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成果库 重度盐碱草原的综合生物改良方法

重度盐碱草原的综合生物改良方法

发布时间: 2023-09-22

来源: 科技服务团

基本信息

合作方式: 技术服务
成果类型: 发明专利
行业领域:
农、林、牧、渔业,畜牧业
成果介绍
松嫩草原地势平坦、草质优良,是世界面积最大的羊草产区,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畜牧生产基地。然而,自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由于各种人为、气候、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松嫩草地盐碱化现象日益严重。重度盐碱化的草地面积有55.7万ha,素有“草原癌症”之称的碱斑面积达到10万ha。盐碱化的草原,碱斑累累,近乎寸草不生。这不仅严重阻碍了区域草地畜牧业的发展,同时也使该区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因此如何遏制土地盐碱化和恢复盐碱化草地是当前重要的生态问题。现有的盐碱化草原改良技术存在诸多不足,改良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科学、可复制、宜推广的改良技术体系或模式十分有限。本技术选育/筛选出了极耐盐碱且具有较强耐涝能力的栽培品种,创造性地通过禾豆混播的方式构建适应性强、多样性高、稳定性好的混合植物群落,达到植被恢复的目的。本技术使用秸秆有机肥,不仅可以降低苏打盐碱土的pH值和碱化度,还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养分、丰富微生物网络,创造更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生物环境。本技术通过多种土壤耕作处理,如轻耙、平整、旋耕起垄等,有效解决土壤板结、返盐现象及内涝等问题,实现植被恢复的目标。
成果亮点
1.选用极耐盐碱且耐涝的植物品种(如羊草和星星草具有较强的耐盐碱性,鹅观草、稗和田菁的耐盐碱和耐涝能力都极强),构建稳定的、多样性高的混合植被群落,达到植被恢复效果。 2.施用秸秆有机肥,调节土壤pH的同时改善土壤物理结构并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创造良好的土壤生物环境,促进植物群落的形成与发展。 3.采用轻耙、耢平、旋耕起垄等耕作措施,有效减少盐碱土胶结现象。 4.采用大垄多行种植,构建更加丰富排水系统,减少植物生长区盐碱聚集,同时,还可大大提高播种质量。
团队介绍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草业研究所草地生态研究室主要进行草地生态系统监测、管理与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关注“大气-土壤-动植物-微生物”界面上,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和功能,研发退化草地植被与功能恢复关键技术;针对黑龙江独特的气候特征和土壤条件,开展耐逆、优质乡土草种的收集、评价与创新利用研究;同时,针对“黑土保护利用”现状,开展基于绿肥的黑土地力与产能提升技术的研发与集成。 团队成员包括高级职称3名、中级职称1名、初级职称1名,博士2人,硕士3人。 团队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农业重大科技项目、中科院先导专项(A类)、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项目、黑龙江省自然基金等各级项目30余项;先后获得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黑龙江省农业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SCI论文12篇。颁布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3项,获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选育牧草新品种11个,其中,国审品种1个。
成果资料
产业化落地方案
点击查看
成果综合评价报告

评价单位:“科创中国”草地资源与生态产业科技服务团 (中国草学会) 评价时间:2023-10-26

马西青

中国农业大学

副教授

综合评价

“生态兴则文明兴”,自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以来,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得到了极大地发展。草原作为陆地面积最大的生态系统,其健康与否与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息息相关。目前,黑龙江省盐碱化草原面积达1620万亩,占总面积的近90%。盐碱化的草原生产力急剧下降,以重度盐碱化草原为例,其植被盖度不到30%,每亩产草量不足20kg,草原各项功能几乎丧失殆尽。采用本技术改良后的草地,第二年后植被盖度达到75%,每亩干草产草量150kg以上。本技术亦适宜于相同或相似草原区域的盐碱化、退化草地的改良。因此,该项成果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查看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