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成果库 高寒旱区高产饲用灌木四翅滨藜在生态与生产方面的综合利用技术

高寒旱区高产饲用灌木四翅滨藜在生态与生产方面的综合利用技术

发布时间: 2023-11-27

来源: 科技服务团

基本信息

合作方式: 技术许可
成果类型: 新技术
行业领域:
生物与新医药技术,现代农业技术
成果介绍
西藏自治区是亚洲乃至北半球重要的气候调节器,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生态功能地位举足轻重。 第二次青藏科考表明,全球气候变化下的西藏高原生态环境正经历强烈变化并产生深远影响。主要体现在:沙化严重、水土流失、牧场退化,土地资源减少,各种环境灾害加重,严重破坏社会经济。如何在脆弱的生态区进行生态环境治理,为牧民脱贫致富拓宽道路,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西藏拓垦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团队经过10余年的改良选育,以四翅滨藜为主栽品种,先后突破海拔3500-4800m在西藏多地及各种不同土质条件、气候环境进行了10余处先期实验。通过整合草业科技力量,逐步在防沙治沙绿化、矿山植被恢复、绿色牧光互补、人工草地建植、饲草高效利用、高产饲草繁育等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必将助力自治区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农牧业结构调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公司“沃土计划——四翅滨藜立体生态富民项目”,曾获“西藏自治区第四届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
成果亮点
四翅滨藜为多年生准常绿饲用灌木,具有耐寒、耐旱、耐盐碱、耐土地贫瘠、速生、高产、抗逆性强、粗蛋白含量高、适口性强等优点。综合利用性极强,在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土壤改良等方是首选先锋物种;其嫩叶粗蛋白含量21.64%,干草亩产量为西藏常见人工草地的4-5倍;且可快速扦插繁殖,管护简单,投资少,见效快。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本技术以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为总体指导,结合西藏地质地貌、气象水文、植被土壤特点,针对西藏的生态系统类型,以恢复生态学和产业生态学的原理、方法为指导,把退化生态的恢复重建和区域生态产业建设有机结合,实现区域生态恢复和经济恢复双赢的目标,减缓、遏制沙漠化扩大趋势,协助系统恢复沙化、退化区域,最终达到西藏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持续健康发展。 该技术的应用推广必将开辟出一条生态与乡村产业振兴相融并举的特色之路,促进绿业并举、绿富同兴、绿进沙退,进而快速实现生态环境恢复、沙化碱地改造,解决人工种草面积不足、农牧民长效增收等问题。
团队介绍
研究开发队伍核心技术成员共14人: 专家顾问成员9人,分别为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何志斌研究员、康建军副研究员、马登科博士、王帅博士)、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曾秀丽研究员)、甘肃省防沙治沙研究所(李得禄研究员)、浙江趋衡公益基金会(陈趋源)、北京援疆产业项目—和田四翅滨藜生态产业示范基地(王立中)、甘肃农业大学—国内林果及四翅滨藜权威专家(雍三虎教授)。 西藏拓垦生态科技有限公司5人,樊吉(创始人,负责育种育苗),邓超(负责智慧牧场开发、数据采集分析)、唐斌(负责田间管理)、次仁曲加(负责免耕设备研发)、杨永涛(负责技术推广)。
成果资料
产业化落地方案
点击查看
成果综合评价报告

评价单位:“科创中国”绿色低碳发展专业科技服务团 (国合华夏城市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 评价时间:2023-11-30

宗宁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副研究员

综合评价

经过专家组的综合评价,一致认为高寒旱区高产饲用灌木四翅滨藜在生态与生产方面的综合利用技术在创新基因、技术亮点和应用市场方面都具有显著的优势。该成果注重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多学科交叉与集成创新以及可持续发展与环保理念,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在技术方面,该成果具有高效繁殖与栽培技术、综合利用技术以及技术标准化与推广等多方面的亮点;在应用市场方面,该成果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因此,专家组建议对该科技成果给予高度关注和支持,加强其推广和应用,为高寒旱区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畜牧业生产以及生物质能源开发等做出贡献。同时,建议继续开展相关研究工作,不断完善和提高该科技成果的水平和实用性。
查看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