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下挖式土墙日光温室建造技术

本技术优化了下挖式日光温室光照、温度、下挖深度、跨度、高度、墙体厚度等关键技术指 标。在确保墙体蓄热保温性能、稳固性和土地利用率的前提下,下挖式土墙日光温室的后土墙体 均在温室最高点所产生的最大遮阴区范围内,不占用非遮阴区,且墙体本身也不能产生二次遮阴 区;利用地热,增加气温、地温。改善冬春低温季节日光温室低温环境,设立前、后防水台,防 止雨水倒灌后浸泡墙体,引起墙体坍塌;温室前空地二次下挖,解决了因下挖过深导致的温室内 前部遮阴问题,使温室下挖壁面产生的阴影率不超过 10%。人行道前置,充分利用室内遮阴面,有 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解决了下挖式日光温室采光与保温的矛盾。优化温室热环境,提高温室 稳固性、土地利用率。在冬季采用本技术的下挖式日光温室最低气温较普通日光温室提高了 2.5℃, 采光性能明显增强,深冬季节最低温度达 10℃以上,以黄瓜为例,黄瓜产量较普通日光温室增产 20% 以上。

山东省寿光蔬菜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早籼低温敏型两用核不育系启元S选育与应用技术

该技术是江西兴安种业有限公司于 2008 年用(株 1S/ 黄华占)F3 分离出的不育单株与陵两优 942 杂交,经 4 年 7 代选育基本定型,再经 3 年系谱法纯合选择、组合测配而成的低温敏早籼型 两用核不育系。该不育系具有早熟(播始历期 60 天)、育性转换起点温度低(23℃以下)、品质优 (部标优 2 级)、配合力好(可配制早、中、晚各熟期组合)的突出特点。 该技术较好地解决了水稻早而不优、优而不早的“瓶颈”问题,实现了一个母本能配制出早 中晚不同熟期杂交新品种的创新目标,该技术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原创性技术。两用核不育系启 元 S 是目前国内育成水稻核不育系中不可多得的“全能型”不育系,解决两系中晚稻育种“卡脖 子”问题。至今已有南方 9 省近 50 家种子企业、科研院校引进测配,仅本公司以此技术为基础已 育成早稻品种启两优 1639、启两优 2216,晚稻品种启两优 1810、启两优 5410、启两优 1011、 启两优香占、启两优 381 等应用于生产,一大批优质、高产新品种即将育成投入大田。随着该项 技术应用区域的不断扩大,以其配制的新品种将越来越多,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江西兴安种业有限公司

肉鸡绿色养殖提质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

肉鸡绿色养殖提质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成果从饲料营养、养殖环境、设施设备、自动化智能 化管理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和集成应用。 创建肉鸡全程无抗高效饲料生产和应用技术。从草药原料种植、高效纯化提取工艺入手,创 制新型植物功能性绿色添加剂新产品;创新了酶制剂和益生菌为基础的肉鸡健康高效饲料生产和 应用技术,实现养分高效利用,降低粪便重量和有害气体排放。 创新了基于环境精准优化控制的肉鸡高效节能饲养工艺。研制高密度养殖环境标准,以及配 套的立体养殖成套工艺设备体系,实现养殖设备 100% 国产化;研制自动控制及可追溯管理关键技 术,实现肉鸡养殖全生产链条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高效精准控制。 成果集成创新了以“自动化、智能化立体养殖”为主要特征的白羽肉鸡“高效、优质”立体 养殖全新模式。本成果主要针对我国白羽肉鸡生产工艺设施水平低、养殖病死率高、抗生素和药 物过度使用、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等产业重大问题,突破了绿色养殖替抗、环境精准调控、立体数 智化养殖等关键技术难题,颠覆性创新绿色健康立体养殖模式。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猕猴桃溃疡病绿色防控技术

