸杞企业近四成。枸杞加工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产品同质化较为普遍,产业集中度偏低,具有品牌优势、规模效益、技术优势的行业龙头企业数量较少,大部分技术创新主要围绕枸杞种植、枸杞干果开展,产品附加值较低,市场低端化竞争较为激烈,整个产业盈利水平低,尤其是产业链前端发展低迷并呈萎缩态势。

  (二)宁夏枸杞研究开发现状

  自2018年起,宁夏相继挂牌成立了中国枸杞研究院、国家枸杞检测中心、宁夏中宁枸杞产业创新研究院,陆续建成了国家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林业局枸杞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宁夏枸杞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宁夏枸杞制品(贺兰)技术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枸杞产、学、研活动活跃,创新资源汇聚优势明显,枸杞成分及作用机理研究和科技研发能力在全国均处于领先地位。

  (三)宁夏枸杞产区分布

  截止2021年第三季度末,宁夏枸杞种植面积40万亩左右,鲜果总产量26万吨左右,现阶段鲜果非制干转化量约为6万吨(主要用于榨汁、酿酒及开发其他枸杞衍生产品),枸杞干果产量为4.5万吨。种植总体布局呈“一核两带”式分布,“一核”就是宁夏枸杞核心产区中宁县,枸杞种植面积17万亩,中宁具备枸杞历史文化积淀、良种繁育、集约化种植、精深加工、仓储物流、科技创新、物流、交易、文化交流等优势,中宁枸杞区域公共品牌价值190.32亿元,是未来宁夏枸杞产业集中功能打造区。其余种植面积主要分布在“两带”即清水河流域枸杞产业带和银川平原枸杞产业带,清水河流域主要分布于同心、海原、原州区和西吉县;银川平原产业带主要分布于利通区、兴庆区、西夏区、贺兰县、平罗县和惠农区。

  宁夏地处中国枸杞野生自然分布区域的中心地带,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偏碱性,富含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拥有大面积富硒土地,年平均气温9.9℃,年日照时数达2900小时以上,年降雨量200mm左右,年蒸发量1898.3mm,≥10℃的有效积温达3349℃,无霜期161天。全年干燥少雨,日照充足,春暖迟、夏热短、秋凉早、冬寒长,适于道地枸杞生长。中医界历来把宁夏枸杞视为入药的佳品。宁夏以其独特的地理气候资源、技术优势、历史文化积淀、品牌优势及产业集群优势引领着国内外枸杞产业的发展。

  三、宁夏枸杞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枸杞单产低,产业链收益下降。枸杞种性退化严重,部分种植户为追求短期利益,采用大量施用化肥和大水漫灌的方式以期提高产量,这种种植模式虽能短期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枸杞产量,但会导致土壤酸化、盐渍化、板结,土壤团粒结构及土壤微生物菌群被破坏,从而导致肥料利用率下降,枸杞出现根腐病、茎基腐等病害,使得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逐年增加,损坏了地力,污染了环境,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同时,大量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得产品的品质、口感严重下降,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宁夏枸杞的道地品牌价值。

  2、劳务人员短缺,亟需有与种植采摘相配套的机械化设备。近些年,随着县乡人口大量外流,枸杞种植劳务人员数量锐减,种植人工成本大幅上升,单采摘劳务费用就占据了枸杞干果售价的50%以上,再加上修剪、统防统治、施肥、制干、加工等环节的人工投入,总人工成本占到了枸杞售价的68%以上。枸杞种植面积的扩大急需要有与枸杞种植相配套的机械化装备,以此来缓解劳务人员短缺和人力成本上升的问题。

  3、枸杞功能性价值开发不足,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缺乏。目前,枸杞深加工主要涉及食品、保健食品、化妆品、药品等领域,全区枸杞市场份额85%以上仍以干果销售为主,精深加工转化总量不足总产量的15%,精深加工产品主要产品为枸杞原浆,其次为枸杞酒,产品技术含量不高,缺乏核心竞争力。其他精深加工产品虽品类丰富,但产业化的过程比较漫长,市场份额均不大,未能见到经济效益。

