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成果库 混播草地集约化放牧育肥技术

混播草地集约化放牧育肥技术

发布时间: 2022-11-14

来源: 科技服务团

基本信息

合作方式: 技术转让
成果类型: 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新技术
行业领域:
农、林、牧、渔业,畜牧业
成果介绍
草食家畜可以利用人类难以利用的纤维素资源,对解决我国食物安全意义重大,利用优质混播草地放牧育肥技术,一方面显著提高单位面积的生产效率,减少天然草原放牧压力,遏制草原退化,另一方面家畜排泄物直接返还土壤,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可持续发展。混播草地集约化放牧育肥技术模式,该模式既有别于传统的天然草原自然放牧的模式,也不同于农区秸秆加精料的低效率模式,而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全新草牧业模式。筛选出混播人工草地优质牧草组合比例,苜蓿比例不低于50%。按照干物质计算,混播草地每公斤牧草的代谢能可达到11 MJ ME/kg,粗蛋白达到18%以上;研发了划区轮牧支持系统软件(http://grazing.forage.org.cn/),科学确定放牧的起止时期,不同月份的草地最低留存量以及放牧强度实现了草畜平衡,提高牧草利用效率;集成了豆科牧草鼓胀病综合防治技术。保证了放牧系统的高效、稳定和持续发展,而且创造了一个优美、健康的生态环境。
成果亮点
针对我国的畜牧业结构不够合理,人畜争粮现象十分严重的问题,本技术通过混播草地建植,牧场规划和设计,划区轮牧技术,构建混播人工草地全草型集约化肉羊放牧育肥技术模式,以混播建植的优质人工草地为基础,采用划区轮牧的全放牧饲养方式,通过草地质量和产量目标管理,实现家畜平均日增重200克以上。与此同时,放牧育肥生产的羊肉中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n-6:n-3)小于4,羊肉更加鲜美健康。具体的亮点如下: 1.构建了草种间科学搭配体系。结合区域气候和土壤环境以及家畜营养需要构建最适宜的混播草地组合。 2.研发了混播草地高效的水肥管理技术。按照混播草地的养分需求进行科学的水肥管理,实现混播草地高产稳产。 3.制定了高效的划区轮牧制度。根据混播草地生长规律和家畜营养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放牧制度,实现混播草地可持续利用以及饲草的高效转化。 集成了智慧生态牧场模式。提供从牧场设计、混播草地建植、水肥管理到家畜划区轮牧的整体解决方案。
团队介绍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草地生态与管理团队,多年从事草地管理和高效利用等相关的教学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有草地生态学、草地养分管理、草地资源保护与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团队成员有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养分管理岗位科学家,成员包括研究员1名,副研究员1名,助理研究员2名,研究生4名。研究制定了国家标准“草原健康状况评价标准”(GB/T 21439-2008),建立了定量评价草地生态状况的新方法。制定了国家标准《牧草抗性鉴定技术规范 耐酸性评价》(GB/T 37068-2018)和《牧草抗性鉴定技术规范 耐热性评价》(GB/T 37314-2019)。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参编专著10余本,获得国家专利授权和软件著作权6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7项。
成果资料
产业化落地方案
点击查看
成果综合评价报告

评价单位:“科创中国”草地资源与生态产业科技服务团 (中国草学会) 评价时间:2022-11-18

邵新庆

中国农业大学

教授

综合评价

该成果解决了传统放牧生产力低下,造成生态退化的问题,技术从草种间科学搭配体系、研发了混播草地高效的水肥管理技术和集成了智慧生态牧场模式等出发,形成了现代化养殖模式,对传统畜牧业有一定的引领性作用,技术创新性很强,且技术成熟,投资回报比较可靠,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前景。 另外,因在家畜养殖过程中,涉及疫病防治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放牧家畜的疫病防治技术,保障放牧的养殖效益。 总体而言,该项目技术具有颠覆性,未来市场空间大,有利于当前政策要求,转化成熟度很高,值得支持推广。建议加强疫病防治的研究,加快养殖产业链开发力度。
查看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