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生物医学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

北京市生物医学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以服务北京地区及国家医疗器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出 发点,瞄准建设国际一流的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平台。成立五年以来始终坚持自主创新,聚焦解决 医工交叉领域前沿技术与共性关键技术问题,搭建了先进的基础研究和应用转化平台,以推进成 果临床转化,已对北京地区医疗器械行业形成技术创新引领作用。 中心依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独立运营并自主盈亏。现有骨干人员、服务管理、顾问专家等 共 306 人,包括首席科学家、资深顾问专家 98 人(其中国内外院士 13 人、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 专家 6 人、长江特聘教授 10 人,国家杰青获得者 13 人,国家优青获得者等青年人才 23 人,其他 国家级青年人才 33 人)。占地面积 24423.8 平方米,拥有硬件平台设备 905 台套。 中心服务内容包括关键技术联合攻关、科技服务、建设联合实验室、设备资源共享平台、科 技人才培养等,与临床医疗机构、研究院所、优势企业深度合作,已形成完整的产学研医用一体 的医工交叉技术创新链。近 5 年承担国家级技术攻关项目 426 项,发表论文 1309 篇;申 / 获国家 专利 568 项(已转化 103 项),孵化新型高科技企业 9 家(包括大艾机器人、罗森博特、柏惠维康、 慧创等),获医疗器械注册证 25 项。

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

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山东产研院”)积极打造集合“政、产、学、研、金、服、 用”的融合创新体系,致力于产业技术创新与集成,实现技术产品化、商业化。面向黄河流域生 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等国家重大需求,聚焦前沿产业生态培育,战略 产业自主可控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围绕信息与智能融合、微纳与智能制造、先进材料、绿色与 健康、未来技术“4+1”领域,突破从技术到产品再到商品的系统创新、集成创新与融合创新,塑 造引领型发展、高质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创造新产业,做强战略产业,提升传统产业。 山东产研院建设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卫星新技术国际创新中心、EDA 国际创新中心、微纳制 造工程中心、国家高端智能家电创新中心、电磁驱动创新基地、材料设计与仿真公共技术创新中 心、智慧黄河大数据平台、农业三产融合产业技术中心、密码技术云算力中心等平台,加速突破 关键核心技术,完善产业创新链。成立 2 年多来,山东产研院共凝聚高水平创新团队 102 个,各 类创新创业人才近 4000 人,建设各类研发机构 69 家,创立高技术企业 264 家,投资孵化上市企业 3 家,带动社会投资超 400 亿元。

辽宁省中科知产高新产业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辽宁省知识产权研究院,是由辽宁省知识产权局、辽宁省教育厅依托沈阳工业大学科技法研 究设立的知识产权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咨询服务的专业机构。以“新兴产业发展战略与产业政 策、产业互联网平台与传统企业转型、前沿产业技术创新突破与商业化应用”为发展方向的专业 化产业服务机构。致力于为企业、政府、科研院所提供产业规划研究、科技信息情报、产业转型 升级、园区招商、产业申报、创新综合体建设运营、产业大数据平台搭建等解决方案。 2021 年,与辽宁中科技术转移中心及行业专家团队,成立辽宁省中科知产高新产业技术研究 院有限公司。以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行、现代化管理的工作路径,在政府智库、战略研究、专 业人才培养、知识产权转移转化等方面开展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发展期间,企业先后被评为国家 科技型中小企业、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企业、辽宁省雏鹰企业、技术转移示范机构、高新技 术企业、中国科学院科技产业网联盟理事单位,建设“海智专家”工作站,引进转化一批重大科 研成果,构建开放共享的创新创业生态。

