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成果库 陕西省富硒土地开发利用研究

陕西省富硒土地开发利用研究

发布时间: 2019-05-15

来源: 科创中国_资源共享平台

基本信息

合作方式: 合作开发
成果类型: 新技术
行业领域:
农、林、牧、渔业
成果介绍
1.政策支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发乡村发展活力”。《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要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将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细化落实到具体地块,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意见》中要求“坚持质量兴农,把提高供给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在“优质专用”、“特色个性”农产品上下功夫,促进农业发展、生态协调、环境改善相互融合与统一”。 2.专项投入 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及陕西省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特色土地开发利用工作,积极部署相关工程。近年来,共投入资金7700万元,技术人员千余人次。开展了《陕西省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陕西省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农用地样品采集》《关中-天水经济区(关中盆地)富硒区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陕西省安康西部县域土壤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陕西省关中碱性富硒土地开发利用综合研究》《陕西省富硒农作物种植示范基地建设》《北方典型镉污染耕地修复示范工程》等项目。 3.重点研究内容 查明了陕西关中、陕南地区土壤质量家底,圈定富硒土地资源量,总结重点富硒区开发利用价值,建立陕西关中碱性富硒土地开发利用标准和评价体系,筛选富硒农作物目录,制定富硒农作物标准化种植技术规程,研究硒元素在土壤、水、农产品、生物体之间的迁移转化规律,确定硒元素对生物体特别是人体健康影响,搭建农业地质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平台,打造“农业地质云”大数据平台,开展富硒产业宣传推广工作,推动特色农业发展,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全面带动周边经济发展。 4.取得成果 (1)支撑陕西关中、安康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带动临潼区、阎良区富硒甜瓜产业升级,创造经济价值上亿元,解决周边劳动力3000余人;推动安康地区富硒产业增值,创造经济价值近40亿元。 (2)完成调查面积50000km2 ,系统查明了土壤中54项元素(指标)含量及分布状况,圈定特色(富硒)土地资源约3000km2。 (3)建设富硒农作物种植示范基地300余亩,建立富硒农作物种植目录,确定了陕西省富硒土地划分标准,开展了硒元素对重金属拮抗作用研究。制定《陕西省关中地区富硒小麦标准化种植技术规程》等9个标准化种植技术规范。 5.社会推广 项目成果受到陕西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得到了市、县地方政府和企业高度认可,已与安康市人民政府、陕西粮农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单位签订合作协议,打造关中富硒农业标准化种植基地,开展富硒农业种植培训教育,形成“龙头企业+科研单位+农民”的订单农业发展模式,带动周边富硒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实现广大农民脱贫致富。 创新性 1.首次总结了陕西关中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现状与分布特征,确定了优质耕地区、特色农业发展区、土壤污染防治重点监测区。 2.圈定优质富硒耕地。首次在陕西关中地区圈定富硒耕地,并开展多比例尺调查评价,圈定富硒清洁土壤分布范围。 3.建立了土壤环境监测体系。持续开展土壤和农作物中有益、有害元素的监测和风险预警。 4.筛选富硒农作物。选择临潼区富硒农作物种植示范基地300余亩开展种植实验,完成安康富硒区农作物富硒能力评价,形成了菠菜、大蒜、洋葱、豌豆、樱桃番茄、秋葵、魔芋等天然富硒农作物目录。 5.建立土地质量与地球化学数据库。结合1:5万调查数据与土地利用现状成果(图斑资料),将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数据与土地数据结合,建成了土地质量与地球化学数据库。 6.制定技术规范9个。《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技术规程》(SDBXM17-2018),《陕西关中地区碱性富硒土壤标准》,富硒小麦、玉米、大蒜、羊角秋葵、洋葱、菊花、金花葵等7种富硒作物标准化种植技术规程。 