全面揭示了我国猕猴桃溃疡病流行成灾规律及其生物学基础和关键影响因子,据此研发了监 测预警、寄主免疫性和有益微生物利用、科学用药等关键技术,进而集成创建了猕猴桃溃疡病高 效综合防控技术新体系,靶向性准、高效应急、绿色持久,并在全国猕猴桃主产区示范推广,提 升了我国木本植物细菌病害整体防控水平和在本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病原菌方面,明确了我国猕猴桃溃疡病菌优势类群;阐明了田间病菌群体致病力分化明显, 揭示了毒性菌系致病的机理,为猕猴桃果品及繁殖材料进出口检疫检验、抗病育种和防治技术研 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病害成灾规律方面,明确了树体不同部位受害的田间周年消长动态,深入揭示了毒性菌系侵 染树干、叶片和根系的组织内时空规律;明确了病害流行成灾的关键气候因子;找到了病菌在树 上树下、体表体内存活、繁殖、扩展、传导的微观证据,为防控技术研发找到了重要突破口。 防控技术方面,发明了病害早期诊断和苗木花粉等繁殖材料带菌检测预警及消毒技术;研发 了病害流行监测预警技术;开发了有益微生物及其应用技术;创建了稳定可靠的猕猴桃抗病性评 价技术体系并研发出抗病性利用技术;研发了采果后落叶前、花前花后科学用药的“两前两后” 防病技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玉米新型雄性不育技术体系创新与应用测试

本项目建立了一套基于生物信息学、花药转录组学和基因编辑技术,快速精准创制玉米核雄 性不育突变体的新方法;据此建立和完善了 3 种优势互补的玉米新型雄性不育系统:多控不育、 通用型显性不育和矮化不育。通过该技术体系,可实现玉米核雄性不育突变体的批量化创制,开 创了玉米杂种优势利用的新途径,解决了玉米核雄性不育系保持和繁殖的难题,极大提高玉米育 种和制种效率。 该成果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玉米种业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升我国种业国际竞 争力意义重大。 发明的 3 种优势互补的玉米新型雄性不育技术兼具“三系法”的稳定性和“两系法”的灵活 性,同时又解决了“三系法”受恢保关系制约而资源利用率低和“两系法”受温度光照影响而育 性不稳定等问题,被袁隆平院士称为“第三代杂交育种技术”。

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中智生物农业国际研究院、北京首佳利华科技有限公司

农林废弃物高值化利用

连续闪爆技术借助非啮合段搅拌混合能力强的特点,让物料均匀分布在设备腔体内,啮合区 局部压力逐级增强,可以大大强化闪爆效果;连续闪爆过程中无须注入饱和蒸汽,能耗低、水耗 少;啮合区具有输送能力,自清洁性好,设备稳定性高;可高效灭杀虫卵、分化植物纤维。该技 术高效处理农、林丢弃物:秸秆、玉米秆、烟秆、麻秆、竹子、树枝、椰子壳、木材边角料、马 蹄苗、花生苗、花生壳、甘蔗渣、甜菜渣等,具有极为广泛的适用性,能够有效分离出大长径比 的植物纤维,实现产物品质均化,提升后续资源化利用的稳定性,改善应用效果。世界首创的拉 伸流变混炼技术特别适用于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加工,有效实现纤维的分散并保持其长径比。将 连续闪爆产物导入基于体积拉伸力场的混炼挤出工艺后,获得的植物纤维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显著 提升。借助三产有效融合激发农、林丢弃物综合利用,大幅降低碳排放,在碳交易市场实现突破, 创新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模式,响应政府的号召。

苏州精思博智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牡丹与芍药的新品种培育

现有油用牡丹品种“凤丹”和“紫斑”存在花色单一(白花),观赏性差、经济价值低的缺 点,于是,瑞璞技术团队提出油用牡丹彩色化的育种目标。利用定向杂交技术,经过十余年的不 懈努力,集中攻克了油用牡丹彩色化的技术难题。 “凤丹”具有生长势强、成花率高、结实力强、花梗挺直的特点,技术团队以其为母本,选用 合适的父本进行配对,进行定向杂交,从杂交后代中筛选出优良单株进行扩繁育种。为达油用牡 丹彩色化的目的,与花色鲜艳(正红、黄色或黑色等)的牡丹品种定向杂交,杂交后代花色丰富 多彩;所选父本是重瓣花的,杂交后代一般是半重瓣的,适宜切花牡丹品种选育等。 通过“凤丹”牡丹彩色化育种,不但获得高产优质的彩色油用牡丹育种材料,还得到了鲜切 花牡丹、观赏牡丹、药用牡丹、绿化园林牡丹等多用途的育种材料。 芍药新品种选育主要针对杭芍群体,技术团队利用“杭芍”为父本,解决现有品种“亳芍”、 一些观赏芍药中托桂型品种不结实或结实能力差的问题,选育专用油用芍药品种。

