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成果库 应急融合视频通信技术与装备

应急融合视频通信技术与装备

发布时间: 2023-11-19

来源: 科技服务团

基本信息

合作方式: 技术转让
成果类型: 发明专利
行业领域: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成果介绍
灾害现场视频等信息的全面获取与回传是应急救援所面临的重大需求,亟需解决在断电断网等极端情况下的感知与传输问题。多视点相机能对灾害现场态势全方面、多角度感知;应急融合通信能对现场多种通信资源融合利用,快速构建灾害现场与后方之间的信息通路;将两者结合,形成面向灾害现场的多视点视频采集、处理与传输方法及装置是解决上述救灾需求的关键核心。为了克服上述重大挑战,项目组研制了应急融合视频通信技术与装备。相关成果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被报道、在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武汉)开幕式中宣传展示,在欧盟委员会咨询报告State of the Art of Technology and Standards中被认为“是多视点视频编码领域中最为重要的进展之一”。
成果亮点
(1)该成果发明了相位信号时域差分校正与像素光流时域传播方法,突破了积分周期对深度传感器的感知效率制约,提升时间分辨率达9倍;发明了递进式多视点视频配准方法,在仅有1个公共匹配特征点的极端条件下实现了多达60个视点的空间几何标定,平均误差低至0.0031像素,突破了三维空间任意位姿大规模相机阵列标定的世界性难题。 (2)该成果发明了模型-数据联合驱动的耦合计算方法,构建了跨模态、跨视角对多视点视频重建质量的提升机制,研制灾害现场多角度相机、多模态数据的联合计算系统,深度场坏点率由12.3%下降至0.14%。 (3)该成果发明了多视点视频数据的筛选优化模型与时-角维差值技术,实现了以计算目标为导向的关键数据筛选,多视点视频计算效率从穷举提升至78.8%,为降低多视点业务的资源需求提供了关键技术手段。 (4)该成果发明了多无线信道应急融合通信技术,实现了单一业务的融合信道多隧道传输方案,研制了应急融合通信传输系统,在国内外首次实现了灾害现场广电、公网、卫星融合组网与多业务终端统一接入,网络建立时间<1.6秒,多信道融合传输效率>90%,突破了现场多视点视频救灾业务回传瓶颈。
团队介绍
杨铀,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IET Fellow。主要从事以视觉感知与计算为核心的计算机视觉、计算摄像学、立体视频系统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后特别资助、企校重大创新等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的期刊、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6项,应邀在国际会议、学术机构做报告22次。是国家民航安全技术专家组成员、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大数据领域技术专家、融合应急通信与业务领域专家、海康威视大数据中心特聘专家、武汉移动互联网智能视频大数据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图像图形学学会图像视频处理与通信专委会秘书长兼常务委员、长三角智能安防协同创新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2012年获教育部高校科技成果技术发明一等奖;2013年获武汉市“3551人才计划”;2015年获联合国UNITAR与中国商务部CIFAL“杰出贡献”表彰;2018年当选英国国际工程技术学会会士;2019年担任IET Innovation Awards Judge;2020年获英国工程技术学会全球创新奖“通信与信息技术”领域杰出创新奖;2021年担任IET Innovation Awar
成果资料
产业化落地方案
点击查看
成果综合评价报告

评价单位:“科创中国”军工安防与应急产业科技服务团 (中国兵工学会) 评价时间:2023-11-20

孔见

南京理工大学

教授

综合评价

这项技术在多方面展现了显著的创新,包括时间分辨率提升、多视点视频配准、重建质量提升和多视点视频数据筛选等。这些创新不仅填补了领域内的技术空白,还解决了全球性的难题。建议进一步开展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以确保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同时继续推动研究和创新,以不断提高技术的性能和适用性。 应急救援领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不仅包括政府和救援机构,还包括企业、医疗机构和其他领域。这项技术有望在广泛的领域中找到市场。建议进行市场研究,以更好地了解潜在用户的需求,同时积极寻找商业合作伙伴,推动技术的市场应用和商业化。 产业化是关键,需要明确的战略规划和路径。考虑到技术的复杂性和多功能性,建议采取阶段性的产业化策略,逐步推向市场。需要建立稳健的生产和供应链,同时考虑技术改进和升级的途径,以满足未来市场需求。 总的来说,这项应急融合视频通信技术和装备具有巨大的潜力,但需要继续研究和发展,同时制定明智的商业化策略。关键的是,需要与政府、行业合作伙伴和投资者保持紧密联系,以推动技术的广泛应用,提高救援工作的效率,同时为投资者创造回报。
查看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