  4、品牌保护力度不够。宁夏近年来加大了“宁夏枸杞”“中宁枸杞”品牌保护力度,但每年仍有数倍于宁夏枸杞、中宁枸杞的外地枸杞在市场上以宁夏枸杞和中宁枸杞的品牌在出售,优质的道地枸杞卖不了优质的价格,种植企业利润得不到保证。宁夏枸杞的品牌优势未能有效转化为市场优势和效益优势。中宁枸杞品牌价值190.32亿元,但宁夏枸杞产业综合产值不足300亿元,与道地资源的价值体现有较大差距。

  5、标准化体系不完善,现行标准贯标、执行不到位。目前,全国共制定发布枸杞国家、行业、地方标准145项。其中,宁夏制定82项,占总数的56.6%。我区虽然建立了枸杞食品安全种植技术,加工贮存、检验方法等标准,基本上涵盖了全产业链,但是仍然存在标准滞后,标准贯彻不到位,执行不严格,标准覆盖不全,标准间不协调,与国家标准不匹配等问题。

  6、药用资源开发不足。宁夏枸杞是唯一载入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品种。宁夏作为道地枸杞产区,枸杞药用价值是产业立身之基和拓展市场的法宝。我区枸杞产业育种方向注重向食品类开发,对枸杞抗氧化、抗衰老、抗肿瘤、护肝明目及调节促进免疫力等功效的药理学研究和临床试验,基本处于空白,道地资源功能性优势未有效开发。

  7、产业融合度不高。枸杞产业与地域文化、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小城镇建设等融合度不够,我区迄今还没有打造出一个枸杞特色小镇或枸杞田园综合体,中国枸杞之乡的氛围没有营造出来,枸杞文化元素没有充分体现出来,枸杞原产地的历史、文化及品牌优势缺乏深度挖掘。

  8、产业创新力不足,创新主体创新能力弱。枸杞基础研究薄弱,枸杞功能性产品开发缺乏理论指导,产品功能性评价数据缺乏,不能满足加工企业对多用途、功能性产品开发的多元化需求。据枸杞产业创新平台大数据显示,枸杞产业全国高校科研能力排名前100名,宁夏高校未有一所入列。另外,企业创新能力弱、高端人才吸纳不足、创新投入强度低、技术技能人才缺乏、实用技术人才短缺等现象普遍存在。

  (二)发展建议

  1、各级政府高度关注,政策引导产业增效。积极制定政策引导产业高质量发展。各级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联合行业内各产业链优质企业、枸杞产业专家、种业公司与技术服务公司,整合枸杞产业优势种质、种植资源,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公共服务平台,大力推广普及枸杞高效栽培模式,从良种种源供应、建园规划、种植技术指导、优质农资供应、植保、农技、修剪、专用机械、制干加工,让全区枸杞种植企业提升种植管理水平,实现枸杞种植端增效、增收。

  2、支持精深产品开发及产业化。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力促产、学、研深度互动。积极与宁夏大学、中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宁夏农林科学院、江南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全面开展枸杞基础研究及枸杞食用、日化、药用资源开发,围绕枸杞育种、种植、加工、流通、推广各环节进行新科技、新工艺、新产品、新设备、新标准的研发,夯实产业基础配套。以产业园区为支撑,围绕全产业链,大力发展枸杞产业高新科技园区,集群化发展。

  3、加大品牌保护及推广力度。做好枸杞文化及“宁夏枸杞”“中宁枸杞”品牌推广宣传,提高产业竞争力,使整个产业获利。加大品牌保护力度,办好“一节一会一论坛”,即办好“枸杞采摘节”“枸杞产业博览会”和“枸杞产业高峰论坛”。将产业、生产、经营、科技、物流、营销、商务、枸杞美食、新品发布、新技术发布、文化交流等活动融入枸杞博览会,办成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活动,办成品牌,让枸杞博览会推动枸杞品牌及文化传播。邀请开展枸杞研究的知名学者、专家、企业家在与枸杞相关的全国和国际论坛上推介“宁夏枸杞”“中宁枸杞”道地属性,提升“宁夏枸杞”“中宁枸杞”国际影响力。