7.建立了富硒农产品溯源体系。制作了菠菜、乳瓜、莴笋、芹菜、大蒜等富硒农产品二维码标识,追溯土壤、灌溉水、农作物种植过程及元素含量和评价结果。 8.建设农业地质实验室。开展硒元素迁移转化研究、富硒土壤标准制定研究、硒抑制镉吸收盆栽实验、硒与镉关系研究、土壤硒镉共生研究、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示范等实验研究工作。 9.建设宣传推广平台。建设“陕硒之声”“陕西省土地质量调查”微信公众号,开展富硒知识和农业地质成果推广。 以上成果受到中国地质调查局、陕西省自然资源厅、陕西省农业农村厅相关专家高度评价,得到各级政府高度肯定,原西安市市委书记王永康、咸阳市市委书记岳亮等领导纷纷批示,要求大力扶持陕西省地质调查院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推动陕西省富硒产业发展。 独占性 1.全面掌握陕西关中、陕南土壤中54项元素(指标)含量与分布特征及富硒特色土地资源分布状况。 2.建设富硒农作物种植示范基地,持续开展富硒农作物品种筛选,形成了富硒农作物目录。 3.建设了富硒农产品数据库和溯源二维码体系。 4.查明了陕西关中、陕南地区硒在土壤、水、农作物的迁移转化规律。 5.确定了农作物硒元素富集影响因素。 6.形成了陕西关中碱性富硒土地评价标准。 7.建立了富硒土地开发利用综合评价体系。 8.搭建了农业地质科技平台,建设“农业地质云”,实现资源社会共享。 盈利性 根据陕西省富硒农作物种植示范基地实验结果测算: 1.茶用的金花葵市场售价约为140元/公斤,而富硒金花葵售价可达到500元/公斤,每亩收益达到6万元。 2.大蒜售价4元/公斤,富硒大蒜市场售价为5-8倍,经过加工的富硒黑蒜为580元/公斤。收益可达到2万元/亩,深加工后经济收益可达30万元/亩。 3.普通面粉价格约为2.5元/斤,富硒面粉参考价格5.5元/斤,净增值3元/斤。若按亩产1000斤计算,出粉率按60%计算,建设5000亩富硒小麦种植基地,预计比普通小麦增收900万元。 4.陕西关中地区已查明绿色富硒耕地面积178万亩,仅用于开发富硒面粉可实现经济效益增加32亿多元。 5.建设的恒信富硒甜瓜溯源体系大大提升了恒信品牌影响力,带动临潼、阎良富硒甜瓜产业经济增长近亿元。 6.带动临潼富硒区、安康富硒区广大农民发展富硒农业,创造经济价值百亿元,解决当地贫困户就业创收,实现了科技成果全面支撑地方精准脱贫。 因此,作为天然补硒来源,天然富硒产品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等方面作用巨大。 持续性 1.陕西省地质调查院是省政府直属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拥有院士工作站、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多个科研平台,农业地质调查项目每年经费投入多于500万元,持续开展特色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2.依托陕西省富硒农作物种植示范基地和农业地质实验室,开展重要农业经济区农业地质调查,研发富硒农作物新品种,创新硒元素富集能力技术,推广富硒农业发展。 3.与安康市政府、西安市临潼区政府、咸阳市三原县政府等签订战略协议,在安康市、西安市临潼区、咸阳市三原县开展富硒资源调查评价和富硒农作物种植研究,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咸阳师范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院校达成合作协议开展硒元素迁移转化研究;与陕西粮农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开展合作推广富硒等现代农业。 4.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开展了长期的且卓有成效的农业地质调查研究工作,拥有一支技术扎实、业务娴熟、创新突破的专业技术团队。现有专业技术人员60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8人,高级工程师占比80%以上,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比70%以上,技术力量雄厚。 5.打造陕西关中、陕南地区富硒农业示范基地,开展农业地质研究,建设现代特色农业科研基地和产业孵化基地,培养相关科研技术人才,打造高端科研交流平台,建设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基地。 先进性 项目成果能够有效服务于地方土地利用、城镇规划布局、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特色农产品开发、食品安全等。 1.建立了我省首套多比例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方法。 2.首次建立了土地质量与地球化学数据库。 3.划分了陕西富硒产业发展重点区域,开展农作物调查研究。 4.确定了富硒农作物种类及富硒能力,建立了种植示范基地,为项目成果转化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5.开展了硒镉共生及硒对重金属拮抗研究、硒对人体健康影响研究。
成果亮点
团队介绍
成果资料