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成果库 木薯种质资源在云南的形态多样性及其形态标记聚类分析

木薯种质资源在云南的形态多样性及其形态标记聚类分析

发布时间: 2022-10-18

来源: 科技服务团

基本信息

合作方式: 技术咨询
成果类型: 著作权
行业领域:
农、林、牧、渔业,农业
成果介绍
利用形态标记对来自菲律宾、云南、海南等6个地方的50份木薯种质资源进行形态多样性及形态标记聚类分析。多样性结果表明木薯种质资源在云南的形态变异系数最大是叶脉色,达85.5%,其次是结薯集中度,为75.76%,最小的是中间裂叶长度,为9.33%;多样性指数最大是中间裂叶长度,为5.64,最小的是烂根情况,为2.58,平均为5.34,总体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聚类结果表明遗传距离为 0~1.22,平均为0.80,试验材料之间遗传多样性丰富,遗传差异大,并在欧氏距离1.00处可将50份木薯种质资源划分为6大类,第Ⅰ类包括33份材料,此类筛选出淀粉含量较高有9份,鲜薯产量较高8份,其中淀粉含量最高是SC11,达36.7%,且叶片较特殊;第Ⅱ类包括12份材料,此类淀粉含量较低,鲜薯产量较高有3份;第Ⅲ类包括2份材料,以鲜薯产量较高为主;第Ⅳ类材料F876,淀粉含量相对高,鲜薯产量达最高,分别是29.78%和15.9t/亩;第Ⅴ类材料GR024-7,鲜薯产量相对较高,达9.7t/亩。
成果亮点
从分子水平对木薯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的报道很多,但通过形态学标记手段,并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木薯种质资源进行初步鉴定、评价的研究极少见报道,在云南未见报道。近年来,虽然加大了对云南木薯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工作力度,但未对其分类、多样性和亲缘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影响了对木薯种质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该成果首次通过对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以下简称“云南省农科院热经所”)保存的50份木薯种质资源的38项农艺性状进行测定和描述,并做形态标记聚类分析,通过对木薯种质资源形态性状研究,为木薯育种选配亲本提供参考,同时促进云南木薯种质资源研究利用和种质创新。
团队介绍
该科技成果领头人李月仙具有副研究员职称,主要从事木薯、甘薯、牧草等饲用植物资源与育种的研究工作。主持省部级项目4项,参与各类项目20余项;获省部级奖1项,优秀论文奖3项;以副主编出版专著1部,参编4部;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多篇,参与发表50余篇;品种鉴定14个,登记1个;获授权专利6项;参与制定标准6项。研发团队人数20人,高级人员占比35%以上,团队开展5个学科方向研究:热带牧草优良新品种选育、热带牧草高效栽培技术研究、饲用植物生态循环综合利用技术研究、特色饲用植物资源研究、木薯粮饲化专用优良新品种选育。
成果资料
产业化落地方案
点击查看
成果综合评价报告

评价单位:“科创中国”草畜一体化产业科技服务团 (中国热带作物学会) 评价时间:2022-10-26

严炜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

副所长

综合评价

该科技成果利用形态标记对来自菲律宾、云南、海南等6个地方的50份木薯种质资源进行形态多样性及形态标记聚类分析,可根据育种目标选择具有性状互补、优良性状、特异性状及亲缘关系较远的个体作为亲本,使木薯育种亲本的选配更明确.试验方法得当,数据可靠,行文规范,结论可信。该成果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良种的推广也将提高保山市乃至云南木薯的单产,进而提高农户的种植积极性,增加薯农的经济效益,从而带动整个产业链的持续发展,带来积极的经济、生态及社会效益。 另外,要深入了解木薯种质资源,还需要从遗传学本质上深入研究才能使木薯种质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总体而言,该项目技术思路方向很好,未来市场空间大,有利于当前政策要求,值得支持推广。建议加大资金的投入及产业链开发力度。
查看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