四川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四川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以下简称“四川大学科技园”)是国家科技部、教育部批准的 15 家试点和 22 家首批认定的国家大学科技园之一,是四川大学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进 创新创业、服务社会的主要平台和重要窗口。 四川大学科技园依托四川大学雄厚的科技、人才、信息优势,围绕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 位,在四川大学主校区建成 3 万余平方米的创新创业孵化空间,打造了“1234 百”孵化服务新 模式,即一个平台、两轮驱动、三新突破、四链融合、百家赋能。四川大学科技园先后被评为国 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四川省技术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服务机构、全国首批企业专利交流 工作站、国家科技计划先进服务机构、全国首批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国家科技计划实施 二十周年先进单位,并在 2012 年第二次全国大学科技园绩效评价中获 A 类(优秀)大学科技园荣 誉。2016 年四川大学获准建设全国首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全国仅四所高校入选),其中由 四川大学科技园承担建设和运营的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平台于 2018 年正式投入使用,进一步增强了 四川大学科技园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和支撑产学研融通发展的能力。

无锡物联网创新促进中心

无锡物联网创新促进中心(以下简称“促进中心”)是物联网集群技术研发机构和创新促进 平台。促进中心坚持以“全球视野、市场导向、政府主导、企业主体、改革牵引、赋能集群、开 放共享”为建设原则,以“集聚创新资源、营造集群生态、抢抓产业技术制高点、支撑产业升级” 为宗旨,以“促进自主创新、促进集群发展、促进机制转换”为功能,充分发挥“战略引擎”作 用,积极构建新型“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加快物联网领域原创成果的技术化、工程化、产 业化和商业化,打造物联网关键技术“策源地”、创新人才“集聚区”、公共服务“示范点”、产业 发展“推进器”,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机构的建设发展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促进中心构建了以促进中心为“主体”,尚贤谷物联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无锡物联网创新中 心有限公司为“两翼”的组织架构,形成“建生态”和“攻研发”互促共进的“一体两翼”发展 格局。2021 年,促进中心代表无锡物联网集群在工信部组织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中,以江 苏第一、全国第二的成绩,成功入围首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为打造世界级物联网先进制造业 集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苏州市产业技术研究院

苏州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是苏州市人民政府直属事业单位,是定位于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的 非营利性技术公共研究机构。 苏州市产业技术研究院作为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采取“事业单位 + 有限公司”方式, 重点围绕苏州未来产业布局、新兴产业集群以及优势产业提升,以产业核心技术、共性关键技术 和前瞻性技术的研发以及交叉学科的集成创新为重点,填补上游基础研究和下游企业产品生产之 间创新链的空白。苏州市产业技术研究院致力于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产业化,聚集全球创新 资源,为苏州产业发展提供源头技术供给,支撑产业向中高端迈进,为苏州实现高质量发展发挥 战略引领作用。 苏州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建设模式,汇聚科研院所、政府、企业等各方力量,坚持“多方共 建、多元投入、混合所有、团队为主”的原则。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雄厚的科研实力和 一流的科研人才,吸引更多优秀科研团队到苏创业;另一方面,通过强化团队持股、拨投结合等 模式,摆脱了传统体制的束缚,充分激励团队的积极性,为技术和产业之间搭建便捷高效的通道。 苏州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目标在 5 年内布局建设 50 家左右的技术研究所,孵化衍生创新企业 700 家 (其中高新技术企业 200 家),集聚 2000 名领军研发人才,新增高新技术产值 500 亿元。

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是在科技部、工信部、北京市政府 等支持下,由全国第三代半导体相关科研机构、院校、优势企业等自愿发起并在民政部门正式注 册成立的社团法人。现有成员单位 230 家,涵盖了上、中、下游以及应用各个环节国内的重点高 校、科研机构及骨干企业。联盟下设 15 个分委会,成为联盟工作的重要抓手,广泛调动全产业优 势力量,特别是围绕国家重大区域战略,成立了粤港澳、长三角、京津冀委员会,联合优势区域 地方政府和机构,聚焦区域创新发展重点任务或关键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形成支撑服务体系。 联盟通过构建以市场为牵引,研发、产业、资本深度融合的产业创新体系,引领第三代半导 体产业跨区域、跨学科、跨行业的协同发展,在组织研发与产业协同创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联 盟组织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突破制约我国产业创新发展的“卡脖子”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和关 键共性技术问题;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激发成员单位创新活力,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支撑 地方政府推动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提升区域创新发展水平;整合成员单位优势,建设产业共性技 术服务平台或新型研发机构,提升产业技术创新支撑能力;推进技术转移,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 应用;探索产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引进和培育多层次产业需求人才。

