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成果库 春两优5121

春两优5121

发布时间: 2023-09-28

来源: 科技服务团

基本信息

合作方式: 技术转让
成果类型: 新品种
行业领域:
生物产业,生物农业及相关产业
成果介绍
“春两优5121”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农海稻(深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用春6S×5PB121选育成的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在华南稻区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123.4天,比对照天优华占晚熟3.7天。株高114.3厘米,穗长23.4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6.8万穗,每穗总粒数168.3粒,结实率84.0%,千粒重26.4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3.0、2.7,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白叶枯病7级,白背飞虱7级,中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感白背飞虱,米质主要指标:糙米率81.0%,整精米率58.4%,粒长7.0毫米,长宽比3.2,垩白度5.7%,透明度2级,碱消值5.2级,胶稠度4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2%。在华东沿海作中稻种植,在华东沿海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41.3天,比对照盐籼156晚熟2.7天。株高105.9厘米,穗长22.1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9.0万穗,每穗总粒数162.7粒,结实率82.1%,千粒重25.0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5.0、4.1,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耐盐性5级,中感稻瘟病,耐盐性中。
成果亮点
1. 产量高:参加华南早籼组联合体区域试验,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0.1千克,比对照增产5.8%;202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7.3千克,比对照增产6.2%。参加华东沿海耐盐碱籼稻组特殊类型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8.0千克,比对照增产11.7%;202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4.2千克,比对照增产9.5%。 2. 抗倒性好:在华南稻区作双季早稻种植,株高114.3厘米,穗长23.4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6.8万穗,每穗总粒数168.3粒,结实率84.0%,千粒重26.4克。在华东沿海作中稻种植,株高105.9厘米,穗长22.1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9.0万穗,每穗总粒数162.7粒,结实率82.1%,千粒重25.0克。 3. 耐盐性高:适宜在江苏省、浙江省沿海籼稻区土壤含盐量0.3%-0.5%的盐碱地用淡水灌溉种植。
团队介绍
作物科学研究所是2003年由原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和原子能利用研究所的作物育种部分,经战略重组成立的国家级作物科学专业研究所。 设有20个创新团队和51个创新研究组;形成了近80人的领军人才集群,其中两院院士4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青”和“优青”5人、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14人、国家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27人、产业技术体系首席6人、院“农科英才”入选者47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3人、中华农业英才奖获得者1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3人。 2003年以来,挖掘出一批优异基因,培育优质、高产、多抗小麦新品种108个、玉米新品种64个、大豆新品种118个、水稻新品种37个、杂粮作物新品种75个;获发明专利675项。共发表SCI论文3446篇,其中院选顶尖SCI论文193篇,为培育高产、优质和抗逆农作物新品种奠定了理论基础。建成了较为完善的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包括国家作物种质资源长期库、复份库、10座中期库、43个种质圃、214个野生近缘种原生境保护点和1个国家种质资源信息中心,安全保存52万份农作物种质资源。
成果资料
产业化落地方案
点击查看
成果综合评价报告

评价单位:“科创中国”沁农作物产业科技服务团 (中国作物学会) 评价时间:2023-10-07

徐建龙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研究员

综合评价

春两优5121适宜在广东省(粤北稻作区除外)、广西桂南、海南省、福建省南部的双季稻区的白叶枯病轻发区作早稻种植,白叶枯病重发区不宜种植。适宜在江苏省、浙江省沿海籼稻区土壤含盐量0. %- .5%的盐碱地用淡水灌溉种植。需要根据不同地域进行病虫害的防治。
查看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