菏泽瑞璞牡丹产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高产油量油菜品种定向创制技术与应用

首次探明油菜含油量和粒重受母体基因型调控为主。发掘高含油量 QTLs 新位点 19 个,产量 新 QTLs 位点 30 个及抗裂角主效位点 6 个,图位克隆首个多倍体作物产量基因 BnARF18 及首个农 作物种子性状细胞质调控基因 orf188,为高油高产多抗油菜品种协同改良提供了新位点和新基因。 综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杂交、规模化小孢子培养,建立了多目标性状聚合育种技术。 利用该技术创制出高产油骨干亲本 35 个,包含油菜含油量世界最高记录品系 Q924(65.2%),含油 量大于 52% 的 15 个,同时聚合高油、高产、抗裂角、抗倒伏的有 4 个,为油菜含油量、产量、抗 性协同改良等提供了新途径和优异亲本。 构建了基于全基因组 SNP 分型的亲本定向选配技术。构建了以 SNP 芯片检测为基础的全基因 组位点高通量基因分型与遗传距离预测技术,结合油菜产量和含油量等主要农艺性状杂种优势与 亲本遗传距离之间的关系分析,优化了高油高产多抗杂交种亲本选配技术。 该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油菜高油、高产、多抗的协同改良,培育出高含油量、高产、双低、多 抗、广适油菜新品种 29 个。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新型植物基肉制品加工精准调控技术与颠覆性产品创制

植物基肉制品产业发展对有效缓解未来人口增加带来的动物肉短缺、改善居民营养健康、减 少环境污染等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高水分挤压技术是国内外备受关注的制备新型植物基肉制品 的前沿热点技术。但高水分挤压过程中蛋白质多尺度结构变化与纤维结构形成的分子调控机制尚 不明确,产品的质构、风味与营养仍无法实现精准调控,国内外尚无高水分挤压植物基肉制品产 品上市。针对上述问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植物蛋白结构与功能调控团队创建了 国内外首个新型植物基肉制品“制备过程 - 蛋白结构变化 - 品质精准调控”可视化平台,并创制 了 10 多个植物蛋白素牛肚、素肠、素风干牛肉等适合中国人消费习惯的系列新型植物基新产品。 与传统低水分挤压工艺相比,生产效率提高 50% 以上,能耗降低 2/3 以上,营养损失减少 20% 左右。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植物蛋白结构与功能调控团队

油茶高产品种与关键培育技术

油茶高产品种与关键培育技术成果研究阐明了油茶种质的主要经济性状特别是脂肪酸变异规 律及杂交 F1 代性状变异规律,经过多年多点区域化评价、定向培育等技术,培育出多个系列、49 个高产、稳产、高抗油茶良种,无性系,构成了我国油茶二代良种的重要部分,也是目前大力推 广的良种;发明了以芽苗砧嫁接为核心的繁育技术,实现了油茶良种无性扩繁的规模化生产,促 进了油茶培育方式从实生林向无性系林的变革;基于品种的生物学特性,首创形成的以栽培生态 区划为基础,以品种配置、精准营养管理和树体结构调控为核心的高效栽培技术体系,使油茶由 粗放经营转向集约化管理,“长林”系良种茶油大面积产量达 30~50kg,单一高产年份产量达到国 内领先水平,是油茶产业的重大技术创新;针对油茶现有林低产背景,提出了“强化抚育、嫁接 换冠、模式转换、更新改造”等不同模式的技术体系,实现了油茶林产量和效益双提升。在油茶 主产区中带、北带为主的产区得到广泛应用,并成为北部栽培区油茶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技术。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亚林所)木本油料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