  4、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出台创新要素支持政策,吸引汇聚更多创新要素到枸杞产业,提高枸杞产业经济质量效益和发展的竞争力、创新力、抗风险能力。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枸杞产业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鼓励支持企业加大枸杞食品、药品、日化产品等资源开发、转化及推广力度,有效盘活创新资源,推动产业链、创新链的融合。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高校、研究机构与企业联合进行基础研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形成持续创新能力,打造枸杞产业开放合作新态势,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5、深度开发药用资源,加快枸杞药品的产业化进程。制定相关政策,引导高校、研究机构开展枸杞功效基础研究,开发功能性、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建设枸杞精深加工科技园区,做好基础设施、人才、政策等相关配套,吸引知名制药企业到宁夏置业投资,加快枸杞药用资源开发及产业化进程,以提升整个产业盈利水平。

  6、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大力引进及柔性引进外部高端人才,重点培养枸杞种植、加工、企业管理、营销、质量安全、产品开发等方面的本土人才。一方面,依托研发机构,发挥宁夏枸杞产业人才高地的引领作用,通过举办枸杞产业中短期实操培训班,对广大种植端从业人员开展种植、修剪、统防统治、采收、加工、营销、物流等方面的实培训。另一方面,依托本地高校、高职、中职院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仅仅是教育体制改革问题,更是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乡村振兴及地方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加快相关政策的系统设计,构建政、行、企、校协同推进产教融合发展的机制,汇聚各方力量形成促进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合力。

  7、倡导行业自律。通过行业协会建立健全企业评价信息的征集和披露机制,制定发布枸杞产业发展的诚信制度,强化企业、茨农的诚信意识。定期开展诚信评价,向市场定期公布评价结果,提升“宁夏枸杞”“中宁枸杞”区域公共品牌的公信力。探索建立违纪违规、诚信缺失企业的“黑名单”制度,对重大质量安全事故、缺失诚信企业予以曝光。规范各产区经营主体间的合作诚信,倡导行业自律,实现各方共赢发展。

  8、建立枸杞产业大数据综合信息平台。应用区块链、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移动应用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产业发展资源,建立枸杞产业大数据平台,同时,平台作为数据中台,接入全国各地方、各企业自有的生产、交易、流通、供应链、溯源等数据信息,实现数据集中整合与价值共享。加强对产业信息的监测发布,强化风险管理。

  9、在企业培育上持续发力。把龙头企业培育作为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关键抓手,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全国开展枸杞研究的高校、研发机构为依托,开发枸杞食品、药品、日化品资源,大力发展枸杞精深加工产业,带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10、大力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宁夏是全国少有的全境式国家旅游示范区创建省区之一,大力发展“民俗+枸杞文化+枸杞全产业链”的枸杞特色旅游,以种植单元为主体、以核心小产区为单位,走一二三产融合的绿色生产方式,将枸杞产业特色旅游和生态文明的综合规划。让游客在美景之中放飞自我,充分体验“让我们去宁夏,给心灵放个假”的那种释然。用一种可以让游客放飞自我的方式,带动游客对西部特有风情的这种欣赏,让枸杞特色旅游和休闲、养生、及游客的绿色主义消费有机融合。

  课题组主要成员:

  苏国辉 中国科学院院士 暨南大学

  路福平 天津科技大学 教授 

  段金廒 南京中医药大学 教授 

  乔长晟 天津科技大学 教授 

  余君伟 宁夏中宁枸杞产业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 副院长 

  凌锡喆 宁夏食品安全协会 秘书长 

  季  瑞 宁夏食品安全协会 副秘书长 

  供  稿:宁夏食品安全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