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成果库 AI视觉车载终端

AI视觉车载终端

发布时间: 2022-11-03

来源: 科技服务团

基本信息

合作方式: 创业融资
成果类型: 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著作权
行业领域:
电子信息技术
成果介绍
围绕复杂的真实行车环境,我司在原有的碰撞检测技术的基础上加入AI+视觉多模态融合技术,进行本产品的开发,基于大规模的历史轨迹数据及现有60W车辆碰撞样本,利用超大规模终端的边缘计算能力和云计算能力,以及利用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运动高频捕获技术、静态低频捕获技术、驾驶行为知识蒸馏技术、多模态碰撞检测技术等,融合5G通信技术研制本项目产品。项目产品主要应用于智能网联汽车、智慧交通领域,可实现交通事故实时检测,主动发现、主动救援,及时预警,在事故发生前预先进行资源配置,提高交通救援效率及事故处理效率。可全面推进城市交通数字化智慧化发展、赋能涉车生活便民惠民服务,为广大车主提供更安全的驾驶服务体验。 通过实时融合车身复杂传感器数据、视频数据、音频数据等异构数据,解决实时行车环境中的路况检测、紧急事件捕获、危险驾驶、违法违规等实时行车环境感知技术,建设面向智能网联汽车的多源异构融合算法平台。开展基于5G云边端协同、车辆时空大数据、机器视觉、万物检测等关键技术研究,实现复杂道路环境实时动态感知,解决海量数据融合、计算、存储、安全等问题。
成果亮点
项目主要创新点如下: (1)提出了一种多源传感器数据融合的车辆环境感知方法。将WI-FI、GNSS、北斗、六轴陀螺仪等多源异构数据融合,解决了单一传感器的局限性,使环境感知信息更为准确有效。 (2)提出了一种车辆碰撞严重程度判识算法。该算法将视觉算法和人工智能算法结合,利用多模态数据融合判断碰撞分级检测技术,结合边缘计算,极大提高了车辆碰撞严重程度的准确率和实时性。 (3)利用设备端边缘计算技术,在降低时延和网络负荷的同时提升了计算能力,实现日处理数据量3亿条的能力。在设备数据接入层,将不同设备协议转换成数据平台统一设定的协议,加快了数处理和分析效率,且终端适配率≥95%。 综合分析视频数据和传感数据,能有效将不同程度的碰撞区分出来,有效减少漏检和误检,识别出连续碰撞、轻微剐蹭等非典型情况。在一些容易误判的场景下,有视频数据进行纠正,如罕见的短时间内连续碰撞,传感器数据可能倾向于判定为设备异常,或是被算法过滤掉。项目技术则能轻松识别,即便是轻微剐蹭、低速挤压等情况也能正常检测,并分析出碰撞位置和强度。
团队介绍
针对项目开发需求组建了12人的研发小组,项目负责人及核心成员介绍如下: 陈锐,研究生学历,中级职称,钻研车联网技术及应用领域10年,作为第一发明人输出12项发明专利,其中授权5项。主持承担省市重大科技项目10余项,其中“基于北斗双模高精度定位的智能车联平台开发及推广示范”获2021四川省科技厅产业示范项目立项、“凯励程智能车联数据服务平台”获2021成都市新经济委大数据产业发展专项立项、“面向智慧交通的5G+V2X模组与风险预警终端开发及应用”获2022年四川省科技厅重大研发项目立项。在本项目中担任项目负责人,主要负责项目产品的技术方案的设计。 叶清明,研究生学历,致力于车联网领域相关人工智能算法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负责和主导人工智能车辆碰撞检测技术的研发,创造了国内多项碰撞检测效率记录,拥有发明专利5件,作为主要人员参与省市级科研项目5项。在本项目中担任技术专家,攻克了碰撞视觉学习+传感学习多模态融合技术,再次提升了碰撞检测的上限,碰撞年检测率已经达到21%以上,技术为国际先进水平。 薛晓明,博士学历,致力于算法技术的研究,发布论文4篇,参与科研项目3项。
成果资料
产业化落地方案
点击查看
成果综合评价报告

评价单位:“科创中国”天府大道科创走廊产业科技服务团 (中国技术经济学会) 评价时间:2022-11-10

王伟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讲师

讲师

综合评价

主要从科技成果创新水平,市场前景,产业化路径、投资风险与回报等角度对成果转化提出综合性评价意见和建议。 该成果由人工智能技术与汽车后装智能设备市场的融合产品,对传统汽车配件市场、信息技术创新行业都具有一定的引领性作用,技术创新性很强,特别是体现在后装设备的碰撞检测技术方面,且技术成熟,具有一定的投资回报,目标市场处于成长市场,但该市场很快会出现多种技术路线,产品竞争会很激烈。 另外,因在产品国内外产品现状论证不足,要特别预防竞品和替代品快速发展的风险,并需要进一步明确未来后续产品的路线图。 总体而言,该项目技术思路方向较好,未来市场空间较大,有利于当前政策要求,转化成熟度很高,值得支持推广。建议强化相应产品开发,加大产业链开发力度。
查看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