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试点城市(园区)> 新闻详情
点赞

这座桥有颜值,也是“技术范”

发布时间: 2021-06-22 10:41:56

22
1046

       建设工人在人行桥上施工。

  广州首座珠江两岸人行桥的建成,离不开何镜堂院士这样的建筑设计大师的神来之笔,更加离不开近一年来不辞劳苦、挥汗如雨的建筑工人的日夜赶工。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人行桥不仅有颜值,更是“技术范”——人行桥建设投入建筑工人和技术人员近500人,在防蚀、抗压上,采用高科技攻坚克难,首次把超高性能混凝土新材料抗压技术运用在桥梁建设上,树立起科技建桥的时代标杆。近日,记者独家专访了人行桥的建设方中铁广州工程局集团的负责人和建筑工人,了解建设者背后的故事。

  四个全新技术创新攻克系列施工难点

  “一桥飞跨珠江岸,天水一色映朝晖。”谈起广州首座珠江两岸人行桥,中铁广州工程局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唐云首先就用一句诗词描绘了该桥的美妙之处,可他话锋一转,就让人感觉到建设过程中一点都不轻松:“该人行桥是世界最大跨度的斜拱曲梁人行桥,具有主梁结构呈曲型、拱肋横向侧斜、桥梁跨度大三大特点,具有梁拱制作安装精度高、线形控制要求严、运输吊装风险大、施工水域及周边区域环境复杂四大难点。因此,该桥实际上是一座科技攻关桥梁。”

  唐云说,“我们为了这次人行桥建设,选配了具有深水大跨桥梁丰富施工经验的管理团队,项目人员曾参建汕头海湾大桥、武广高铁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等工程建设,有丰富的施工经验。”唐云说,工程队强化施工现场和企业后台高效联动协作,坚持“三同步、一到位”,即水陆同步、主辅同步、前后场同步,以及前期施工策划到位,有力保障了广州珠江人行桥的施工安全质量和进度。

  唐云说,坚持品质至上是人行桥建设的唯一标准。“由于桥梁拱肋约一万三千块构件形状尺寸均不相同,我们选用国内质量性能最优的拱肋钢梁原材料,运用三维成像技术和BIM技术,确保节段间的完美匹配。”唐云说,桥梁在拼装的精准程度,可谓是“毫米不差”。据介绍,施工人员出厂前对梁拱进行实体预拼装,施工过程中采用支架法,为了更加精准,更是利用三维成像系统,确保空间位置的精准对位,精确实现毫米级工程质量管控。

  “我们就是发扬工匠精神,使出绣花功夫,既注重主体工程质量和结构安全,更注重桥梁工程的外观、线条、色泽等每一个细节的完美。要达到质量和美观相统一,着力打造美丽珠江上的艺术桥。”唐云说,这些都与广州这座城市的精神特质一脉相承的,广州人做事实在、务实、精确,因此要打造一座体现广州品质和质量的桥梁,施工技术上也丝毫不能马虎。

  为了环保施工,工程中使用旋挖钻,避免施工产生噪音,采用支架法保护两岸原有地形地貌,创新围堰工艺防止工业废水排入珠江,全力打造魅力花城的民心桥。

  “人行桥也有四个全新技术创新,攻克了系列施工难点。”唐云说,施工中采用承台围堰组合钢板桩新工艺,在加固基坑的同时,防止江水进入围堰;采用抗压强度可达到150兆帕的超高性能混凝土新材料,是普通C30混凝土抗压强度的5倍,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江水对拱脚的侵蚀,这在我国桥梁建设史上尚属首次运用;另外,还采用主墩基础抗剪锚固型钢体系新技术,增强了桩基的受力性能,确保结构稳定;采用宝峨46型旋挖钻新设备,保证成孔质量,提高工效,树立起科技桥的时代标杆。

  “建成后要带着孩子到桥上走走”

  建桥过程艰辛,但施工工人凭借坚强的毅力,与台风争分夺秒、同高温持续鏖战、节日期间坚守岗位,使项目实现了安全运行。

  在人行桥众多建筑工人中,项目副经理刘丽生可算是广州的建筑“老手”,他是从南沙港铁路龙穴南水道特大桥项目转入到人行桥建设,为了确保生产指挥,他吃住都在工地现场,坚持住在一个小的集装箱里,24小时守在工地。因为集装箱就在工地里,他哪怕休息几个小时,也会采用听、看、观察的方式监护着桥梁建设的质量安全,尤其是遇到了台风,他也时刻留意着机械设备在桥上的安全。

  说起自己300多天的施工经历,刘丽生腼腆地说“再辛苦都值得”,他自豪地说,人行桥建成后,将成为珠江上看与被看皆宜的羊城新景和美丽花城亮丽的新地标,展示了广州城市魅力、点缀城市客厅活力的新名片,助力国际化都市文化繁荣和珠江两岸联动发展的新平台。“以后我也要带着我的孩子来桥上走走,看看爸爸和同事们一起建造的这座超大的艺术品,让我们的后代也能感受到幸福生活的真谛。”刘丽生说。

  广州首座珠江两岸人行桥

  公众投票结束

  广州首座珠江两岸人行桥全球征名活动公众投票阶段昨日24时结束。数据显示,50多万人参与了投票。记者从主办方广州城投集团方面获悉,公众投票结束后,人行桥名字将会在近期正式公布。

来源:广州日报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全杰 通讯员王建国、李守钦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苏韵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