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成果库 寒旱区苜蓿和无芒雀麦混播栽培技术规程

寒旱区苜蓿和无芒雀麦混播栽培技术规程

发布时间: 2022-11-16

来源: 科技服务团

基本信息

合作方式: 技术服务
成果类型: 新技术
行业领域:
农、林、牧、渔业,畜牧业
成果介绍
(1)苜蓿品种筛选 6个不同苜蓿(品)种(黄花苜蓿、杂花苜蓿、肇东苜蓿、龙牧801龙牧803和龙牧806)的8个指标的比较。各苜蓿之间粗蛋白、钙、磷、粗灰分、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黄花苜蓿与杂花苜蓿、龙牧803、龙牧806、粗脂肪含量差异不显著,与肇东苜蓿和龙牧801差异显著(P<0.05);龙牧801与黄花苜蓿、肇东苜蓿、龙牧803、龙牧806、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差异不显著,与杂花苜蓿差异显著;干草产量方面,苜蓿各品种间差异不显著。 (2)混播对草地影响研究 以紫花苜蓿、无芒雀麦、羊草、紫花苜蓿+无芒雀麦、紫花苜蓿+羊草5种不同类型的人工草地为研究对象,以施氮水平为辅因素,通过对地上生物量、光合特性和土壤呼吸强度的比较研究。 (3)混播模式研究 以15种不同混播模式的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粗蛋白、粗脂肪、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钙、磷、粗灰分和产量8个主要营养成分进行比较,并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
成果亮点
豆-禾混播可以有效地提高草产量和草品质,还可改善土壤肥力,提高饲草经济价值。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种植两年的混播草地较单播牧草产量和品质均有一定的提高,不同混播模式下,粗蛋白、粗脂肪、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钙、磷、粗灰分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15%~18%、2.15%~2.23%、25%~30%、30%~50%、0.31%~1.83%、0.1%~0.3%和10%左右。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苜蓿+无芒雀麦(1:2)同行混播效果最佳。
团队介绍
徐丽君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牧草新品种选育、栽培管理与智慧管控及推广示范工作。在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方面,主编著作10部,登记品种3个,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发表SCI论文20余篇,授权专利19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19项,颁布行业/地方标准10项,获得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等省部级一等奖和二等奖7项,主持国家/省部级项目8项,集成牧草栽培与绿色生产技术模式8套。2020年入选第十批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荣获“呼伦贝尔市百名领军人才”称号;2021年建立“云南省徐丽君专家工作站”。 徐丽君科研团队现有培养/在培硕士研究生7人,科研团队聚焦呼伦贝尔高寒冷凉的气候条件,集中攻关牧草种质选育、高产栽培精准调控、退耕地快速重建等技术,育成了多个牧草品种并推广,同时集成多套草畜种养成熟技术模式;团队利用科技创新对乌蒙山区特色燕麦产业起到支撑和带动作用,通过品种更新,利用冬闲田实现增产增收,脱贫成效显著,对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成果资料
产业化落地方案
点击查看
成果综合评价报告

评价单位:“科创中国”草地资源与生态产业科技服务团 (中国草学会) 评价时间:2022-11-18

邵新庆

中国农业大学

教授

综合评价

该成果针对人工草地建植的现实问题,开展优良牧草选育、水肥添加和优化模式组合构建形成的,对草牧业一定的引领性作用,技术创新性很强,且技术成熟,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另外,该成果受到气候不稳定因素的影响,田间管理技术及建植模式需进一步优化,以保障人工草地的高产优质。 总体而言,该项目技术思路方向很好,实践应用性强,有利于当前政策要求,转化成熟度很高,值得支持推广。建议强化水肥管理技术,加大产业后续开发力度。
查看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