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

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是金砖国家首个技术转移官方合作机制,于 2018 年 9 月在昆明成立, 中心在科技部国际合作司指导下,由云南省科技厅、昆明市人民政府提供支持,国际技术转移协 作网络(ITTN)作为社团组织协助昆明市科技局负责其运营与国际联络工作。 中心以“推动发展金砖国家科技创新创业伙伴关系,助力改善金砖国家民生福祉,促进金砖 国家可持续”为使命,落实《金砖国家创新合作行动计划》。2021 年 7 月,昆明市科技局正式成 为工信部、科技部、外交部指导下的“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19 个中方机制成员单位。 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始终致力于促进金砖国家之间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借助昆明和南亚东 南亚国家的区位优势,探索建立金砖 + 南亚东南亚的国际科技合作新局面。截至 2021 年 12 月, 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引进国际先进科技成果超过 1000 项,向南亚东南亚国家实现技术转移(输 出)超过 800 项,培养国际技术经理人超过 500 名,和其他国家(地区)建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超 过 20 家,有效促进了金砖国家以及南亚东南亚国家的科技合作交流,为全球治理体系的建立贡献 了中国智慧。

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

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是浙江省人民政府和清华大学共建的高能级新型研发机构,于 2017 年 11 月正式成立,面向世界前沿科技、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聚焦柔性电子 技术及其应用,致力于前瞻性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和科研成果工程化,同时不断产生标志性成果 并形成转化能力。持续探索“校内虚体、校外实体”的校地合作模式,积极建设国内一流工业技 术研究院。 建院四年以来,已经取得一批涉及生命健康、航天航空、重大工业装备检测等领域的标志性 科研成果以及有关应用突破,共承担国家级项目 33 项,累计申请专利 477 件,获批包括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依托单位、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浙江省新型研发机构、浙江省柔性电子制造业创新中 心、柔性电子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浙江省双创示范基地、嘉兴市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在内的一批 高端平台。 目前,柔电院落户创业企业 21 家,行业涵盖新材料、科学仪器、智能装备、汽车电子等众多 领域。由柔电院运行的中国科协检测技术与仪器装备科技服务团,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组织 国内实验力学和检验检测研究方向专家,开展了 21 场需求对接活动。

海尔HOPE开放式创新平台

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是世界 500 强企业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成 立于 2014 年,注册资本金 13000 万元。公司前身是 1991 年成立的海尔集团技术研发中心,技术 实力雄厚,拥有数字化家电国家重点实验室、数字家庭网络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家电模具工程 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家级研发平台,也是首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首批“国家专业化众创空 间”和山东省新型研发机构。公司致力于共性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新产业孵化,为高端智 能家电、智慧生活新物种新生态提供支持。 技术研发方面,公司聚焦新材料、先进传感、低碳环保、云计算、数字化等技术,支持产 品创新,促进产业上下游生态资源链接互通。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公司成立了海尔开放创新平台 HOPE(Haier Open Partnership Ecosystem),建立了覆盖全球主要技术高地的“10+N”开放创新 资源网络,汇聚全球创新资源超过 100 万家,聚集专家 12 万人,每年开展产学研融通活动近百场, 为技术难题和产品发展提供解决方案。新产业孵化方面,公司通过投资和孵化的形式对创新技术 进行布局,孵化新项目、新产业,目前已投资孵化生物医疗、医疗器械、医用机器人、新型材料 等领域企业 60 余家,其中 15 家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1 家已经在科创板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